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精神科专家:常用的5个安眠药,2个可以吃,3个不建议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05 12:40 1

摘要:错了,有时候,它比高血压还要要命。有人靠冥想,有人靠泡脚,有人直接“干药片”。但安眠药真的是“救命稻草”吗?还是一把双刃剑?

凌晨两点,朋友圈还在更新。刷到第七条“睡不着”,心里忍不住叹气:又一个人陷进了睡眠的泥潭。

你以为失眠只是“睡不好”?

错了,有时候,它比高血压还要要命。有人靠冥想,有人靠泡脚,有人直接“干药片”。但安眠药真的是“救命稻草”吗?还是一把双刃剑?

在门诊上,最矛盾的一句话是:“医生,我不想吃药,但我真的睡不着。”

这不是一个人的犹豫,而是无数焦虑灵魂的写照。

今天就来揭开常见的5种安眠药的“真面目”:到底哪两个值得吃?哪三个,吃了你可能会后悔?

先不急着下结论,先说个现象。

有种“隐形熬夜”叫“服药撑夜”。很多人以为吃了安眠药就万无一失,一边吃药一边刷短视频,结果药效根本没发挥,还把人越拉越远离深睡眠。睡眠不是麻醉,安眠药也不是万能胶。它能帮你入门,但你得自己往里走。

在中国,每年大约有超1.5亿人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全国睡眠调查显示,超过60%的人曾尝试过非处方或处方类助眠药物。而这其中,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滥用率正在逐年上升。

说白了,药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乱吃”。

先说两个“可以吃”的,它们并不是完美无缺,但至少在安全性和依赖性上,医生是偏向于推荐的:

第一个是右佐匹克隆。

它是“Z药物”家族的成员,作用快、代谢快,最重要的是,它不像传统安眠药那样“第二天脑袋像灌了铅”。不少上班族心声都是:“吃了它,第二天还能开会、写PPT、怼客户。”

对轻中度失眠、入睡困难的患者来说,它是一个相对稳妥的选择。

但,这并不代表可以长期吃。右佐匹克隆有个隐藏“副本”:口苦,有些人吃了之后嘴里像嚼了两把铜钱,口感体验极差。

第二个是褪黑素。

它不是处方药,很多人一听“天然”“人体自有”,就放心大胆地买来吃。

但要泼一盆冷水:褪黑素效果因人而异,而且只对“生物钟型”的失眠有效,比如倒时差、夜班人群。

但对那种“脑子一闭眼就开始复盘人生”的焦虑型失眠,褪黑素基本是无效的。不过好在它副作用小,不成瘾,属于“可以试试,但别指望太多”的类型。

说完能吃的,说说那三个“不建议吃的”。

第一个“红牌”是地西泮。

老一辈人管它叫“安定”,听着熟悉,但它的问题也一样“经典”:成瘾性强,半衰期长,容易“积毒”。

吃了容易犯困,站着都能睡着,但问题是——它不挑时间。白天上班犯困、开车打瞌睡,已经不是个别人翻车的故事。而且长期使用后,一旦停药,反弹性失眠分分钟让你怀疑人生。

第二个是阿普唑仑。

它的绰号是“精神鸦片”,短效、起效快、容易依赖,很多人“吃一片能睡,吃半片睡不好”,渐渐就走上了“剂量加码”这条不归路。更恐怖的是,它和酒精的组合,能让人整晚断片。曾有患者半夜梦游摔下楼,事后完全不记得服药和出门的过程。

第三个是佐匹克隆。

它和右佐匹克隆是“孪生兄弟”,但副作用大得多。除了苦口,还可能影响肝功能和认知表现。很多老年人吃了之后,第二天起床晕头转向,容易摔跤。而摔跤,对老年人来说,可能就是生命的转折点。

你可能会问:那我到底该怎么办?不吃药,半夜三点还在看天花板;吃药,又怕上瘾、怕副作用。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答案是:没有完美解法,但有“更聪明”的选项。

睡前4小时别喝咖啡、奶茶;别在床上刷手机、吃东西、办公;固定作息时间,就算前一晚没睡好,第二天也要早起。睡眠,不是靠药“补”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中国古代医学对“夜卧早起”有极高的重视。《黄帝内经》里早就写过:“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意思是,春天身体阳气生发,应该早睡早起,顺应自然。但现代人是反着来的:冬天熬夜做PPT,夏天开空调吃烧烤,作息比国际时差还乱。

还有些人,不是失眠,是太焦虑。把白天没解决的问题搬到晚上复盘,心里开了个“夜间会议”,还想睡得香?有时候,失眠不只是睡觉的事,而是生活方式的副本更新失败。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人开始“跨科服药”:焦虑了吃抗抑郁药、睡不着吃安眠药、心慌吃止心律药……药单像拼图一样五花八门,却没有任何一张真正解决问题。药物是辅助,不是生活主线。

家里常备药柜里,那些安眠药有点像“亲戚送的补品”,放着舍不得吃,吃了又怕出事。很多人以为“吃一两次不会怎么样”,但问题是,安眠药的依赖不是一下子上来的,而是在你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晚上的必需品

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药物本身,而是“放弃主动调节”的习惯。一旦你开始依赖外力入睡,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就会被一步步削弱。最终,哪怕你停了药,也很难重新找回自然入睡的感觉。

在诊室里,常听患者说:“医生你给我开点药吧,我实在熬不住。”其实我们最怕这句话。不是怕开药,是怕你从此不再尝试其他方式。

安眠药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救命仙丹。它是一把钥匙,可以帮你打开睡眠的大门。但门后面,是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作息习惯、情绪管理。钥匙再好,门后乱糟糟,也住不舒服。

关于吃不吃安眠药这件事,别再“拧巴”了。不是“吃了就废”,也不是“吃了就好”。看清楚每一粒药背后的利与弊,了解自己的睡眠问题到底是哪种类型,然后——做个成熟的决定。

谁都不想一辈子靠药物入睡。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高靖宇,王文杰.睡眠障碍患者中安眠药物使用现状分析[J].中国药房,2024,35(12):1423-1426.
[2]李萌,张晓燕.右佐匹克隆临床应用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18):92-95.
[3]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障碍诊疗规范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来源:药师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