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什少年暑期研学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2:52 1

摘要:阳光穿透贵州地质博物馆“多彩贵州”展区的溶洞模型,在三年级任怡诺的笔记本上投下斑驳光影。她正踮着脚尖,用放大镜观察钟乳石切片:“原来课文里说的‘滴水穿石’,真的能让石头开出花!”身旁的指导老师李陆笑着说:“敲敲这块石灰岩,听听地球两亿年前的心跳声。”

阳光穿透贵州地质博物馆“多彩贵州”展区的溶洞模型,在三年级任怡诺的笔记本上投下斑驳光影。她正踮着脚尖,用放大镜观察钟乳石切片:“原来课文里说的‘滴水穿石’,真的能让石头开出花!”身旁的指导老师李陆笑着说:“敲敲这块石灰岩,听听地球两亿年前的心跳声。”

在气势磅礴黄果树瀑布下,11岁的张雨杉对着飞瀑大声背诵《黄果树瀑布》。当背到“银雨洒金街”时,水雾扑面而来,他忽然停住,掏出彩笔在书页空白处画下彩虹:“原来文字里的颜色,真的会从纸上跳出来!”不远处,带队老师正带着孩子们触摸坝陵河大桥的钢索,桥身随山风微微晃动,惊呼声与惊叹声不绝于耳。

这是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为孩子们定制的“贵州《“黔”进吧,少年》”暑期研学课程之一的现场。7月5日,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2025年暑期“跟着课本去旅行”系列研学活动全面开始。这个夏天,二年级以上学生分赴贵州、成都、青岛、新疆四地,以课本为核心,融合历史、科学、自然多学科内容,在山水之间触摸知识的温度。

成都《蜀游记》研学团最热闹的场面出现在杜甫草堂。在杜甫草堂的茅草屋顶下,指导教师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抄在竹简上。当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时,12岁的乔懿涵突然举手:“老师,我现在住的楼房算不算诗里的‘广厦’?”竹影摇曳间,二十多个孩子铺开宣纸,用毛笔写下自己的“安居诗”。隔壁武侯祠的红墙下,一场热闹的“三国谜题会”正在进行:“如果诸葛亮借东风时没有草船,你们能想出多少种运箭方法?”孩子们用树枝在地上画战术图,引得游客纷纷驻足。

青岛五四广场“五月的风”雕塑前,海风掀起泛黄的《青岛宣言》复印件纸页时,四年级的高梓和突然指向远方:“那里!那里就是课本里说的胶州湾!”一战遗址博物馆的战壕体验区里,孩子们佩戴防毒面具模拟突围。当闷热的雾气模糊了护目镜,高梓和在研学手册上写道:“现在我才知道,和平不是课本上的两个字,是很多人用生命换来的。”

新疆《西游六千里,丝路少年行》研学团的“丝绸之路通关文牒”成了最抢手的纪念品。每完成一个站点的知识闯关,孩子们就能收集到特殊的印章。“穿越两千多公里、八天七晚,重走丝绸之路,真的是值了!”七年级的贺雨萱举着盖满印章的文牒说。她将活动中所学与七年级上丝绸之路的知识相结合,从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了新疆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

在悠扬的驼铃声中,小团员们利用八天时间全程穿越2个省、兰州、嘉峪关、乌鲁木齐、奇台、吐鲁番等6个城市,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脚步,从荒漠戈壁到天山脚下,同时建构了关于丝绸之路的结构化知识体系。

“我们坚持‘一课一得’的设计理念,用‘课本知识点+实地场景印证’的方式,让孩子们从‘读文字’到‘见实物’,再到‘悟精神’,真正实现‘跟着课本去旅行’的深度体验。”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负责人聂云龙说道,“孩子们的研学笔记里,既有都江堰工程的物理原理分析,还有自己设计的‘未来桥梁’草图,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模样——让知识走出课本,让成长发生在路上。”

康巴什的少年去了远方,

远方的少年也被康巴什所吸引。

近日,一场连接首都北京与草原明珠鄂尔多斯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金鹰科技文化交流”在康巴什区青少年发展中心举行。北京大兴青少年活动中心的26位科技少年跨越千里,与康巴什的伙伴携手开启科技与文化探索之旅。他们在鄂尔多斯博物院探寻科技脉络,在康巴什中轴线感受科技为城市赋能的活力,在mbot小车编程课堂热烈研讨、动手实践,在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和人才科创中心拓宽视野、点燃创新热情。

“金鹰科技文化交流营”,成功架起了京蒙两地沟通的桥梁,活动以科技交流为核心,以文化体验为纽带,提升了两地孩子科技素养和实践能力。

随着返程大巴陆续抵达,研学活动陆续结束。不少康巴什的家长发现孩子行李箱里塞满了“奇怪的纪念品”——贵州团的喀斯特岩石标本、成都团的川剧脸谱模具、青岛团的海水过滤实验装置、新疆团的丝绸之路商贸清单……

这个夏天,400余名康巴什少年用脚步丈量出知识的经纬,用双手触摸到文明的温度,“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他们心中碰撞出了灵动的火花。正如学生家长在反馈信中写的:“他们带回来的不是旅游纪念品,而是会发光的眼睛和永远向上的姿态。”

来源:康巴什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