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省160个单位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为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单位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文明江西”微信公众号特开设《全国文明单位巡礼》专栏,
2025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我省160个单位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为充分发挥全国文明单位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文明江西”微信公众号特开设《全国文明单位巡礼》专栏,聚焦各单位在加强道德建设、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树立文明新风、下沉优质资源、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进展成效、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全面展现全国文明单位的时代风采——看单位风貌如何焕新提质,文明风尚如何浸润心田,发展动能如何竞相迸发。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全国文明单位,解码精神文明建设的 “江西密码”,共同书写新时代行业文明的华彩篇章!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
他们冲锋在污染防治现场,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他们坚守在汛期防污、应急监测、突发环境事件第一线,昼夜奋战保卫生态环境安全;他们走进企业、走进学校、走进农家,帮扶和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
在赣鄱大地的生态保护战场上,一支兼具政治品格与文明素养的环保铁军正以行动诠释担当。
近年来,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通过强化政治引领、深耕文明实践、破解民生难题,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绘就了一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动人画卷。今年5月,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红色引擎驱动绿色发展
在纪念馆内,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的党员干部们正驻足凝视“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题词,这场将“红色走读”与“绿色研学”相结合的教育活动,已成为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品牌。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中,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创新推出“红色走读”与“绿色研学”相结合的模式,组织副处级以上干部赴靖安县“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研学,实地感悟“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的发展理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式,让党员干部在革命精神与生态实践的碰撞中深化认知,全年撰写的27期党员心得体会在“江西环境”微信公众号连载,形成了辐射全系统的学习热潮。
(2023.5.7 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题读书班到上饶市开展红色走读与绿色研学相结合活动)
在历年开展的江西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期间,各督察组都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和廉政教育培训。督察成员对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不打折扣、不做选择、不讲条件,做到专业敬业,始终树立和维护督察组的良好形象,使党支部和党小组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促进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还通过党组会、中心组理论学习等形式构建起全方位学习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具体实践指南。
政治引领的成效最终体现在制度创新上。2023年,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推动出台的《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成为全国首部流域总磷防治地方性法规。今年3月,全国首部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管理专项法规——《江西省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管理条例》正式出台,2025年7月1日起施行。而正在加紧推进的《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则让江西在环境治理现代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文化实践扎根赣鄱大地
在万载县皂下村的 “童心港湾” 里,“童伴妈妈” 陈春燕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做实验:房间里崭新的显微镜和投影仪,是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筹措10万元社会资金配置的教学设备。这个每年保障2万元经费的帮扶项目,已成为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文明实践的生动注脚。
在志愿服务领域,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组建的“清北高学历人才志愿服务队”格外亮眼。由4名清华、北大选调生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深入乡村开展环保科普,在万载县赤兴中小学开设的“生态课堂”累计覆盖学生800余人次。
“‘生态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一种‘播种未来’的智库投资。它既弥补了乡村科学教育的不足,又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了潜在人才。”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选调生樊婷婷告诉记者。
2023年开展的“百日攻坚”技术帮扶中,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专业志愿者为基层提供环保讲座46场,解决企业污染治理难题 237个,这种“技术下沉”模式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典型经验推广。
文明创建更体现在日常点滴。通过实施“无废机关”创建,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实现垃圾分类准确率98%、光盘行动参与率100%,干部职工自发开展的“慈善一日捐”累计捐款4万余元,46名党员在无偿献血活动中捐献12500毫升血液。这些凡人善举汇聚成文明暖流,让环保铁军的形象更加丰满。
业务融合释放叠加效应
当石城县拿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授牌时,当地干部总会想起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技术团队的身影,团队曾12次上门指导,手把手指导生态转型路径。目前,江西累计创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居全国第4;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8个,数量居全国第7。
(崇义梯田)
在服务发展大局中,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开展“三服务”机制,通过环评豁免和告知承诺等环评改革措施,2024年审批建设项目环评4006个,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省市县三级应急联动机制,成功处置突发环境事件37起,用专业素养守护着生态安全。推选出150个具有示范引领意义的优秀案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西建设呈现新气象。
(搜索辐射源)
文明成果最终惠及民生,2024年,江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环境空气质量PM₂.₅平均浓度27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最好纪录,空气优良天数比率95.5%,两项指标均为中部地区第1,11个设区(市)空气质量连续3年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7.7%,再创历史最好水平;特别是好于Ⅱ类水体比例,首次超过90%,达到91.7%,同比上升4.6个百分点,位居中部地区第1;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4年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要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实现有效保障,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完成率为100%。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为75.00,居全国第2位。
江西省生态环境厅通过开展“惠生活”活动,集中采购万载县皂下村茶油1600余斤、野生蜂蜜600余斤、百合粉200余斤。驻村工作队深入脱贫户开展节前慰问、谈心沟通,不断融入群众生活,帮助解决群众困难。
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基层,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正以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增添着最动人的文明底色。
文明江西宠粉福利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