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历史再给1942年4月杜聿明选择的机会的机会,与其这样倒不如捡起丢掉的重装备,与日寇死拼到底!
12.漫长的回国之路
如果历史再给1942年4月杜聿明选择的机会的机会,与其这样倒不如捡起丢掉的重装备,与日寇死拼到底!
野人山横亘在喜马拉雅山南侧,位于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的群山峻岭当中。
单从面积上来看,野人山地区所占据的面积高达2.7万平方公里,单单是纵深就有200公里以上。
他们在刚刚踏入野人山的时候,远征军的部队数量在4万以上,可当部队走出野人山之际,剩下的人数不足8000人。
要知道,远征军在第1次远赴国外作战时,伤亡的人数在5万多。
仅仅一趟野人山之行,就使的远征军伤亡达3万多。
由此可见,野人山对远征军的杀伤力要远远大于对日寇作战。
随着远征军的全面溃败,再下去就会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1942年4月底,肠子都悔青了的蒋介石绕过史迪威,下达了远征军全面撤回国内的命令。
然而,在退路被堵死的情况下,撤退又谈何容易?
决定撤退之后,史迪威的意见是远征军全部往西走撤到印度。
事实证明这是相对安全的一条退路。
4月30日,史迪威、罗卓英率长官部由瑞波转移至甘巴罗,旋又转至英多。
5月5日晚,继续转移至班卯克,徒步西行,于 7 日到达苗西。
史迪威率中美少数人员徒步西行,于24 日到达印度的丁苏基。
罗卓英则率长官部人员断后,收容散兵,继续西行,于23日抵达印度英帕尔。
然而这时候英国人又开始作妖了。
英国人说,中国军队想撤到印度?
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得以难民身份,放下武器进入印度。
这叫什么事?
娘的,我们是你们英国人邀请来“联合作战”的,怎么从战场撤退还要成为“难民”?
杜聿明气愤的表示: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要回到中国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
“先生们,我的部队不能接受亚历山大将军的好意,既然我们从中国来,就要回到中国去,我想我有自己的国家,不必上印度去做难民,我相信日本人挡不住我的道路,这就是今天我要说的话”,
根据史料记载,杜聿明发言完毕:“戴上军帽,凛然退场”。
当时的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倾向撤往印度,但是杜聿明掌握着实际兵权,罗卓英指挥不动杜聿明。
无奈之下,罗卓英只能跟随史迪威,带着远征军司令部机关西行,最终到达印度的英帕尔,期间不断发电劝说杜聿明西来,可是没什么效果。
杜聿明本来就对英国人不战而逃的行为及其鄙视,再加上来这么一出。
杜聿明大怒,说我们从中国来就要回中国去,让中国军人以难民身份去印度逃命,做你们的春秋大梦!
杜聿明的这一想法深得蒋介石的赞同。
只是他们现在还没想到,归国之路会如此之惨烈。
不过也不是所有入缅部队都跟随杜聿明走的同一条路线。
说明一下,远征军当时并非全部集中在一起,其中张轸的第66军主力(军部加两个师)已经在滇缅公路上溃败(腊戌就归第66军防守),被日军撵着退往滇西方向;
而甘丽初的第六军在遭受重创后,所部三个师沿中缅泰交界地带,自“景栋路线”撤回云南。
因此杜聿明率领的部队,是第五军全部(军直属队、新22师、新96师、第200师)加临时指挥的第66军之孙立人新编38师,共计四个师60000余人。
盖因第五军编有战车、重炮、汽车等直属部队,无论人员装备,都是第一期中国远征军的绝对主力所在。
这也是罗卓英带不走杜聿明的原因之一,毕竟第五军只听后者的。
也是在4月30日当天,重庆直接电询杜聿明:撤回国门有无把握?
杜光亭仍然信心满满,表示已命令军主力抢占缅北重镇密支那,撤回国内“可望成功”。
如下图所示,远征军撤退路线大体分为五条。
最早撤回国内的是第66军,在腊戌溃败之后,就沿着滇缅公路原路返回到了云南。
不过也没捞着好,在战后的总结大会上,将腊戍失守,入缅远征的第5、6军后路被截断导致全军崩溃的原因,归咎于第66军的不战而溃,
66军被黄埔一期的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司令宋希濂,定性为战局恶化的罪魁祸首,两个师被撤销番号,军长、师长被撤职查办。
该军残部五千多人,重新组编为新编第二十八师,归入第七十一军的建制;
第三十六师则改为独立师,由集团军总司令部直接指挥。
深入腹地的第6军大部则是一路向东,从景栋回到国内。
孙立人带领的新编38师,本来是跟着杜聿明撤退的。
不过这老兄在美国留过学,脑筋不像杜聿明那么迂腐,觉得还是去印度更为合理。
他就将世界军事分为英美派系和德日派系。
认为中国人兼具“英美系的活泼、自动,和德日系的严肃、整齐、精确的优点”再加上本民族固有的美德,即“吃苦耐劳和不怕死、肯牺牲的精神”,这一点尤其重要,“是军人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为现代世界其他强国的人民所不及”。
于是在英多那个地方跟杜聿明分道扬镳,转头去了印度的英帕尔。
38师也成了远征军中唯一保存完整建制的一支部队。
英国人本来想解除38师的武器。
孙立人直接命令38军准备跟英国人开干。
要命可以,想缴枪?门都没有。
英国人一想在仁安羌还是让孙立人救出来的,再不要脸也做不出这种翻脸不认人的事,也就默认了38师武装进入印度。
而第5军的96师作为撤退先头部队,经过缅甸葡萄回到了云南。
虽说也是走了一段的野人山,但损失不大。
损失最大的还是杜聿明的第5军。
