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涨100-150元!限价政策难挡磷酸一铵涨价趋势,背后的推手是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5 11:51 1

摘要:近日,55%粉状磷酸一铵市场呈现出“价格上行、政策限价、成本高企”的复杂局面。目前,湖北地区55%粉磷酸一铵报价已上涨至3400-3450元(吨价,下同),实际成交价也攀升至3400元以上,小企业报价达到3500元;这一价格较7月中旬上涨了约100-150元,

近日,55%粉状磷酸一铵市场呈现出“价格上行、政策限价、成本高企”的复杂局面。目前,湖北地区55%粉磷酸一铵报价已上涨至3400-3450元(吨价,下同),实际成交价也攀升至3400元以上,小企业报价达到3500元;这一价格较7月中旬上涨了约100-150元,主要推手是持续高位的生产成本与工厂惜售策略。然而,这一市场价格已明显背离了3350元的限价政策,形成政策与市场的明显博弈,工厂上调限价呼声在上周四起。但从协会公布价格来看,政策尚未进行调整,整体呈现出价格现状与多重矛盾交织。

01

市场现状矛盾

工厂端:主要一铵企业尚有待发订单,部分企业已暂停接单并限量放货,惜售心态明显。

贸易端:市场流通货源偏紧,贸易商手中库存有限,捂盘惜售现象增多,进一步加剧了现货紧张氛围。

需求端:下游复合肥企业对高价一铵抵触情绪升温,采购策略以刚需小单为主,大规模囤货意愿低迷,市场成交呈现“量价背离”特征。

这种复杂的市场态势使得一铵价格陷入“上受政策压制、下受成本顶托”的两难境地。尽管存在限价政策,但高昂的生产成本已突破多数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工厂不得不通过各种模式来维持经营。市场实际成交价已实质性突破3350元的限价红线,反映出政策调控与市场规律间的激烈博弈。

02

成本与盈亏

当前磷酸一铵生产企业面临严峻的成本压力,主要来自三大原料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

1.硫黄:近期硫黄市场供需紧张,山东、华东等地价格上行明显,山东地区地炼液硫货源紧张,贸易环节价格不断攀升;长江沿线港口现货成交价也进行了上调。硫黄价格上涨主要受两因素驱动:一是炼厂检修季导致的供应收缩;二是新能源领域对硫黄需求的快速增长,预计下半年随着秋季备肥和供暖季临近,下游磷肥及硫黄制酸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支撑硫黄价格继续走强。

2.磷矿石:磷矿石价格在新能源产业争夺下持续高位运行,未出现市场预期的回调。磷矿石供应紧张局面源于两大结构性变化:一是新能源电池产业对磷矿石的需求激增,大幅提升了对高品位矿石的消耗量;二是环保政策趋严导致部分小型矿山关停,进一步压缩了整体市场供应。

3.硫酸及其他辅料:硫酸价格近期也出现上调,进一步增加了磷酸一铵的生产成本。虽然硫酸价格涨幅低于硫黄,但由于其在磷酸生产中的消耗量大,对总成本的贡献不容忽视。

表:湖北地区55%粉磷酸一铵生产成本测算(2025年8月初)

综合测算,湖北地区55%粉磷酸一铵的完全生产成本已超过3400元,而当前主流出厂价仅维持在3350元。这说明多数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特别是对于需要外购硫黄和磷矿石的加工型企业,亏损幅度可能更大。这种成本与售价的倒挂局面不可持续,虽有出口进行利润支撑,但秋肥需求不可放弃,同时也解释了为何工厂即使面临限价政策仍坚持提价的根源。

03

需求分化与市场压力传导

磷酸一铵市场正面临工铵与农铵需求分化的复杂局面,不同细分领域承受着差异化的市场压力:

1.工业一铵:新能源压价与出口不畅的双重挤压。作为新能源的重要原料,工业级磷酸一铵本应受益于新能源产业扩张,然而现状是,新能源电池企业凭借其强势议价地位不断压低原料采购价格。这种压力直接传导至上游,导致工铵价格持续承压。目前,磷酸一铵出口形势严峻。5月市场预期的出口红利未能兑现,国际市场需求增长乏力,加之国际价格竞争加剧,中国磷酸一铵的出口优势减弱;在实际执行中,受限于配额管理和物流成本等因素,出口订单落地数量有限,对国内市场的分流作用不明显且利润体现有限。

2.农业一铵:季节性淡季与秋肥备货延后的博弈。8月正值传统农业用肥淡季,夏季追肥结束而秋季备肥尚未全面启动,农业直接需求处于年度低谷。目前下游复合肥企业整体开工率仅维持在30%左右,对原料采购形成明显制约。经销商库存消化缓慢,进一步降低了一铵的流通速度。受复肥成本控制和二元肥出口拉动,低品位磷酸一铵和普钙等小磷肥需求有所回暖,部分复合肥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调整配方增加次品磷酸一铵使用比例;同时,二元肥传统出口期临近也为小磷肥提供了额外需求,但这种结构性回暖对整体市场的拉动作用有限,难以消化标品磷酸一铵的需求疲态。

3.复合肥企业原料采购策略:“高成本、弱需求”下的谨慎态度。复合肥企业目前陷入两头挤压困境:一端是尿素、钾肥价格波动,另一端是终端农户因粮价低迷而减少投入。这导致复合肥企业对磷酸一铵采购极为谨慎,普遍采取“低库存、勤补货”策略。多数企业原料库存储备仅维持在安全库存水平,大规模备货意愿不足。为应对成本压力,复合肥企业纷纷调整产品配方,部分企业增加使用次品磷酸一铵或寻找替代磷源,以应对高价磷酸一铵的冲击。

