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娘子”撒切尔:去世时一半英国人狂欢,她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8-04 21:18 1

摘要: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刚走,这边格拉斯哥的鞭炮就噼里啪啦响起来了,布里克斯顿的年轻人举着牌子喊“女巫总算没了”,那儿的保守派支持者却捧着鲜花在教堂外抹眼泪。

2013年春天,伦敦街头那叫一个热闹,只不过这热闹劲儿有点让人五味杂陈。

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刚走,这边格拉斯哥的鞭炮就噼里啪啦响起来了,布里克斯顿的年轻人举着牌子喊“女巫总算没了”,那儿的保守派支持者却捧着鲜花在教堂外抹眼泪。

一个当了11年英国首相的女人,怎么就成了这种“一半人爱一半人恨”的存在?

有人说她是救英国于水火的大功臣,也有人骂她是把底层日子搅得稀巴烂的刽子手。

那这位“铁娘子”到底干了些啥,能让英国人对她感情这么复杂。

这位后来在政坛说一不二的首相,小时候就是个妥妥的“小镇学霸”。

撒切尔夫人的家在林肯郡经营着杂货铺,她的父亲不仅是保守派人士,而且身兼小镇镇长之职。

别家孩子放学聊动画片,她跟着老爹在店铺后屋听政治广播,12岁就能跟街坊四邻掰扯税收政策,那脑子转得比算盘还快。

后来,她考入牛津大学研习化学,然而其心思却全然倾注于保守党学生会。

手里攥着烧杯,兜里揣着演讲稿,那股子劲儿就透着不一般。

毕业后在实验室待了几年,觉得没劲,又半路转行考了律师执照。

你看,这姑娘打年轻就清楚,自己要的不是试管里的那点反应,而是权力场里的风起云涌。

1959年她总算闯进下议院,不过真正让全国人都知道她,竟是因为件“小事”。

1970年她当教育大臣,大笔一挥就把小学生的免费牛奶给取消了。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家长们堵着教育部骂她“抢孩子嘴里的奶”,报纸直接给她起了个“抢奶贼”的外号。那会儿谁也没料到,这才只是她“得罪人”生涯的开始。

1979年撒切尔搬进唐宁街10号的时候,英国正处在难捱的日子里。

通胀率飙到25%,拿着工资去买面包,上午和下午的价都能差一半。

煤矿工人、公交司机天天罢工,整个国家就像台生了锈的机器,动都动不了。

这位女首相一上台就放话:“我可不是来这儿当花瓶的。”她拿出的办法简单直接——让市场自己说了算。

在撒切尔眼里,那些煤矿、钢铁厂、电力公司都是啃财政的“吸血鬼”。

她大手一挥,把这些英国人赖以为生的“国家资产”全卖给了私人老板。北部矿区的矿工最先遭受厄运。

1984年,全国矿工工会为保饭碗,发起了一场历时一年的大罢工。

撒切尔径直派遣警察将矿区重重围困,并且冻结工会账户,就这样把这场罢工硬生生地拖至失败。

结果呢?25座煤矿关了门,好几万人没了工作。

北部那些靠煤矿活的小镇,一夜之间成了“铁锈地带”,酒吧、商店跟着关门,年轻人只能背井离乡去别处讨生活。

然而,伦敦的金融大佬们却欣喜若狂,私有化之举使他们获利颇丰,赚得盆满钵满。

撒切尔总说:“政府不能养懒人。”她觉得福利太好会让人变懒,于是一刀砍下去,救济金、养老金少了,连医院和学校的补贴都往下压。

这下可苦了底层百姓,公立医院排不上队,学校买不起新书,单亲妈妈和失业者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1987年英国基尼系数飙到0.34,意思就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中产阶级倒是靠着减税得了点好处,可社会上的裂痕却越来越大。

在撒切尔看来,动不动就罢工的工会就是“国家du瘤”。

她通过新法案,直接把工会的罢工权和集资权给剥夺了,碰上不服气的就硬刚。

1984年的矿工大罢工就是个例子,警察和工人在矿区打得头破血流,政府还切断了工会的资金来源。

最后工会认输了,会员从25万掉到10万,工人阶级彻底寒了心——他们觉得这个首相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

若论撒切尔最为风光之时,非1982年马岛战争时期莫属。

阿根廷占了英国的福克兰群岛,她二话不说派舰队远征,硬生生把岛抢了回来。

这场胜利让她威望大涨,1983年大选轻松连任,英国人觉得这个女人让国家重新硬气起来了。

可这份荣耀没撑多久,到了80年代末,通胀和失业问题又卷土重来了。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她搞的“人头税”。

这税有多离谱?不管你挣多少钱,住多大房子,人人交一样的钱。清洁工和老板交得一样多,穷人当然不干了。

1990年3月,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爆发大规模的骚乱。

抗议者焚烧税单、捣毁商店,警方随后进行驱散,造成了上百人受伤。

连保守党内都看不下去了,当年11月,撒切尔在党内斗争中输了,宣布辞职。

离开唐宁街那天,她回头看了一眼,眼神里全是不甘心——这个铁娘子,终究没能赢到最后。

撒切尔去世后,英国媒体吵翻了天。

支持者说她把英国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私有化让经济活了,伦敦成了全球金融中心,马岛战争让英国找回了尊严。

反对者骂她毁了工人阶级的生活,北部矿区到现在还没缓过来,贫富差距成了社会du瘤。

其实说到底,撒切尔就是个典型的“改革者”。

她敢下狠手,能顶住压力,但改革从来都是有代价的——有人受益,就有人受损;效率提上去了,公平可能就顾不上了。

直到今天,英国街头还能听到关于她的争论。

酒馆里,老矿工骂她“毁了我们的家”,金融城的白领却说“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英国”。这种撕裂,或许就是她留给英国最深刻的遗产。

回头想想,历史上那些有争议的大人物,不都是这样吗?

他们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也注定要背负别人扛不起的骂名。至于到底是功臣还是罪人,恐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你觉得,这样的撒切尔,该怎么评价呢?

—— The End ——作者:倾卿颜图片源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来源:倾卿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