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德九年(626 年)的长安城,夏日的蝉鸣被玄武门的厮杀声撕碎。李建成身着东宫紫袍,手中的长矛还沾着晨露,他刚从临湖殿听完父亲李渊的召见,正准备穿过玄武门返回东宫。忽然,侧面树林中射出一箭,正中他的咽喉,鲜血喷涌而出。他难以置信地转头,看到弟弟李世民手持长弓站
武德九年(626 年)的长安城,夏日的蝉鸣被玄武门的厮杀声撕碎。李建成身着东宫紫袍,手中的长矛还沾着晨露,他刚从临湖殿听完父亲李渊的召见,正准备穿过玄武门返回东宫。忽然,侧面树林中射出一箭,正中他的咽喉,鲜血喷涌而出。他难以置信地转头,看到弟弟李世民手持长弓站在那里,眼神冰冷如霜。这位三十八岁的大唐太子,倒在血泊中的最后一刻,或许想起了二十年前与父亲在太原起兵时的誓言 —— 那时他们兄弟并肩作战,约定要共建一个盛世王朝。他不会想到,自己最终会死于亲弟弟的箭下,而历史将把他描绘成一个嫉贤妒能、平庸无能的失败者。在初唐的权力漩涡中,李建成的真实面貌被层层掩盖,只留下一个模糊而悲情的剪影。
太原龙潜:在乱世中崭露锋芒的长子
开皇九年(589 年),长安的李氏府邸迎来了一个男婴的啼哭。作为唐国公李渊的长子,他被取名 “建成”,意为 “建功立业,成就大业”。父亲李渊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请来大儒为他讲授经史子集,又让他从小练习骑射。李建成自幼聪慧,十岁时便能背诵《论语》,十五岁时已能拉开六石重的弓,李渊常对妻子窦氏说:“此子沉稳有谋略,可堪大任。”
青少年时期的李建成,跟随父亲辗转各地任职。大业初年,李渊担任岐州刺史,李建成在当地主持赈灾,他亲自到灾区发放粮食,安抚百姓,深得民心。有老臣对李渊说:“公子仁厚,将来必是社稷之福。”
大业十三年(617 年),天下大乱,李渊在太原密谋起兵。此时李建成正在河东(今山西永济)招募人才,接到父亲的密信后,他立刻带着谋士王珪、魏征等人赶赴太原。临行前,他散尽家财,招募了数千勇士,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李渊起兵的核心力量。
抵达太原后,李建成与弟弟李世民共同参与起兵谋划。他提出 “西入关中,夺取长安” 的战略,认为 “长安乃天下中心,占据长安可号令诸侯”。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任命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兄弟二人分兵作战,一路西进。
在霍邑之战中,隋将宋老生率军抵抗,唐军久攻不下。当时秋雨连绵,粮草将尽,李渊想要退兵,李建成力谏:“今兵已出动,若退则必溃散,不如趁宋老生骄横,设计诱敌出战。” 他与李世民定下计策,由李建成率军佯攻东门,吸引宋老生主力,李世民则率军突袭南门,前后夹击,大败隋军,斩杀宋老生。此战后,李渊对李建成更加信任,说:“若非建成,我军必败。”
进入关中后,李建成率军攻略长安周边地区,他严明军纪,严禁士兵抢掠百姓,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有士兵擅自夺取百姓财物,被他当场斩首,全军震动。百姓们纷纷箪食壶浆迎接唐军,李建成的威望日益提高。
武德元年(618 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立李建成为太子。此时的李建成,不仅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更是在建国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朝野上下对他都颇为认可。
东宫理政:在储君位置上展现的治世才能
成为太子后,李建成迁居东宫,开始协助李渊处理朝政。他深知 “打天下易,治天下难”,潜心研究治国之道,提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
在经济上,李建成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当时天下初定,百姓困苦,他上书李渊:“隋末战乱,民不聊生,当减免赋税,鼓励农桑,让百姓有喘息之机。” 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将赋税降至十税一,并开放官仓赈济灾民。在李建成的推动下,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在政治上,李建成重视人才,提拔贤能。他举荐王珪为侍中,魏征为太子洗马,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贞观名臣。他还主张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有才能的官员大胆任用,不问出身。有个叫韦挺的官员,因事被贬,李建成认为他有才干,向李渊举荐,让他担任尚书右丞,韦挺后来果然政绩卓著。
在法律上,李建成主张宽刑慎罚。他认为隋末的严刑峻法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之一,建议修订法律,减轻刑罚。李渊命他主持修订《武德律》,他删除了隋律中许多严苛的条款,规定 “除非谋反大罪,不得连坐家人”,受到百姓的欢迎。