04

秋肥预收低迷与复合肥行业困境

秋季用肥是决定下半年化肥市场走向的关键变量,然而今年秋肥市场启动异常缓慢,预收进度大幅落后于往年同期:

1.秋肥预收现状与成因分析:

整体预收进度滞后:当前主要复合肥企业秋季肥预收进度堪忧,远低于正常年份同期水平,计息政策对经销商的吸引力明显减弱。

多重因素抑制备货热情:主要粮食作物价格持续走低,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和肥料投入意愿。基层倾向于选择低价配方肥等性价比更高的产品。

成本传导不畅:近期复合肥企业面临原料价格波动剧烈与终端价格接受度低的两难境地,导致成本传导机制失效。企业虽有挺价意愿,但实际成交多有暗降。

买涨不买跌心理:当前化肥市场价格走势分化,加剧了市场的观望情绪。经销商普遍采取低库存策略,等待更明确的行情信号。

2.区域市场分化特征:

南方市场:水稻用肥基本结束,南方地区复合肥装置出现大面积停车,企业重心转向清库回款,原料采购基本停滞。

北方市场:小麦肥启动缓慢,山东、河南等地复合肥企业开工率提升有限。受粮价低迷影响,基层用肥量预计将缩减10%~15%,经销商提货积极性不足,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延长13天。

3.复合肥企业开工策略:

面对低迷的预收情况,复合肥企业普遍采取“以销定产”的保守策略,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处于低位,远低于往年秋备肥同期水平。部分企业甚至推迟了秋季肥生产计划,等待预收进度改善后再提升开工负荷。这种谨慎的生产策略直接制约了对磷酸一铵等原料的采购需求。虽然从理论上看,秋季肥生产需要增加高磷配方肥的产量,应当提升磷酸一铵用量,但实际执行中,复合肥企业宁愿延后生产计划也不愿在需求不明朗的情况下增加原料库存,这种“等单生产”模式使磷酸一铵需求释放较往年更为平缓和滞后。

05

本周行情预测与建议

1.本周行情预判

基于当前供需格局、成本支撑及政策因素的综合分析,预计本周价格震荡上探:预计55%粉磷酸一铵主流出厂价将在3350-3450元,重心较上周小幅上移。

成本持续强化:硫黄价格受供需紧张和新能源需求支撑,仍有上行空间;磷矿石价格难有实质性回调,成本端支撑强劲。

供应偏紧延续:主要企业尚有待发订单,暂无销售压力,且部分企业仍有检修计划,市场流通货源难以快速补充。

需求复苏:随着秋季肥生产逐步展开,复合肥企业对磷酸一铵的刚性采购需求将有所增加,为市场提供底部支撑。

政策风险与市场博弈加剧:需重点关注限价政策的执行力度。若监管部门加强干预,可能引发市场短期回调;反之,若政策执行松动,则实际成交价可能突破限价关口。

表:磷酸一铵市场多空因素评估(8月初)

2.建议

磷酸一铵生产企业:产销策略上,合理控制接单节奏,维持限量惜售策略,优先保障核心客户和利润订单。待发订单较少的企业可考虑适度让利走货,避免后期库存积压。成本管理上,加强原料采购节奏把控,硫黄可采取小单快进策略,避免高位囤货风险。有资源条件的企业可增加磷矿石库存,防范资源紧张加剧。产品结构上,适当增加工铵生产比例,特别是满足磷酸铁锂生产要求的专用级产品,虽然面临压价,但订单稳定且付款条件较好。

贸易商:库存控制上,控制库存规模在安全水平,避免高位囤货风险。现货采购以快进快出为主,重点锁定下游实单。区域利用上,关注区域价差机会,利用区域价差变化,适当开展跨区操作。

复合肥企业:原料采购上,采取“小批量、多批次”采购策略,避免集中建仓。可适度增加次品磷酸一铵使用比例降低成本。配方优化上,针对基层对化肥价格敏感度提高的情况,增加开发高性价比配方,平衡成本与市场需求。预收推进上,加强渠道激励政策,可提供更有吸引力的“计息政策”或“保价承诺”,刺激经销商参与,加快预收进度。

3.中长期市场关注要点

政策:密切关注化肥出口政策调整信号,特别是10月后配额政策是否松动,以及工业一铵在新能源的定位。

成本:重点跟踪硫黄产能释放情况以及磷矿石演变方向,这些因素将决定一铵成本的走势。

种植结构调整:持续观察粮食价格变化对种植意愿的影响,特别是秋播面积和施肥投入的变化趋势,这将决定农业需求的根本走向。

4.结论:坚挺表象下的脆弱平衡

55%磷酸一铵市场在成本驱动下维持着表面坚挺的格局,但实际已陷入多重矛盾交织的脆弱平衡。本周行情预计将震荡偏强,但上行空间受制于政策限制与需求接受度。真正的市场拐点将取决于秋肥预收进展与原料价格走势的博弈结果。

对生产企业而言,当前的核心任务是在政策约束与成本压力间寻找精细平衡点;贸易商则需警惕价格高位下的流动性风险;复合肥企业则应把握原料价格分化的机会窗口,优化配方(次品磷酸一铵及小磷肥的使用)降低成本压力。需以灵活策略应对当前复杂环境,在保证供应链安全的同时,避免盲目追涨带来的经营风险。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