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3年4月1日,戴安澜将军的追悼会在香山举行,国共两党都派来代表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毛主席也为他写下了上述的一首诗,这是下半联。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3年4月1日,戴安澜将军的追悼会在香山举行,国共两党都派来代表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毛主席也为他写下了上述的一首诗,这是下半联。
就连蒋介石也为他写了一首挽诗,以表对这位抗日将领功绩的肯定。
戴安澜究竟是如何一个人,竟然获得了两党领袖的如此看重,他生前又是怎么牺牲的呢?
戴安澜在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三期步兵队,并将名字从炳阳改为安澜。
他起名字都带有十分深重的含义,戴安澜的四个子女,都是根据出生时所经历的事件起名,或者对抗日的期盼。
1933年,戴安澜经历了第一次血战,日军进攻北固口,时任25师145团团长的戴安澜,从徐州北上驰援,增援东北军守军112师张挺部,在右翼阵地南天门与敌人血战了3个昼夜。
结局是负伤惨胜,戴安澜却没有一丝后怕。
就像他在慰劳将士们所说:“我黄帝子孙,怎甘为野蛮民族之奴隶?”
在那之后,戴安澜经历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战役,累计军功,到台儿庄战役的第二年,他已经升任为师长,还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200师的师长。
也正在这支部队,陪他一起远征缅甸,抵御日寇。
在台儿庄战役时,戴安澜就已经展现出对抵御日寇,不死不休的决心。
他率领73旅奔走在台儿庄外围的陶墩、朱庄、郭里集,苦战中艾山,击退敌人数十次。
日军是不相信中国有这么厉害的将领,加上身材高大,日媒在报道中说:“中国军队有一个俄籍军官,指挥有度。”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日军先后入侵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关岛、香港、威克岛、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
英美两军节节败退,中国西南大后方日益孤立,海上和陆地的原本的国际补给渠道被渐渐代替,国民政府不得不正式对日宣战。
此时,距离七七事变已经过去了4年零5个月。
罗斯福、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号召各国加入联盟,共同抗击法西斯,一共有26个国家加入,美、英、苏、中是其中的领头国家。
在战区划分时,中国、泰国、越南被划分在一起,后来缅甸也被划分到东亚战区,作为中国当时唯一的海上国际通路的必经之路,缅甸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蒋介石先是派了空军前往支援,后又派出远征军。
远征军由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3个军队共10个师所组成,其中戴安澜的200师、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师、孙立人新三十八师为主力。
戴安澜的200师就是作为第五军先头军进入缅境,先是搭乘汽车到达腊戊,后又改乘火车南下,7月时,全师才在同古集结。
缅甸当地人对远征军心怀防备,这是因为当时英国殖民者和缅甸人存在尖锐的矛盾,而日本这个另外的侵略者,却打着帮缅甸人赶走英国人的口号,介入其中。
因为缅甸佛教盛行,甚至还有男子成年先到寺庙当和尚的习俗,所以日本就派不少人去当和尚,利用宗教活动进行特务活动。
戴安来的200师虽然肩负重任,可军队补给却是按照平常军队补给。
连一个翻译都没有,对缅甸的各种情况也不了解,相比日军军队连深入当地了解的情况来说,一点优势都不占。
连戴安澜在日记中都说,出国远征,可谓草率。今唯有以精勤补救之。
上面给戴安澜的任务,一是把状态保持好,开头部队打得好才有士气;二是在其它部队的配合下打到仰光,把仰光的物资运送回国;三是与英军配合。
可英军刚把200师运送到同古,就没有再运输其它部队。
然而,3月份仰光失守,先前还陪同戴安澜考察同古防务的英军总司令,却在3月17日一夜之间撤退,甚至要200师掩护他们撤离。
而援军由于缺少运输工具,还在1000公里之外,戴安澜自知处境凶险,已经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从3月18日起,日军第五十五师就在空军的掩护下,骑、炮、步兵联合朝着200师的阵地而来,期间被200师击退后,还释放毒气,都未能撼动同古核心阵地。
日军想方设法的要打破200师的防御,除了正面强攻、空中轰炸,还将俘虏的中国士兵送东岸台湾训练,随后又送到缅甸作战场上。
在冲锋时,就让这些俘虏冲到前面,还要高喊:“枪口朝上,莫打自己人”。