除了处理朝政,李建成还多次率军出征,平定地方叛乱。武德二年(619 年),刘武周勾结突厥南侵,占领太原,李元吉(李渊第四子)弃城而逃。李渊派李世民率军讨伐,同时命李建成镇守蒲坂(今山西永济),防备突厥援军。李建成在蒲坂严阵以待,多次击退突厥的进攻,为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德四年(621 年),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再次起兵反唐,声势浩大。李世民率军讨伐,虽然击败了刘黑闼,但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杀了许多降将,导致河北地区的百姓更加怨恨唐朝。武德五年(622 年),刘黑闼再次起兵,李渊派李建成率军前往。李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改变策略,对投降的将士宽大处理,释放俘虏,还派人安抚百姓。他说:“百姓皆为生计所迫,并非真心反唐,若能善待他们,必能平定叛乱。” 果然,河北地区的百姓纷纷归顺,刘黑闼众叛亲离,最终被李建成斩杀,河北地区彻底平定。
在镇守边疆方面,李建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武德六年(623 年),突厥大举南侵,李建成率军进驻幽州(今北京),抵御突厥。他一方面加强防御,修筑城寨,一方面派人联络突厥内部的反对势力,分化瓦解突厥的联盟。在他的努力下,突厥的进攻被击退,边境暂时得以安宁。
作为太子,李建成在处理朝政、平定叛乱、镇守边疆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渊对他也十分满意,多次在朝堂上称赞他:“太子仁孝,有治国之才,朕无忧矣。”
兄弟嫌隙:在权力诱惑下渐生的裂痕
随着唐朝的逐渐稳定,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李世民在平定天下的过程中战功赫赫,威望极高,身边聚集了一批谋士和猛将,对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构成了威胁。
起初,兄弟二人的关系还比较融洽。李世民在前线打仗,李建成在后方负责后勤和朝政,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但随着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开始觊觎太子之位。一些依附于李世民的官员,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也不断在他面前吹风,劝他夺取太子之位。
李建成对李世民的野心有所察觉,开始采取措施巩固自己的地位。他联合四弟李元吉,形成了 “太子党”,与李世民的 “秦王党” 相抗衡。李元吉勇猛善战,但性情残暴,他之所以支持李建成,是因为他也想争夺皇位,认为先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再对付李建成就容易多了。
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建成向李渊建议,将李世民麾下的一些将领调往外地任职。李渊采纳了他的建议,将程知节调往康州(今广东德庆),将尉迟恭调往庆州(今甘肃庆阳)。李世民得知后,十分不满,认为李建成是在故意打压他。
双方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李世民酒后对李建成出言不逊,李建成大怒,与李世民发生争执,差点动手。李渊得知后,对兄弟二人进行了训斥,劝他们 “兄弟和睦,共保大唐”,但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武德七年(624 年),发生了 “杨文干事件”,加剧了兄弟二人的矛盾。当时李建成派郎将杨文干前往庆州募兵,李世民的部下告发李建成与杨文干勾结,意图谋反。李渊大怒,召李建成入宫质问,同时派李世民率军讨伐杨文干。李建成跪在李渊面前,痛哭流涕,否认谋反。后来杨文干兵败被杀,李渊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李建成谋反,但也对他产生了猜忌,将他软禁了一段时间。
“杨文干事件” 后,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关系彻底破裂。李建成更加紧了对李世民的打压,他拉拢李渊的宠妃尹德妃、张婕妤等人,让她们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尹德妃和张婕妤收了李建成的好处,经常在李渊耳边吹风:“秦王功高盖主,野心勃勃,恐不利于陛下和太子。” 李渊晚年多疑,对李世民的猜忌越来越深。
李世民也不甘示弱,他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势力,在朝堂上与李建成展开激烈的斗争。他多次向李渊揭发李建成的 “罪状”,如 “结党营私”“拉拢后宫” 等。双方你来我往,互相攻击,朝堂上下一片混乱。
此时的李渊,在两个儿子之间左右为难。他既想维护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又不想过分打压李世民,希望能够调和兄弟二人的矛盾。但他的努力并没有成功,反而让兄弟二人的矛盾更加激化,最终走向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玄武门变:在喋血宫闱中落幕的太子生涯
武德九年(626 年),突厥再次南侵,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率军出征,并要求调李世民麾下的尉迟恭、程知节等将领随军前往。他的目的是趁机夺取李世民的兵权,然后将其除掉。
李世民得知后,感到形势危急,认为不能再坐以待毙。他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心腹密谋,决定发动政变,夺取皇位。长孙无忌说:“事已至此,唯有先发制人,否则秦王必遭不测。” 李世民犹豫再三,最终下定决心。
