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8日,晨雾未散的岳麓山脚已有了些暑意。作为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国学讲述人,我怀着期待已久的心情,跟随着湖北省全民阅读大使、著名作家沈嘉柯老师,踏上了通往岳麓书院的青石板路。此行虽非首次造访,但作为研学活动的参与者,我更希望能以观察者的视角,读懂
2025年5月18日,晨雾未散的岳麓山脚已有了些暑意。作为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国学讲述人,我怀着期待已久的心情,跟随着湖北省全民阅读大使、著名作家沈嘉柯老师,踏上了通往岳麓书院的青石板路。此行虽非首次造访,但作为研学活动的参与者,我更希望能以观察者的视角,读懂这座千年书院的真正意义。
跨过"千年学府"的牌坊,迎面而来的赫曦台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响。讲堂内,朱熹与张栻会讲的复原场景中,两把略显陈旧的木椅静静相对,案几上的竹简教具虽经复刻,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八百年前思想碰撞的温度。沈老师曾在课前提到,古代书院是文人入仕的重要通道,此刻站在讲堂中央,仰头看见高悬的"实事求是"匾额,忽然对这句话有了具象的理解。
讲解员的声音在空阔的讲堂里回荡,首任山长周式的身份让我心头一动——这位北宋时期的湘潭地区长官,将官方资源与民间教育巧妙结合,使得岳麓书院从诞生之初便带有"官学两栖"的基因。宋真宗的题匾也并非偶然,当我看到历史中记载的"赐岳麓书院国子监诸经"时,突然明白:书院的兴盛,本质是知识体系与政治秩序的相互成就。那些科举落第或因身份受限的文人,正是通过书院这个平台,将个人理想纳入国家治理的宏大叙事中,这里从来不是避世的桃源,而是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桥梁。
午后的阳光斜照在文庙的碑廊,王阳明手书的"忠孝廉节"碑格外醒目。作为明代三大儒之首,他的画像旁详细记录着从刑部主事到兵部尚书的仕途轨迹。沈老师曾在课前资料里提到,王阳明的父亲是南京吏部尚书,这样的背景确实为他打开了接触顶层文化圈的大门,但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是平定宁王之乱的军事奇才与"知行合一"的思想创见。这种"立德立功立言"的统一,在岳麓书院的历史谱系里并不鲜见:王夫之曾在此著书立说,魏源在此孕育"睁眼看世界"的雏形,曾国藩从这里走向湘军统帅的岗位。
漫步至六君子堂,看着周敦颐、张栻等先儒的牌位,忽然发现一个共性:他们大多既有学术造诣,又有治世经历。讲堂两侧的学规碑刻上,"通晓时务物理""参读史鉴"等条目清晰可见,原来书院的教育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将"修身"与"事功"紧密结合。就像王阳明,若没有南赣剿匪、平定叛乱的实战,心学恐怕难有如此强大的实践生命力。这种"学以致用"的传统,在碑刻的字里行间静静流淌,成为书院区别于单纯学术机构的关键。
慢慢行至书院博物馆的角落,韩国安东市政府赠送的《陶山书院典会堂微缩场景》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对这个场景并不陌生:飞檐斗拱的建筑形制,整齐排列的讲经席位,都与岳麓书院有着明显的同源性。展牌介绍,陶山书院是为纪念韩国大儒李滉而建,其思想体系深受宋明理学影响,尤其尊崇朱熹的格物致知论。
玻璃展柜的灯光下,微缩场景里的儒生蜡像仿佛正在进行晨读,他们的服饰与岳麓书院藏画中的明代学子极为相似。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呼应,并非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而是文明在传播中的主动选择与在地化生长。就像陶山书院在吸收岳麓书院制度精髓的同时,发展出符合朝鲜半岛社会结构的"典会"制度,文化的生命力,正体现在这种既有根系相连、又开枝散叶的过程中。
夕阳为书院的飞檐镀上金边时,我站在"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下久久凝视。上联写地域之灵秀,下联言书院之功绩,短短十字道破了人与制度的共生关系。今日所见的一切,从官学结合的制度设计到文化输出的自然流淌,都在诉说一个道理:任何文化现象的兴盛,背后都有清晰的逻辑链条——岳麓书院之所以成为四大书院之首,既因官方认可的背书,更因它始终在体制与民间、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王阳明的声名远播,既得益于家庭背景的助力,更因他将思想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实践。
离开时经过书院门前的泮池,水中倒映着"书院"二字的匾额,忽然想起沈老师在出发前说的话:"看历史要看到肌理,而不是浮光掠影。"今日的研学,让我在讲堂的木椅上触摸到制度的温度,在碑刻的文字里看见人物的立体,在跨国的文化展品中读懂文明的韧性。那些曾在书本上抽象的"文化传承",此刻都化作青石板上的履痕、古樟树下的光影,以及博物馆展柜里那个微缩却完整的陶山书院——它提醒着我们,文化的根脉从未断绝,只要有人愿意俯下身来,倾听历史的回声。
暮色中的岳麓书院渐归宁静,晚风带来若有若无的书香。作为国学讲述人,我忽然感到肩上的责任:当我们向世人讲述传统文化时,不仅要讲那些璀璨的名字和辉煌的成就,更要讲清楚背后的生成逻辑——就像岳麓书院的兴盛,从来不是偶然,而是制度智慧、士人精神与时代需求共同孕育的果实。这种"知其所以然"的探寻,或许才是文化传承最有力量的方式。
来源:国学领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