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875年的紫禁城,压抑的氛围如厚重阴霾,沉沉笼罩。李鸿章那“新疆乃不毛之地,每年耗费朝廷数百万饷银,舍弃也不足惜”的言论一出,满朝文武竟皆沉默,噤若寒蝉。就在这一片死寂之中,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臣猛然拍案而起,声若洪钟:“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足足相当于
作者:黄申
在1875年的紫禁城,压抑的氛围如厚重阴霾,沉沉笼罩。李鸿章那“新疆乃不毛之地,每年耗费朝廷数百万饷银,舍弃也不足惜”的言论一出,满朝文武竟皆沉默,噤若寒蝉。就在这一片死寂之中,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臣猛然拍案而起,声若洪钟:“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足足相当于八个湖南省的面积,李中堂可真是出手大方!”这位怒发冲冠的老者,正是已过花甲之年的左宗棠。面对慈禧太后以“国库空虚”为由的推诿,他毫无惧色,毅然决然地立下军令状:“臣愿以项上人头作保,自行筹措军饷,誓死收复新疆!”
彼时的西域大地,正深陷于一场空前绝后的危机之中。阿古柏在英俄两国的撑腰支持下,公然建立起伪政权;沙俄更是趁火打劫,悍然强占伊犁;英国的探险家们也纷纷偷偷潜入,忙着测绘地图。尤为让人忧心忡忡的是,俄国军官索思诺福斯齐带领的考察团,竟堂而皇之地在兰州与左宗棠会面,话语之间,满是威胁与试探之意。左宗棠在日记里愤慨写道:“俄人狡诈多端,英人阴险叵测,若不尽快平定新疆,恐怕西北之地将永无宁日。”他心里清楚得很,这绝非普通的边疆叛乱,而是一场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残酷地缘博弈。
然而,筹饷之路,恰似布满荆棘的崎岖险途。朝廷仅仅拨付了200万两白银,可实际所需的军费却高达3000万两之巨。面对如此巨大的缺口,左宗棠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谋略,创造性地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一方面,借助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人脉与资源,向汇丰银行举借外债;另一方面,在兰州精心设立“西征粮台”,大刀阔斧地改革西北财税制度。不仅如此,他还命令士兵们随身携带桑树苗和柳树苗,在行军途中一路栽种。这些树苗,日后不仅巩固了路基,更为后人留下了那绵延不绝、宛如绿色长城的“左公柳”。直至今日,在河西走廊,依旧能目睹当年栽种的古柳,它们在风沙的肆虐中傲然挺立,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876年的春天,一支别具一格的军队从肃州(今酒泉)庄严誓师出发。队伍的最前方,六名身强力壮的汉子抬着一口漆黑的棺材,在戈壁那炽热的烈日下,显得格外醒目刺眼。64岁的左宗棠骑着战马,紧随棺木之后,他目光坚毅,对着将士们高声说道:“老夫此行,决心与新疆共存亡!”这一幕,无疑成为晚清历史上最为悲壮豪迈的出征画面。湘军士兵们的绑腿里,都小心翼翼地藏着左宗棠亲自撰写的《剿抚方略》,上面详尽地记载着针对各族百姓的安抚政策:“回民皆为吾之赤子,只诛杀首恶之徒,绝不侵扰善良百姓。”
战斗在古牧地骤然打响。湘军大将刘锦棠巧用“声东击西”之计,表面佯装攻打乌鲁木齐,实则暗中奇袭黄田。据《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记载,清军凭借新式的后膛枪和威力巨大的开花大炮,仅仅用了三天时间,便一举攻破了阿古柏苦心经营多年的坚固防线。当左宗棠在营帐中收到捷报时,他正专注地研究西域古地图,听闻喜讯后,即刻果断下令:“速速传发檄文,向民众宣告朝廷的仁德之意,凡主动归顺者,一律赦免死罪。”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深得人心,使得南疆各族百姓纷纷带着食物和酒水,热烈欢迎王师的到来。
收复新疆的战役历经两年艰苦奋战,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帷幕。左宗棠在呈递给朝廷的奏折中明确提出:“若要实现新疆的长治久安,应当设立行省,改设郡县。”随后,他积极组织军民大力开展屯田垦荒,在吐鲁番悉心修复坎儿井,在伊犁河谷广泛推广棉纺技术。1880年,当俄国使节趾高气昂、耀武扬威地来到北京谈判时,左宗棠毫不畏惧,立刻在哈密集结四万大军,摆出不惜一战的强硬姿态。最终,曾纪泽凭借着这份坚实的武力后盾,成功通过《伊犁条约》,收回了伊犁九城。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的回响。当年竭力反对收复新疆的李鸿章,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中,也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承认:“季高(左宗棠字)此举,着实堪称百年大计。”而在万里之外的伦敦,马克思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撰文指出:“中国的这次军事行动,成功打破了英国在中亚的扩张美梦。”更令人感慨万千的是,为西征竭尽全力筹款的胡雪岩,最终因生丝投机失败而倾家荡产,在杭州的豪宅中郁郁寡欢,抱憾离世。而左宗棠赠送给他的那副“戒欺”匾额,至今依然高悬在胡庆余堂的正厅之上,仿佛在静静诉说着那段跌宕起伏的过往。
站在天山脚下极目远眺,当年左公亲手栽种的杨柳,如今已长成合抱之粗的大树。那些曾经反对西征的声音,早已如同尘埃,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但左宗棠那“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豪迈诗句,却永远深深地镌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之上。1885年,当左宗棠在福州病逝的噩耗传至新疆,各族百姓自发地在清真寺和佛寺为他诵经祈福。或许,这便是历史给予的最公正评判——真正一心为国为民者,人民必将永远铭记于心。
如今,当我们展开中国地图,看到那占据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时,绝不应忘却140多年前,曾有一位老人,毅然抬着棺材,带着树苗,在漫天黄沙之中,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为我们牢牢守护了这片壮丽无比的河山。他的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国土的完整,绝非上天恩赐的礼物,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用智慧、勇气乃至宝贵的生命去捍卫的无价珍宝。
作者简介:黄申,,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擅长于散文、随笔、小小说系列。
来源: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