杜聿明率领的部队,是第五军全部(军直属队、新22师、新96师、第200师)加临时指挥的第六十六军之孙立人新编38师,共计四个师60000余人。
盖因第五军编有战车、重炮、汽车等直属部队,无论人员装备,都是第一期中国远征军的绝对主力所在。
正因如此,远在重庆的军委会越过史迪威和罗卓英,直接电令杜聿明传令各部,向密支那、片马转移,不要有任何的犹豫和停顿,寻机夺路返回中国。
杜聿明倒也不是一开始就奔着野人山去的,而是在密支那失守之前,打算抢在日军之前到达密支那。
只要保住了密支那,密支那离腾冲很近,回国完全没有问题。
可惜的是让日军赶在前头抢占了密支那。
这时候杜聿明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是向西突围,跟孙立人一样,进入印度。但是那么做既没有面子,也违背了校长的意旨;
这显然是损失最小的一条路线。
第二个是强攻密支那,杀开一条血路,回到腾冲。虽然困难点,这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个则是进入野人山,穿越野人山经缅甸葡萄归国。
遗憾的是,杜聿明选择了第三个路线。
战后查明,日寇第56师团到达密支那的是大约两个联队的兵力,算起来也就7、8000人。
而第五军加新38师拥兵60000余,还有优势的炮火和装甲部队,决死一战应该能够突围成功。
可惜在这一瞬间,杜聿明缺乏强攻的勇气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冒险精神,被新编第96师的进攻受挫所影响,也放弃了第二方案。
最终选择了窝囊而又危险的第三方案:
全军绕过密支那,钻入胡康河谷撤退,而胡康河谷原始森林密布,又被称为“野人山”。
1942年5月9日的夜里,第五军军部在“卡萨”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杜聿明宣布了作战计划:
军部和直属队附新22师为一路、新96师和第200师各自为一路,绕过密支那翻越高黎贡山分头回国,孙立人率新38师在卡萨以南,负责阻击日军的追兵。
孙立人大为不满,一是认为钻进野人山是条死路,二是认为杜聿明偏心眼,生死关头要拿新38师垫底,加之他本就不是第五军的将领。
于是抬出司令长官部的命令,要求单独率部撤往印度,一番争吵下来,孙立人和新38师终于脱离第五军的战斗序列,兀自西去。
那时的杜聿明,显然对原始森林的恐怖缺乏最起码的认知。
如果可以时光倒转,让他重新选择,相信杜聿明绝对不会选择这条让他痛苦终生的野人山路线。
杜聿明下令把所有重武器及车辆全部焚毁后,率第五军军部和新编22师徒步穿越野人山前往印度。
野人山是一条充满沼泽、瘴气、无粮的死亡之路。
野人山,位于中国和缅甸、印度的交界处,直到今天,也是完全没有开发的要啥没啥的原始森林。
除了没有道路,没有粮食,最可怕的是原始大森林里面的各种毒蛇、蚂蟥、瘴气,根本防不胜防。
各种层林疾病,回归热、破伤风、疟疾、败血病等迅速在军中传播。
加上正赶上雨季,倾盆大雨说下就下,泥石流泛滥,及其容易迷路。
第5军在这种险恶环境里完全失去了建制,队伍无法收拢,只能任由大家自寻生路。
这时候倒也不是没有回头路,廖耀湘就试探的说,是不是去印度更好一些?
固执的杜聿明说要去你去,我一个人回国。
不过最终杜聿明也没能带着他的部队如愿回到国内。
第五军军部和所属的三个师,随后踏上了艰难的归国之路:
戴安澜的第200师,从密支那的东边穿越山林,向高黎贡山前进,沿途遭遇日军多次的截击和伏击。
戴师长战斗中重伤,在距离祖国几十里的地方牺牲,全师最后仅余2600余人。
戴安澜将军实现了他的遗言: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200师的士兵抬着戴安澜师长的灵枢回到了国内。沿途百姓痛哭祭奠,万人空巷。
国共两党都对戴安澜将军做出了极高的评价,极具哀荣。
毛主席和蒋介石都为戴安澜写了挽联,美国的罗斯福也为戴安澜发放了懋绩勋章。
在建国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被国共两党如此认可的国军将领,也就是张自忠和戴安澜两位将军了。
余韶的新96师担任断后任务,最后退入野人山,先向北再向东,总算翻越高黎贡山,最终抵达滇西的剑川,全师仅剩2000余人。
在野人山来兜兜转转一百多天,基本已经陷入绝境,全军覆没已是早晚的事。
这时候美国空军,也就是飞虎队发现了他们,开始空投电台和供给,这才跟蒋介石联系上了。
蒋介石跟杜聿明说,第5军的96师和200师已经回到了云南,你带领剩下的部队去印度吧。
加上孙立人也安排了一个加强连在野人山找到了他们,终于带着剩余的这些人去了印度。
结果就是,第5军进入野人山时总共一万五千多人,经过一百多天的痛苦折磨,最后生存下来的只有两千余人。
境况之惨烈,无法想象,也无法用语言描述。
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兵力共九个师103000人,伤亡56480人,损失率高达55%,其中战斗伤亡仅20000余人,余皆因为撤退组织不力所造成的,确实令人唏嘘。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杜聿明的军部和新22师,最终也未能穿过胡康河谷前往高黎贡山,而是在罗卓英、孙立人的接应下,于7月25日撤到了印度。
随后新22师留了下来,跟新38师一起组建了“驻印军”,差点因病饿而死的杜聿明,是不久以后坐飞机回国的,身体也遭到巨大损害,弄得一身病。
可惜了四万的中国大好男儿,不是死在战场!
这也算是杜聿明一生难以抹去的梦魇!!
来源:江南以西可可和一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