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 1 日的福克斯新闻直播间,特朗普的手指在题词板上敲出规律的节奏。“我希望公布所有与爱泼斯坦案相关的文件,” 他对着镜头强调,眼神扫过屏幕下方滚动的民调数据 ——89% 的美国人支持全面公开。这个表态距离他 7 月 12 日 “没人关心爱泼斯坦” 的言论
8 月 1 日的福克斯新闻直播间,特朗普的手指在题词板上敲出规律的节奏。“我希望公布所有与爱泼斯坦案相关的文件,” 他对着镜头强调,眼神扫过屏幕下方滚动的民调数据 ——89% 的美国人支持全面公开。这个表态距离他 7 月 12 日 “没人关心爱泼斯坦” 的言论仅过去 20 天,而距离 2024 年大选时 “上台就公布客户名单” 的承诺,已过去整整 18 个月。在华盛顿的政治温度计上,这场突如其来的态度反转,让本已冷却的爱泼斯坦案重新沸腾。
一、从 “骗局” 到 “公开”:20 天的态度急转弯
特朗普的改口像一部精心剪辑的政治短片,每个镜头都藏着计算。7 月 16 日,他在 “真实社交” 上怒斥相信爱泼斯坦案的支持者是 “弱者”,称这是 “民主党的骗局”;7 月 18 日,却突然要求司法部长公布大陪审团证词;8 月 1 日,更是直接呼吁公开所有文件。这种摇摆背后,是 MAGA 阵营的严重分裂 ——62% 的共和党支持者认为 “政府隐瞒了客户名单”,而司法部 7 月 7 日的备忘录坚称 “不存在勒索名单”,爱泼斯坦确系自杀。
首批文件的 “哑弹” 效应加剧了信任危机。2 月公布的 250 份档案里,只有被涂黑的通讯录和飞行日志,没有任何政商名流的直接证据。这让纽约出租车司机迈克的疑问更有代表性:“如果没鬼,为什么遮遮掩掩?” 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上发酵,# 释放爱泼斯坦文件 #的标签三天内被转发 470 万次,其中 38% 来自特朗普的核心支持者。
特朗普的团队显然读懂了这种焦虑。他在 8 月 1 日的采访中特意强调:“如果有任何关于我的信息,早就该公布了。” 这句话既撇清自己,又暗示可能存在对政敌不利的内容。而马斯克此前 “特朗普在名单上” 的指控(后删除),更让这场舆论战添上了真人秀色彩。
二、选举棋盘上的关键落子
特朗普的改口精准踩在中期选举的节奏上。民调显示,48% 的受访者对政府处理该案的方式 “极其不满”,而郊区女性选民中,71% 认为 “权贵性犯罪” 是不可接受的污点。这些数字直指特朗普的软肋 ——2024 年大选时,正是这一群体的摇摆导致他在宾夕法尼亚等关键州失利。
民主党的 “逼宫” 反而给了特朗普借坡下驴的机会。7 月 23 日,众议院民主党人推动通过公开文件的动议,试图将共和党与 “掩盖真相” 绑定。但特朗普迅速反客为主,用 “支持公开” 的姿态抢占道德高地,甚至暗示文件可能牵扯拜登家族。这种策略在俄亥俄州的集会上初见成效,当他喊出 “要透明” 时,台下回应的欢呼声比讨论经济政策时高出 20 分贝。
司法部长邦迪的配合更像一场默契表演。特朗普 8 月 1 日表态后,邦迪立即宣布 “准备请求解封笔录”,但熟悉流程的律师都清楚,涉及未成年人隐私的文件公开至少需要 6 个月审查。这种 “只听楼梯响” 的操作,既能安抚民意,又不会真的引发政坛地震。
三、真相与政治的永恒博弈
在华盛顿的权力棋局中,爱泼斯坦案早已不是简单的司法事件。司法部以 “保护未成年人” 为由拒绝公开核心文件,众议院的决议又不具法律强制力,这种僵局让纽约大学法学教授梅森的评价一针见血:“大家都在喊要真相,但没人真的想要全部真相。”
案件的每个细节都被政治化解读。爱泼斯坦 2019 年自杀时的监控视频 “恰好” 有 45 分钟空白,关键证人朱弗雷今年 4 月的 “自杀”,甚至特朗普 2003 年给爱泼斯坦的生日贺信(《华尔街日报》称存在,特朗普否认),都成了两党攻防的武器。而普通民众的愤怒,渐渐变成了对整个体制的失望 —— 底特律的教师莎拉在社交平台写道:“不管谁在名单上,你们都在拿我们当傻子。”
当特朗普在镜头前呼吁 “公开透明” 时,他身后的大屏幕正播放着竞选广告。这场关于爱泼斯坦案的舆论狂欢,最终可能只是 2026 年中期选举的前哨战。而那些等待真相的受害者,或许早已被遗忘在政治算计的角落。
(互动投票:你认为特朗普改口的主要原因是?A. 回应公众诉求 B. 选举策略需要 C. 掌握关键证据)
来源:每日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