摘要:“地里烟叶刚采收完,我们就忙着栽插晚稻了。”7月底,沙市镇莲塘村烟农张武国行走在田坎上,不远处几名雇工正熟练地进行晚稻抛秧。从遍收金黄烟叶到播下嫩绿秧苗,收完烟的田块转眼变身稻田,上演着一场高效“接力赛”。
“地里烟叶刚采收完,我们就忙着栽插晚稻了。”7月底,沙市镇莲塘村烟农张武国行走在田坎上,不远处几名雇工正熟练地进行晚稻抛秧。从遍收金黄烟叶到播下嫩绿秧苗,收完烟的田块转眼变身稻田,上演着一场高效“接力赛”。
沙市镇莲塘村的烘烤工场,烟农张运秋正在整理烤完的烟叶,统一打捆送往分级点。
利用作物生长时间差,让土地全年“在线营业”。像张武国这样,种一季烟紧接着种一季稻的“烟稻轮作”模式在浏阳越来越普遍。近年来,市烟草专卖局将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发展格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化服务共享等措施,快速推广“烟稻轮作”模式,让土地在季节流转中实现“烟香”接“稻香”,既保粮仓又富钱袋。
今年张武国种了120亩烟,作为一名种了十多年烟的老烟农,经验丰富的他在烟叶移栽后就制定好了“轮作计划”,“现在基本所有烟农都实行烟稻轮作,人工、机械十分抢手,因此要根据烟叶采收烘烤进度,提前安排好人工、晚稻秧苗等。”
张武国完成烟叶采收后立即组织工人进行晚稻抛秧,实现烟稻轮作无缝衔接。
得益于提前谋划,烟叶采收接近尾声时,张武国雇佣的帮工和机械设备第一时间到位。“烟叶茎干直接打碎入田当作肥料,田地漫灌后便可抛秧。”
对于烟农而言,经济账之外,他们更看重的是生态账。烟叶采收后,土壤中留存的肥力成为水稻生长的天然“营养餐”;而水稻种植时的水分浸润,又能有效抑制烟草连作易生的病虫害。这种科学轮作模式,让土地从“疲劳透支”变为“休养新生”,为土地持续注入活力。
“五六月采烤烟叶,七月栽插秧苗,十月稻谷飘香”,已成为浏阳烟稻轮作的固定节奏。今年全市6.34万亩烟田收获后,基本都已种上了烟后稻,烟稻轮作机械化率达85%以上。
设施共享,激活“双业共赢”
随着一株株嫩苗落地,田野再次展露勃勃生机。对烟农而言,一边是烘烤烟叶的关键期,一边是栽种晚稻的高峰期,如何“一心二用”,确保粮烟共进是个不小的考验。
在莲塘村的烘烤工场里,烟农张运秋正在烤房前忙碌,烤房中飘出阵阵香气。张运秋将几房刚刚烤完的烟叶整理好,统一打捆送往分级点。
张运秋种植的16亩烟田同样实行烟稻轮作,在他看来,得益于烟叶生产环节的专业化分工,两种作物的生产衔接并不难。
“晚稻插秧那几天特别忙,我请烘烤师代管几天就顺利过渡了。”张运秋说,和以前的土烤房不同,如今的烤房用上了智能化温控设备,可以灵活设置烘烤工艺曲线,再也不需要时刻守在烤房前。
为了解决烟农烟叶烘烤关键期的后顾之忧,市烟草专卖局与烟农合作社、电力部门、设备供应商建立联动机制,各烘烤工场烤制烟叶期间,有工作人员24小时值守,帮助烟农修理设备、解决烘烤难题,全力护航烟叶烘烤。
此外,浏阳通过搭建土地要素协同平台,实现农田水利、机耕道路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并积极盘活烟基设施,培育烟叶苗的大棚在育苗结束后接茬育秧苗、种蔬果,烤房则用来烘稻谷,多个烟叶烘烤工场实现了“一棚多用”“一房多能”。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下,育苗大棚、烤房、农机等设施设备实现了共享共用,先进生产技术、绿色防控、组织模式等也实现了互鉴互促。农业生产降本提质增效成效显著,让“烟田即粮田、烟业促稻业”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我们的服务和创新既要围绕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也要围绕烟农的切身利益。”市烟草专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及专业服务的投入力度,让烟稻融合的新路子走得更稳、更远,助力烟农增收、粮食增产。
校对:张司宇
审核:李 璀 刘志光 谭 霜
来源:浏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