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月的社区活动室,晨光刚爬上窗台,“萤火之行”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已搬来了今日的教具。泡沫地垫拼出彩色格子,桌上摆着叶脉书签和指南针,孩子们的欢笑声顺着走廊飘来——这场专为社区儿童打造的暑期课堂,正以鲜活的姿态书写着夏日的成长故事。
中国青年网扬州8月3日电(通讯员:吴娜)七月的社区活动室,晨光刚爬上窗台,“萤火之行”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已搬来了今日的教具。泡沫地垫拼出彩色格子,桌上摆着叶脉书签和指南针,孩子们的欢笑声顺着走廊飘来——这场专为社区儿童打造的暑期课堂,正以鲜活的姿态书写着夏日的成长故事。
课堂里的新玩法:让知识跟着兴趣跑
“今天我们用树叶拼古诗!”志愿者小林举起一片扇形银杏叶,孩子们立刻围拢过来。团队将课程设计成“趣味闯关”模式:语文课变成“自然识字课”,用松针摆“人”字,用花瓣拼“花”字,在收集落叶的过程中认识偏旁部首;数学课化作“户外测量师”,用脚步量花坛周长,用跳绳测树的高度,连复杂的乘法都变成了“组队报数游戏”。
科学课上的“水的浮力实验”最热闹。志愿者带来鸡蛋、盐罐和透明杯,教孩子们观察加盐后鸡蛋的变化。“鸡蛋浮起来啦!像小潜艇一样!”三年级的小朗踮着脚围观,手里的记录册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实验图。手工课则成了“自然工坊”,用树枝做相框,用松果串手链,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炫耀”,连平时最调皮的小宇都专注地给树枝涂颜料。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课程藏着细致设计:低年级在“故事拼图”中认识字词,用动物卡片玩“组词接龙”;高年级则尝试“自然观察报告”,记录社区鸟类的活动规律,甚至用思维导图分析节气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前觉得写作文没素材,现在看一场雨都能写三行话。”四年级的小雅晃着自己的观察本,上面贴着她捡的花瓣和写的短句。
陪伴里的小温暖:接住每个孩子的小心愿
活动室的“愿望树”上,挂着孩子们写在彩纸上的小期盼。有孩子想要“教大家折纸船”,志愿者便腾出午后时间开“小老师课堂”;有人画了幅“想养小金鱼”,团队就买来鱼缸和鱼食,让孩子们轮流当“小鱼管理员”。
“心情日记本”里每天都有新内容。孩子们可以画笑脸或哭脸,也可以写下想倾诉的话。看到有孩子画了“爸爸妈妈在加班”,志愿者就组织“给爸妈写悄悄话”活动,用彩纸折成信封;发现有孩子总画“一个人玩”,大家便发明“伙伴结对”游戏,吃饭时一起分享小零食,游戏时两两一组合作闯关。
午后的“自然故事会”总充满惊喜。志愿者和孩子们围坐在活动室门口的树荫下,轮流讲自己和动植物的故事。平时害羞的小琪第一次开口,说她养的仓鼠会“藏瓜子”;活泼的乐乐则讲起爷爷家的小猫,逗得大家直笑。“这些孩子的心里装着好多细腻的事,只要认真听,就能听见。”志愿者小周在笔记里写道。
成长里的小变化:从拘谨到舒展的模样
“刚来时小桐总躲在椅子后面,现在会主动帮大家发彩纸了。”志愿者望着那个穿梭在同伴间的女孩,想起她第一周连举手都怯生生的样子。这样的变化在每个孩子身上悄悄发生:以前总把文具扔一地的小浩,现在会把剪刀按“尖朝里”放好;做实验时总抢器材的小朗,学会了说“你先试我再试”;连最不爱说话的小林,都能在故事会上念自己写的短句了。
家长们的反馈里藏着欣慰。“孩子现在每天早上都催着出门,说‘要去萤火课堂做实验’,回家还会教我们怎么区分树叶的正反面。”一位妈妈接孩子时,手里拿着儿子做的“树叶书签”,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送给妈妈”。有家长特意发来消息,说孩子不仅自己整理书包,还会提醒家人“洗完手要关紧水龙头”。
傍晚离园时,孩子们总缠着志愿者约定明天的事。“明天带我们去看蚂蚁搬家好不好?”“老师记得带放大镜,我们要去观察树皮!”志愿者们笑着答应,看孩子们牵着家长的手蹦跳着离开,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活动室里的“愿望树”还在微风中摇晃,新挂上去的彩纸上写着:“希望萤火课堂一直开下去”。
目前,“萤火之行”仍在继续。这些年轻的身影用创意与耐心,把社区活动室变成了充满生机的成长空间。当萤火的微光落在每个孩子的笑脸上,这个夏天便有了最动人的注脚——那些在探索中萌发的好奇,在陪伴中滋长的勇气,终将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
来源: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