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铀一号”落地前的“最后一公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05 12:41 1

摘要:7月的内蒙古高原,从午后就下起了绵绵细雨,下午时则越下越大,呈倾盆之势。然而,“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工地上的忙碌没有丝毫停顿,再过几天,这条生产线即将全线打通,第一桶“黄饼”正式下线。这片钻机轰鸣中挺立的绿色智慧矿山,将铺开一张“新铀都”的版图。

7月的内蒙古高原,从午后就下起了绵绵细雨,下午时则越下越大,呈倾盆之势。然而,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 工地上的忙碌没有丝毫停顿,再过几天,这条生产线即将全线打通,第一桶“黄饼”正式下线。 这片钻机轰鸣中挺立的绿色智慧矿山,将铺开一张“新铀都”的版图。

解锁鄂尔多斯盆地砂岩铀海的无限潜能,奠定“新铀都”崛起的基石,为中国能源铸就安全之盾……所有可憧憬的未来,都取决于此刻——

把“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的蓝图真正地刻入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

呼和浩特市的数字化地浸远程控制中心, 中核内蒙古矿业科研负责人张传飞 指着大屏幕上的演示画面,向记者介绍“国铀一号”技术的先进性:屏幕的流程演示中,注液管道如精密针头刺入地层,溶浸液在地下矿层无声流动,将铀离子“擒”至地表。如网格布局的注液孔、抽液孔密密麻麻且井然有序。然而,将画面还原到施工现场就不是“概念”上那么简单了。

作为国内首个单体千吨级地浸铀矿,“国铀一号”的工艺系统复杂度呈几何级增长。 让我们看一组数据:管网总长15公里 、阀门节点2000余个、钻孔总进尺68万米、采区单元498个 、工程高峰时期钻机台数130台,与此同时,工期压缩至常规的1/4……每一个数字都相当于常规百吨级铀矿的数十倍体量。而庞大的、看不见的地下管网,犹如一座“地下迷宫”。如何做到精密准确,不冲突、不矛盾?现场的施工调试中可是经历了无数次的“碰壁”。

进入项目调试关键期的整个6月份,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工艺调试负责人桂增杰 一刻都没有离开过现场,几乎每天都是从白天一直调试到凌晨,回到宿舍倒头睡个觉,醒来后再上……

他是现场调试绝对的“主心骨”——当对讲机里传来慌乱的“原液主管压力骤升”的消息时,他当即判断是管道内树脂堵塞,果断下达了下调集液泵频率、打开旁通阀反冲洗的指令,五分钟内疏通了管路,恢复正常运行。当迅速扫过控制室屏幕上滚动的成百上千个数据时,他会立刻判断出一个微小的数据异常背后,哪个设备出现了异常以及怎么应对——这套精准判断源自他连续3个月对设备图纸的刻苦钻研,而他来到这个项目也仅仅有3个月的时间。

破解铀矿采冶项目的“地下迷宫”,桂增杰是个中高手。此前,在参与同为北方砂岩型铀矿基地的芒来项目的建设时,他仅用了十几天时间就迅速掌握了图纸。而“国铀一号”这个项目, “实在是个庞然大物,我用了3个月的时间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掌握了。” 办公室里,项目管线图贴了整整一墙,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管线纵横交错。

这也仅仅是“国铀一号”作为国内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带来的难题之一。“‘国铀一号’还是目前技术难度最高的天然铀项目。”对于其难度,恐怕没有人比 中核内蒙古矿业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阳奕汉 更加清楚。2019年,他带着深耕地浸采铀一线20多年的经验和技术,以及投身地浸采铀事业的满腔热忱,来到中核内蒙古矿业,迅速组织推动“国铀一号”项目开发工作。

“‘国铀一号’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铀矿,是在强还原条件下生成的。” 阳奕汉解释道。强还原性对后续浸取提出了严苛要求——注入的氧化剂(如氧气)必须极其精准。与此同时,更大的挑战来自矿体自身。这里的含矿含水层厚度惊人,普遍达90~100米,远超国内外常见二三十米厚的矿层。“矿层越厚,浸出液在地下扩散范围就越难控制。”“这不是某一个技术创新,而是完成一个技术代际的跨越,它应用和验证的绿色智能技术、数字化标准体系……将成为我国未来北方砂岩型铀矿开发基地复制的技术蓝本。”阳奕汉说。

技术突破是基础,而将复杂蓝图转化为戈壁上的现实,则需要一套高效管理体系支撑。

4月,时逢“国铀一号”项目建设高峰期,井场130多台钻机即将进场开展“大会战”。阳奕汉秉持“靠前想一步,万事开头易”的工作原则,多次组织召开钻孔施工推进会,就钻机有序进场、标准化作业施工等内容进行事前研究,切实加强钻孔施工事前培训审批、事中严格监管、事后经验反馈全流程管理,为保障钻孔施工工程高质量开展打好基础。

所谓示范,首先示范在安全管理。 为将“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打造为中核集团重大工程安全管理标杆, 安全员杨敬 人员的作业管控到每日的突击检查,从材料堆放的间距标识到高空作业的防护流程,都一一过问,将集团“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的安全理念转化为可量化的现场管理标准,融入项目建设的“毛细血管”, 他总说:“工地上的每个螺丝都拴着人命,管安全就得像老黄牛耕地,要一步一个脚印踩实了。”

所谓示范,也必须示范在速度。 “一年建成,是拼出来的!”阳奕汉感慨。 项目采用“大指挥部+现场指挥部”两级管控模式, 管理力量全面下沉一线。核心在于节点卡控与无缝衔接:项目被分解为无数细小节点,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环环相扣;日检查、周例会、专项协调会雷打不动。通过精细编排土建、安装等工序的交叉与并行,最大限度提高效率。

戈壁施工的又一大考验来自苦寒, 一年中的有效施工期仅约6个月,冬季气温动辄跌破零下30摄氏度。“必须与天气赛跑!”团队精确规划:仅用119天,赶在入冬前全力封闭厂房、完成关键管线保温;冬季则分区作业,土建让行室内安装。

“这里不是孤矿,而是中国铀业的北方引擎。” 王如意抚过那张曾让他头疼万分如今却满是骄傲的钻孔分布图,此时的他比刚来项目时已经瘦了10多斤。

目前,巴彦乌拉二期(芒来)酸法地浸项目紧锣密鼓,鄂尔多斯盆地大营铀矿、二连盆地哈达图铀矿箭在弦上……到2030年,内蒙古规划产能将突破5000吨/年,撑起核电“粮仓”的脊梁。

7月12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顺利生产出第一桶铀产品。当第一桶“黄饼”在高原的烈日下折射出金色的光芒,它照见的不仅是单体千吨铀矿的诞生,更是一个时代的转身:绿色智能技术“复制”矿山,荒漠中崛起的“新铀都”将重新标定中国能源安全的坐标——这不是终点,而是裂变的起点。

来源:博学的火车n0Rjo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