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逝者家属痛哭:他一直在坚持防蚊,唯独疏忽了这一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2:45 1

摘要:黄昏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村头的屋檐,白事的唢呐声在风中呜咽,撕心裂肺的哭声夹杂着蚊虫的嗡鸣,仿佛天地间都在低声诉说着一场被忽视的悲剧。

黄昏落日的余晖染红了村头的屋檐,白事的唢呐声在风中呜咽,撕心裂肺的哭声夹杂着蚊虫的嗡鸣,仿佛天地间都在低声诉说着一场被忽视的悲剧。

那是一位年逾花甲的长者,平日里讲究卫生、注重防蚊,家中蚊香不断,纱窗完好,可偏偏就在一个看似无害的午后,他被一只蚊子叮了一口,三天后便陷入高热、关节剧痛的折磨,最终没能挺过来。

家属哽咽着说:“我们一家人一直很注意防蚊,窗户不留缝、孩子喷驱蚊液,可谁知道,屋外晒衣服的那一会儿……就出了事啊!”

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在中国许多地方还显得陌生,然而在南方沿海、两广、海南、云南等地,它早已悄然潜伏。它由伊蚊传播,症状与登革热相似,却常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或风湿。

你知道吗?一只带病毒的蚊子,可能在你毫无察觉的时候,将一种极具破坏力的病毒悄悄送入你的血液。

基孔肯雅病毒并非新面孔,它原产于非洲,曾在印度洋岛国造成大规模爆发。2005年,留尼汪岛一场疫情中,超三分之一人口感染。

在中国,近年来输入性病例和本地传播也在逐年增加。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23年夏季,广东、海南共通报超百例确诊病例,且多为家庭聚集性传播。

令人警醒的是,这一疾病虽致死率不高,但后遗症极为顽固,部分患者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关节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像是被蚊子咬了一口,余生却像中了一箭。

那么,问题出在哪?为什么那些看似“防蚊做得很到位”的人,仍难逃一劫?

答案,往往隐藏在人们最容易忽视的生活角落伊蚊并不只在晚上活动,它是白天最活跃的吸血者,尤其在清晨和傍晚。

很多人只在夜间点蚊香、睡觉前喷驱蚊液,却忘了白天在院子里拖地、晒衣、摘菜时,自己成了活靶子。此外,伊蚊偏爱小型积水,如废弃瓶盖、花盆托盘、空调滴水盘,这些地方一个指甲盖大小的水坑,就能孵出一窝“吸血精兵”。

研究显示,100毫升积水中可孵化超过200只伊蚊幼虫。2022年,巴西圣保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指出,即便在城区,居民阳台上的花盆,是伊蚊卵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而在广州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实地调查中,某老旧小区内超七成积水点未被及时清理,蚊虫指数远高于国家控制线。

难道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当然不是。科学防蚊,讲究的是“全天候、全周期、全空间”。南方尤其要警惕“雨后蚊生”,每一次大雨过后,蚊虫繁殖就像“雨后春笋”,三天一个轮回。

打个比方,防蚊就像防贼,不仅要锁门,还要盯窗、巡院、查暗角。

有经验的老医生常说,防蚊靠三招:清、隔、防。

“清”即清积水。尤其是花盆托盘、饮料瓶、旧轮胎、雨水桶。每两天倒一次水,是家庭最有效的灭蚊方法海南疾控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清理积水后,蚊虫密度下降了近60%。

“隔”是指物理隔离。纱窗、蚊帐要定期检查破损处,儿童车、宠物窝、厨房通风口也要安装细密纱网。特别是南方农村地区,鸡舍、猪圈旁的水缸更是蚊虫重灾区,要用盖子密封或撒生石灰。

“防”则是个人防护。出门时穿长袖长裤,尤其清晨外出买菜、傍晚遛狗时。驱蚊产品要根据年龄选择合适浓度,婴幼儿请勿使用含DEET超过10%的产品美国疾控中心推荐的伊蚊高峰喷洒时段,是上午9点到下午4点,恰恰与许多家庭“防蚊懈怠时”重合。

可别以为这是南方人的烦恼,北方也并非世外桃源。多地因气候变化、旅游流动、南北通婚等因素,输入性感染已不再稀奇。2023年,北京疾控中心曾通报一起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患者为海南返京人员,发热、皮疹、关节痛,虽未引发传播,但警钟已经敲响。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脚步正在逼近。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各地都有不同的防蚊妙招,或许能给中国家庭提供借鉴。

在日本冲绳地区,当地政府鼓励居民屋前种“香茅草”,这种植物天然具有驱蚊成分,还能美化环境,一举两得。泰国的清迈市则在小学普及“蚊卵观察”课,让孩子们从小认识蚊卵、幼虫、蛹,培养防蚊意识。

而在非洲卢旺达,部分村庄引入“蚊虫积分制”,居民每交1升蚊幼虫可换取生活用品,社区防控效果显著。

中国也可以探索本土化的办法,比如社区开展“蚊虫盲点清除日”,发动居民定期巡查楼道角落、屋顶水箱、地下车库。

其实,真正的防线,不在医院,而在每一户人家。

有许多老人家说,小时候哪有这病?现在怎么这么多新名堂?其实不是病多了,是人动得多了、气候变了、蚊子也“聪明”了。现代交通加速了病毒的跨境传播,全球变暖则延长了蚊虫的繁殖期,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4年就发出警告:气候变化将加剧蚊媒疾病的传播范围和频率。

尤其是孕妇、老年人和有基础病人群,一旦感染,后果更为严重。香港中文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慢性关节炎的发生率高达40%以上,而孕妇感染可能会引起胎儿宫内感染,甚至新生儿病毒性脑膜炎。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临床案例在提醒我们:蚊子虽小,祸患无穷。

在一次国际传染病大会上,一位印度医生分享了他在孟买社区的经历:“我们能对抗虫媒病毒,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知识。”这句话掷地有声。防蚊不靠豪言壮语,而靠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

别等亲人病倒才想起蚊子有毒,别等悲剧发生才追悔莫及。

你家阳台的盆栽托盘清过了吗?

你家门口的旧水桶有没有积水?

你是不是也以为只有晚上才有蚊子咬人?

你是不是也以为“只是一口蚊子”没什么大不了?

防蚊这件事,最怕的不是不懂,而是“差了一点”。

那一点,可能是生命的分界线。

如果你读到这里,请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你关心的人。让更多人意识到,防蚊不是“夏天的习惯”,而是“全年、全家的责任”。愿今夏不再有眼泪为蚊子而流,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守住那“一点”。

健康生活,从防蚊做起。

参考文献:

[1]张乃峥,刘羽,吴春艳,等. 基孔肯雅热全球流行现状与防控策略探讨[J]. 中国热带医学,2024,24(3):198-202.

[2]王莉,刘建军,宋立新. 基孔肯雅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其病理机制研究进展[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6):421-427.

[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2023年全国蚊媒传染病监测总结报告[R]. 北京: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2024.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张Sir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