这些俘虏还有昆仑关战役被俘虏的中国士兵,日军让他们乔装打扮潜伏进同古刺探军情,被戴安澜发现后,丝毫没有手软,一网打尽。
日军久攻不下,计划强攻。
3月22日日军聚集大部队进行强攻,直到30日撤退,敌人不管是放毒气,还是乔装潜伏,阴谋诡计,都被戴安澜给识破了。
29日时,英军所守的右翼因英军撤退暴露,杜聿明下令撤退。
在这长达10天的战斗中,200师伤亡2500人,日军55师被歼灭大约5000人,可由于日军援军马上抵达,而200师既无援军,也无后备弹药,只能撤离。
这一次撤退后,撤离的英缅军第一军随军的两个记者,来采访戴安澜,记者们详细记录了当时戴安澜的穿着,一套黄色用杉衣、短裤、身挎武装带。别了支勃朗宁手枪,光着头,脸上带着硝烟和饥饿的仓黄,但一双眼睛依旧是神采奕奕。
两位记者请他讲述了作战时的事情,认为他的部队在三面受敌、一面临河的情况下,还能平安撤出同古吗,实在太厉害了。
一旁的郑庭笈忍不住插话:我们师长的战术原则是出其不意,我们苦守同古一旬多,敌人哪想到我们突然就走了,而且我们军队是草鞋军,跑起步来没有声音,渡河也不用拖鞋。
戴安澜在一旁扑哧一笑,两个记者则低头看去,发现这位师长也穿着草鞋,不由敬佩。
谁能显得高,那是200师最后的轻松时光。
4月11日,200师进入平满纳,16日各团就进入战斗阵地,因为英军撤离失误,导致西路英军4000多人被日军围困,200师奉命去解救。
英军虽然救出,可由于情报不确定,200师东西两边奔波,日军趁机把通往中国边界的重镇腊戊给包围住了。
戴安澜得知后,带着200师和日军从凌晨战斗到黄俊,占领了要地棠吉。
想要在此拦截日军,撼守腊戊。
可因为英军坚持要在曼德勒与日军进行大交战,让部队收缩集合,200师只占领了棠吉一天就被迫撤离。
腊戊被占领后,中国战区盟军一片混乱,原本就没有战斗意志的英军统帅更是直接下令撤离,抛下孤军作战的200师。
此时,日军占领腊戊,又攻占了云南省边境重镇畹町,滇西的腾冲也沦陷了。
日军先头部队深入中国境内100多公里,直逼怒江西安。
5月5日,在日军打算渡桥之前,守桥的工兵引爆事先埋藏好的炸药,炸毁了惠通桥,才将日军拦住。
可也将200师通向国内的路给毁了。
因为除了这一处,另外两座通往中国的八莫和密支、那也陷于日军手中,中国远征军退回国内的后路被彻底切断。
英军遁逃印度,善后的部队也弃军入印,甚至杜聿明的新22师也之在北撤途中改道进入印度。
只剩下东线200师腹背受敌。
原知的三条撤离路线不通,200师最后被迫进入了野人山,在不见天日的山中努力辨认北方的中国。
关于野人山的危险,相比已经是众所周知,瘴气弥漫、猿猴嘶叫,野象奔袭,蚂蝗、毒蛇遍地都是。
哪怕他们走的太累,只要周围一米左右有草丛就不敢坐下来休息,一旦被蚂蝗盯上,没有药物和及时处理,很可能会流血而死。
而200师的补给早就断了,他们不敢喝溪中的水,只能接芭蕉叶上的露珠,从猴子窝里找一些野果子,559团的团长回忆,当时最可怕的是传染病,每隔三五十尺,就有一个倒在路边的尸体。
在这种不知前路到底是如何场景的处境,宛如地狱。
可回国的信念支持着200师继续朝前走着,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白天还要躲避日军的追击,晚上才敢赶路。
在他们历经万险,好不容易抵达缅北郎科地区,通过西保到摩合公路时,却遭到了日军第五十六师团的埋伏,在一晚上的交战后,半数以上的战士和干部都殉国了。
更让部队着急的是,天亮时,师长不见了。
经过搜寻,他们在一旁的草丛中发现了戴安澜,然而他的情况十分不好,胸腹均中弹,血流不止,伤势严重。
参谋长和副师长商议后,重新整合部署队伍,抬着戴安澜前进。
可戴安澜知道自己情况危险,为了防止自己去世后,部队动乱,他提前下了命令:如果我不幸牺牲,由郑副师长指挥全师,撤回祖国。
200师继续在热带雨林中穿行,由于没有药物,没有药棉,天气又炎热,戴安澜的伤口恶化,导致他高烧不退,连日昏迷。
经过长途跋涉,部队终于抵达了距离中国边境100多公里的缅北莫洛的茅邦村。
或许是感受到思念依旧的祖国,已经近在眼前。
昏迷多日的戴安澜奇迹般的苏醒,精神抖擞,他让卫兵给自己穿戴好衣服,在夕阳下深情的望着北方,嘴唇蠕动着,却没有说出话来。
周之再、郑庭笈得知消息,急忙跑回来一看,发现戴安澜精神不错。
郑庭笈却心中一紧,急忙喊:“师长,你...”
戴安澜不能说话,用手势示意他们拿过来地图,在地图上指示他们由原地附近渡过瑞丽江,沿着回国。
随后,他又示意卫兵将他的头扶起来,最后看向北方祖国的方向,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他最终没能在临终前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可他的心中是充满着希望的,甚至在临终最后一刻,还给下属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位马革裹尸而归的中国将领,牺牲时年仅38岁。
在他牺牲后,将士们怀着悲愤的心情,砍下了一棵大树,将中间掏空后为灌木,将戴安澜的遗体用毛毯裹住放进去。
5月29日,他们在江心坡将其火花,骨灰带回国安葬。
国民政府为他追封中将,举办规模宏大的追悼会,各党人士都来祭拜,为这位载满荣誉的反法西斯英雄送最后一程。
来源:历史有点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