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翻着泛黄的地图册,指尖停在横断山脉西麓那片褶皱地带。江心坡,这个在地图上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区域,此刻却像根鱼刺卡在喉咙里——这里本该有条通向印度洋的黄金走廊。
我翻着泛黄的地图册,指尖停在横断山脉西麓那片褶皱地带。江心坡,这个在地图上只有指甲盖大小的区域,此刻却像根鱼刺卡在喉咙里——这里本该有条通向印度洋的黄金走廊。
六十年代勘测队员的日记本里,藏着条用红铅笔反复勾画的铁路线。从昆明到德里的直线距离不过2000公里,比京沪线还短300公里。当年工程师们趴在帐篷里算账,发现这条线不仅能省下川藏线七成的造价,还能让西南腹地的货物三天直达孟买港。可如今这条纸上铁路,早被虫蛀成了碎片。
英国人在缅甸修的仰光-密支那铁路,至今仍在使用。缅甸段铁轨早已锈蚀,可路基上还能看到中国工程队留下的界桩。当年我们要是沿着伊洛瓦底江修下去,现在云南的咖啡豆可以直接装船运往欧洲,哪用挤在湄公河上跟泰国人抢航道?
看看现在的中缅油气管道就明白了。每年花20亿维护费,还要看缅甸军政府的脸色。如果铁路网能直通印度洋,西南省份的物流成本至少能砍掉四成。更关键的是,青藏高原东南麓将形成真正的战略纵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压缩在横断山脉的褶皱里。
有个边防老兵跟我说过,他们巡逻时经常能看见界碑那边的印度卡车队。那些挂着"新德里-密支那"标牌的货车,走的正是我们六十年代规划的铁路线。印度人现在每年通过这条线向东南亚出口的纺织品,足够装满十万个集装箱。
更令人揪心的是藏南地区的战略安全。如果铁路网能延伸到江心坡,我们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就能形成立体防御体系。现在阿萨姆邦的印度驻军坐火车三小时就能抵达前线,而我们往墨脱运补给还得靠直升机。
有人算过笔账,川藏线每公里造价能修五公里普通铁路。要是当年优先打通西南出口,现在西部大开发的格局将完全不同。印度洋暖湿气流能顺着铁路线吹进来,云南可能早就成了面向南亚的贸易枢纽。
历史没有如果,但教训必须铭记。当我们在高原上砸下万亿基建投资时,是否也该回头看看那些被遗忘的战略通道?有些机会窗口一旦关闭,可能需要几代人才能重新撬开。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