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100㎡的卖场,一次“自学胖东来”式调改,平均一家永辉超市要花整整1878万元。货架换了,SKU砍了,装潢升级了,连员工福利都重新配了。老旧单品一口气下架6200多件,几乎换掉了一半的商品。新开门店现场人挤人、排长龙。
文章均已开通全网一键维权,未经授权一律举报
首发|品牌官作者|品牌官3100㎡的卖场,一次“自学胖东来”式调改,平均一家永辉超市要花整整1878万元。货架换了,SKU砍了,装潢升级了,连员工福利都重新配了。老旧单品一口气下架6200多件,几乎换掉了一半的商品。新开门店现场人挤人、排长龙。
图源:网络
但热闹背后,是账上的窟窿越来越大。
过去四年,永辉超市已累计亏损近95亿元,2025年上半年又预计再亏2.4亿元。自己改不过来,还得自掏腰包继续砸。“胖改”一店就烧掉千万,钱从哪来?
这次赶上定增“窗口期”,永辉紧急甩出近40亿的募资预案,重点砸向298家门店改造。
但门店改造火热的背后,是持续亏损的现实与翻盘的焦虑。一场烧钱实验,是艰难转型的开端,还是最后一把火?
曾经的零售巨头
怎会陷入资金困局?
谁还记得,十年前的永辉超市被誉为“中国零售之光”?
从福建起家,到快速走向全国,永辉凭借“生鲜+平价”的组合拳,一度掀翻传统商超的格局,截至2020年,永辉超市门店规模达1017家,进入“千店时代”。彼时,其股价达到高点,市值突破千亿,被誉为“中国版Costco”。
2013年,永辉跻身《财富》中国500强;2015年,京东重金入股,为其注入资本加持。2021年京东再度增持至13%,成为第二大股东,将永辉推上资本风口,拉开高光时刻的序幕。
图源:永辉超市官网
然而,随着流量红利消退,业绩开始疲软。
数据显示,从2021年至2024年,永辉营收从910.6亿元一路下滑至675.7亿元,利润连续四年亏损:分别为-39.4亿元、-27.6亿元、-13.3亿元、-14.6亿元,累计亏损近95亿元。
2025年上半年,亏损仍未止血,预计归母净利润再亏2.4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高达8.3亿元。
图源:永辉超市官方公告
造成这一局面的背后,是多项压力的叠加。
大体量的门店扩张叠加人力、水电、物流等刚性成本。与此同时,商品周转慢、库存压力大,进一步拖慢现金回流。
此外,近年来的关店潮也带来了不小的财务消耗。
2025年上半年,永辉关停227家亏损门店,并同步清库存、赔租约、处置旧设备,每一步都在消耗现金。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账上仅剩48亿元现金,而总负债高达349亿元,资产负债率逼近89%,已接近“财务红线”。
图源:永辉超市官方公告
此刻的永辉,已无退路。
转型,不再是选择题,而是一场不得不赌的背水之战。
效仿胖东来
永辉掀起“烧钱式”门店升级
永辉的转型灵感,来自于当下中国最火的超市——胖东来。
这家总部位于河南许昌的地方超市,靠反商业逻辑的“高福利+高标准+低毛利”,打出一套超市行业的“人本主义样板”。
员工年薪20万、月休10天、年假45天,商品精选而不过度压货,顾客体验近乎极致。
消费者口碑爆棚,行业同行却看得又羡又怕。
2024年,胖东来成为“零售界的海底捞”,被誉为“一家超市改变一座城市”。
永辉也看到了这一“新范式”,并选择“亲自下场”模仿。
2024年5月,永辉引入胖东来团队,对门店进行联合调改;随后,在试点基础上推行“自主学习胖东来”的系统改革。
今年3月,改造门店展现出“短期爆发力”:
郑州信万广场店改造后,商品砍掉一半、SKU大幅瘦身,首日销售额暴涨13.9倍;
图源:永辉超市官网
西安中贸广场店商品汰换率超过50%,开业首月销售同比增长324%,客流涨幅超200%;
截至2025年一季度,永辉已有41家门店完成调改并实现“稳态运营”,3月份单月合计利润1470万元。
从表面看,永辉似乎找到了转型的钥匙。
公司迅速建立标准流程:总部输出框架,地方门店自主决策执行,形成“总部指导+区域自驱”的协同机制。
图源:永辉超市官网
但在热度之下,仍需冷静看待两点:
一是业绩回暖能否持续,目前的数据多来自优质门店试点,集中资源下的短期爆发,并不代表可规模复制。
二是目前改造的成功,更多依赖“试点+专项支持”的战术打法,是否能够在全国范围复制?仍是个问号。
回到一个更核心的问题上:这么改,究竟要烧多少钱?