同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领尉迟恭、长孙无忌等数十人,埋伏在玄武门附近。李建成和李元吉按照惯例,前往临湖殿拜见李渊。当他们走到玄武门时,发现情况不对,转身想逃。李世民从埋伏处冲出,大喊:“大哥、四弟,何去之速?” 李建成回头,被李世民一箭射中咽喉,当场身亡。李元吉想反抗,被尉迟恭斩杀。
玄武门的厮杀声惊动了李渊,他正在海池划船,得知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大惊失色。此时尉迟恭率军赶到,对李渊说:“太子和齐王谋反,已被秦王诛杀,秦王派我来保护陛下。” 李渊见大势已去,只好接受现实。
三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命他主持朝政。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开启了 “贞观之治”。
李建成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被李世民处死,以绝后患。他的妻子郑观音和女儿则被软禁在宫中,过着凄凉的生活。曾经风光无限的太子,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玄武门之变是初唐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改变了唐朝的皇位继承格局,也让李建成的人生以悲剧收场。对于这场政变,历史上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李世民是为了自保,不得已而为之;也有人认为他是野心勃勃,为了夺取皇位而不择手段。
史笔春秋:在历史尘埃中被重塑的形象
李建成死后,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历史进行了篡改。他命人修改《起居注》和《实录》,将李建成描绘成一个嫉贤妒能、平庸无能、阴谋篡位的反面人物,而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功高盖世、仁明神武、被迫无奈才发动政变的英雄。
在官方史书的影响下,李建成的形象被严重歪曲。《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记载了李建成的许多 “罪状”,如 “勾结后宫”“谋害秦王”“无功而居太子之位” 等。这些记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李建成形成了错误的认识。
然而,随着近年来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深入,李建成的真实面貌逐渐被还原。一些出土的墓志和文献资料表明,李建成并非像官方史书所说的那样平庸无能,而是一个有勇有谋、有仁有义的杰出人物。
在军事上,李建成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参与了太原起兵、霍邑之战、平定刘黑闼等重要战役,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平定刘黑闼的战役中,他采取安抚政策,赢得了河北地区百姓的支持,彻底解决了这一隐患,其功绩不亚于李世民。
在政治上,李建成作为太子,协助李渊处理朝政,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重视人才,提拔贤能,修订法律,减轻赋税,这些措施都为后来的 “贞观之治” 奠定了基础。
在个人品德上,李建成也并非像官方史书所说的那样卑劣。他为人仁厚,善待下属,深受将士和百姓的爱戴。在镇守蒲坂和幽州期间,他都展现出了良好的品德和操守。
李建成的悲剧,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在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下,兄弟相残的事情屡见不鲜,李建成和李世民也未能幸免。李世民虽然开创了 “贞观之治”,成为一代明君,但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禅位,这一行为始终是他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如今,人们对李建成的评价逐渐客观公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李建成是一个被历史埋没的杰出人物,他的功绩和才能不应被忽视。在西安的李建成墓前,常有游人前来凭吊,感叹他的悲惨命运。
李建成的一生,是短暂而悲情的。他出身豪门,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乱世中崭露头角,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太子后,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治世才能,有望成为一代贤君。然而,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他最终死于亲弟弟的箭下,还被历史抹黑。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王朝权力斗争的残酷无情,也让我们明白了历史真相的珍贵。
当我们回望初唐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不应只看到李世民的辉煌,也应记住李建成的悲情。他的一生,如同一颗流星,虽然短暂,却也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他的功绩和才能,终将被历史所铭记。
来源:笑眼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