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贾子艺 江泓)“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是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重点强调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通讯员 贾子艺 江泓)“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是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重点强调了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
在中国,博物馆不仅是文物的守护者,更被视为社会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作为国家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在传承、保护和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统筹推进博物馆建设,要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并提出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加强文教结合、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助力博物馆一代成长。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烟台,市博物馆近年来以“大学校”理念为核心,通过创新教育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又逢国际博物馆日,烟台市博物馆5月18日当天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让市民和游客在参观中感受文化的魅力,体验历史的厚重。参观之余,不少市民感叹,烟台市博物馆已悄然变身为全民共享的学习平台,为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变藏为教,博物馆角色悄然转变
烟台市博物馆特别引进山东博物馆的《虫·逢——世界珍稀昆虫标本展》昨日引来众多观众参观。为配合展览,市博物馆还特地邀请了动物学博士焦猛带来《与虫相逢》讲座,讲述昆虫进化、分类、人类与昆虫的关系,让观众深入了解昆虫世界。
随着时代发展,从收藏到教育,博物馆的角色正悄然发生转变。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知识与智慧的大门。在烟博,青少年不仅领略了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更培养了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和对世界的敬畏之心。每一次参观、每一场讲座、每一个互动环节,都如同一颗颗满载着中华优秀文化基因的种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
近年来,烟台市博物馆的特色品牌活动文博学堂,通过模拟文物修复、古代服饰(云肩)、中国传统乐器、彩绘陶瓷、皮影制作等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持续整合馆内的文博资源,为公众搭建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互动平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打破围墙,参观学习无边界
5月16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前夕,烟台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进烟台职业学院,带来竹条编扇的体验;为深入贯彻落实市文旅局“11588”工作部署,烟台市博物馆积极推进进高铁、进场站、进机关、进学校、进宾馆、进社区、进农村等“文旅七进”行动,让市民游客处处可见烟台文化,处处可享文旅服务;公益鉴宝活动则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文物鉴定的需求,积极引导民间合法收藏。
“打破围墙”,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参观学习再无边界。诚然,文化流量的背后,是文化能量的共振。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便捷的文化接触,能够让市民在繁忙之余,享受文化滋养,提升生活品质。
烟台市博物馆做的还远不止这些。针对于网络时代全新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官方网站、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上推出了3D看文物、文物有话说、烟博瑰宝等栏目,深入讲解文物知识,并延伸相关背景文化,进行网络传播。
沉浸式AR研学则是烟台市博物馆将AR技术与研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研学新模式,只要掏出手机扫描小程序便可参与互动式参观,带着问题跟着剧情开展研学。AR研学让研学活动更具趣味性、知识性和创造性。据统计,去年暑期期间,观众点击参与沉浸式AR研学超过18.6万余次。
解码文明,当历史照进现实
如今,博物馆焕新升级,从文化殿堂到消费“磁场”,离不开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环节。烟台市博物馆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不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利用博物馆独特的文物资源及人才优势,走出文博场馆、走进人民群众,去耕耘红色热土,发挥博物馆独特教育功能的创新体系,形成了凝聚人心所向、铸魂育人的精神文化动力。
近年来,烟台市博物馆牵头创建了“烟台红色文博轻骑兵”队伍。这一队伍从最初的单一讲解员团队,发展成为由研究机构、高校党史专家、革命文物收藏家等多方力量组成的综合团队,成为活跃在烟台红色沃土上探索革命文物资源共享发展的“生力军”。如今,已累计举办博物馆校园展厅、社区展厅16处,巡回展览和讲座300余次,受众多达15万人次。
当历史照进现实,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烟台市博物馆通过一系列创新实践,已成功将自身转变为一个多功能的“大学校”。在这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红色文化得以弘扬,科技手段得以应用,社区和乡村的文化需求得以满足。毫无疑问,烟台市博物馆的经验为全国博物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展示了博物馆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刘晋
来源:大小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