根据公告数据,298家门店改造预算高达55.97亿元,单店平均改造成本高达1878万元,远超行业改造均值。
这不仅是一场仿真实验,更是一场资金耐力赛。
接下来的问题是:永辉还有多少“弹药”,能支撑这场超大规模改造走到最后?
39亿定增,能撑起“胖改”全局吗?
试点门店捷报频传,永辉似乎终于找回了增长节奏。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首先,短期的爆点,并不等于模式跑通。
例如西安中贸广场店,虽然销售额同比暴增324%,但门店是否真正实现盈利、毛利率是否有明显改善?并未在财报中披露。
实际上,从永辉2025年Q1整体财报来看,综合毛利率仅为21.50%,不仅远低于胖东来的30%水准,也未明显高于永辉过去的水平。
图源:新浪财经
换句话说,“卖得多”不等于“赚得多”,如果利润率跑不起来,门店就算人流如织,也难言成功。
其次,“胖改”的成本远超想象,而永辉的资金弹药并不充足。
根据7月30日发布的定增预案,永辉计划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拟募资不超过39.92亿元。其中,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门店的升级改造,对应募资使用约32.13亿元。
而整个门店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高达55.97亿元,也就是说,永辉还需自筹超过20亿元资金来“补齐这块拼图”。
图源:永辉超市官方公告
而在门店改造的55.97亿元中,铺货及其他费用高达30.81亿元,占比超五成,其余则为建筑工程和设备购置等硬件投入。这意味着,每家门店平均要投入1878万元,且大多数花在商品汰换与系统重装上。
图源:永辉超市官方公告
但问题在于:永辉现在还有多少“子弹”可以消耗?
截至2025年Q1,永辉账面可用现金仅48亿元,资产负债率已高达88.73%。一边是资金缺口尚未补足,一边是全面铺开的“烧钱式改造”。若门店改造无法迅速带来回报,现金流将面临持续被抽干的风险。
更关键的是,改造成功的可复制性尚未验证。
胖东来之所以成功,不只是货品与动线,更在于组织文化与管理哲学,高薪、高信任、高执行力。
而永辉以连锁、规模、低价为核心基因,要大规模迁移这种“理想主义超市模型”,难度远超硬件焕新。
图源:永辉超市官网
试点门店可以集中资源、聚焦支持;但一旦全面铺开,如何统一标准?一线员工如何认同并执行?消费者是否长期买单?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换句话说,永辉的“胖改”看似找到了一条突破口,但本质上仍是一场没有模型验证、没有资金闭环、没有时间缓冲的“结构性豪赌”。
新零售围剿
留给永辉的时间不多了
永辉焦头烂额“胖改”的同时,整个零售市场早已天翻地覆。
一方面,山姆、Costco、盒马等巨头不断围猎中产家庭与高净值用户;另一方面即时零售和社区生鲜正抢走年轻人的“购物习惯”。叮咚买菜、美团买菜、盒马邻里等平台主打“线上下单、30分钟送达”,直接绕过线下门店。
图源:网络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与内容电商不断侵蚀传统流量入口。依托直播、小红书、私域社群等新兴渠道,大量互联网原生品牌快速破圈,绕过实体商圈,直接争夺用户心智与复购率。
永辉引以为傲的“商圈黏性”,正被这些灵活、场景化、去中心化的新零售模式全面瓦解。
这是一场来自高端与低价、线上与线下的双向夹击,留给传统超市的生存空间愈发狭窄。
而要在这场激烈博弈中突围,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资金弹性、组织能力、转型效率缺一不可。
而这三项,永辉如今都处于劣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5年六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永辉罕见提出将通过“全球公开遴选CEO”的方式,引入更专业的零售人才。这被视为一次组织层面的“手术刀改革”,希望彻底打破旧体制、重构新打法。
但问题在于,巨额亏损尚未止血,现金流吃紧。新CEO能否带领永辉破茧成蝶?这一次,留给永辉的时间,或许真的不多了。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国内运营最早的财经自媒体,百万商界精英的必备读本,聚焦每日热点事件、财经人物、创投故事、财富商机等内容!每日为您提供更真实、更专业的商业报道,欢迎关注@品牌官
来源: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