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忒修斯之船摘要: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不能仅凭单一的认知模型来理解事物,这样的视角必然缺乏客观性。以武术为例,如果仅从某一门派的理念来定义它,或者仅用武术本身来解释武术,即使信息真实,结果也可能并非完全真实,因为你所知的并不全面。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不能仅凭单一的认知模型来理解事物,这样的视角必然缺乏客观性。以武术为例,如果仅从某一门派的理念来定义它,或者仅用武术本身来解释武术,即使信息真实,结果也可能并非完全真实,因为你所知的并不全面。
一个古老的思想实验——“忒修斯之船”(Theseus' Ship),也是一个经典的哲学悖论,源自希腊传说,讲述了雅典英雄忒修斯驾驶一艘船返回家乡雅典的故事。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市民们决定保存这艘船,并将其展示在港口。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船上的木板逐渐腐烂,人们便用新的木板替换旧的。最终,船上所有的原始材料都被替换了。
这就引出了忒修斯悖论:一艘能在海上航行数百年的船,其持久性归功于不断的维修和部件替换。一旦一块木板腐烂,就会被替换,如此类推,直到所有的部件都不再是最初的那些。问题是,最终产生的这艘船是否还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或者它已经变成了一艘完全不同的船?如果不是原来的船,那么它是在何时不再是原来的船的?
哲学家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因为船的形式和目的没有改变,它仍然是同一艘船,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一样,人还是那个人。另一些人则认为已经不是原先的船了,当一切都改变后,什么才是真正不变的东西?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
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对此进行了延伸思考:如果用特修斯之船上取下的老部件来重新建造一艘新船,那么两艘船中哪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
“传统武术”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审视。你身上所练习的,口中所讲述的,真的代表传统武术吗?
实际上,许多谈论武术、传承武术、发扬武术的人,并没有深入思考到这个层面。他们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所掌握的就是传统武术,他们认为前辈留下的照片就是最真实的形态,他们所说的发扬传统武术,实际上可能是在发扬自己的技术或产品,甚至只是在发扬自己。
武术发展不应该被符号化
武术作为文化的象征,其发展不应被简单地符号化。纵观历史,可能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比当今更见证武术的流行与普及。人们普遍地对武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印象,无论是通过口述还是描述。
然而,一个普遍现象是,许多人倾向于将武术符号化。就像提到《易经》,人们往往联想到算命,而那些略知一二的人可能认为《易经》仅仅是八卦符号的集合。但这仅仅是对“大象”的片面理解。
注:“大象”是盲人摸象之象,亦指事物的表面现象。
同样地,提及武术,人们可能会想到张三丰、李连杰、李小龙等人物,以及太极拳、少林拳、形意拳等具体形态。对于太极拳,普遍的理解是“以柔克刚”,而对于少林拳,则认为是刚猛有力。这种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在电影《太极张三丰》和《太极宗师》公映之后形成的。在这之前,人们可能会想到“鹰爪铁布衫”、“少林童子功”等武术形式。
武术一直面临着被浅薄地符号化的风险。一些来自管理组织的教练,他们对武术的描述很多也都是仅限于精神振奋和体育形式上的展示,而忽略了武术更深层次的内涵。即便有,也都是符号化的,缺少记忆故事的。
很多具有代表身份的人,他们说起武术,也就是眼神骤然一亮,精神抖擞一振,然后就是京剧武生一般的架势。讲武术练的是精气神、恭俭让,是止戈为武,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表现形式就是弓马步旋风脚,伸展胳膊满场子跑,抡开快拳两膀摇,跌岔跟着二起脚。
然后咱们能发扬的武术气质,就是马步更稳、旋风脚更飘,现实中发生冲突,能不出手就不出手,豁出去受点气,也不要产生不必要的伤害。我就见过练螳螂拳的,打拳时候,脑袋会左右做极速的小幅度转动,弄得头发都跟着抖擞精神。然而,我见过他们的师父、师爷,却并不是这样的。这并不是说现有的武术实践是错误的,而是它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展示了“武术文化”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形态、承载和责任。这与“忒修斯之船”悖论有着相似之处。那么,面对两艘“忒修斯之船”,一艘是不断更新部件的,另一艘则是由淘汰的老旧部件组装的,究竟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呢?
《老拳师》与忒修斯之路
忒修斯是神话中勇敢善战的英雄,他驾驶海船,一路消灭强盗与野兽,开辟了安全航线。那么,在同样保留有形与理念的前提下,谁能延续忒修斯的精神与能力,谁就依然是忒修斯之船的化身。
我用另一个自己想到的案例——小区的路径来说明。有一个小区坐落在平缓的山坡上,保留了原始风貌,道路蜿蜒起伏,非常优美,且道路是用石板砖铺就,质感特别舒适。然而,每日被进出的汽车轮子碾压,一些受力不均的石板会出现崩裂,物业总是会及时维修更换。我们给这条小路起名叫忒修斯之路,假设若干年后,这条道路已经完全翻新了一遍,那么这条路是否还是原先那条?在一般人的理解中,这当然还是原先那条,因为它的造型没有变,如果你不是总在小区,你没有看到物业的工作人员的维修行为,你甚至都不知道路面已经被更换过。
而如果用淘汰下来的破砖重新组合,你只能说那是从忒修斯之路上淘汰下来的破砖,而不能说这些破砖铺就的道路就是忒修斯之路。因为在实际意义上,忒修斯之路所指的是属于“忒修斯小区”的那一条路,而不仅仅是那些砖石铺成的可供行走的路面。
除非存在一种特殊情况,即第一代的砖面具有特别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或意义。例如,第一代的砖面被忒修斯亲自踩过,或者第一代的砖面采用了某种特别的工艺。如果是这样的话,因为特别的含义,那些碎砖反而比后来那条路上的新砖更具纪念意义。这就像是掉落的牙齿与义齿之间的关系,看谁更具原本特色。不断迎接新的生命和事物
那么,究竟哪一种武术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传统武术呢?如果有评判标准,又由谁来评判才更为可靠呢?通过忒修斯之路的比喻,我的理解是,物业的维修工人可能对这条路的状况最为了解。如果这条路的全部,包括物质的部分以及在其上发生的故事,那么每天进出的人们,在其上玩耍的孩童,他们留下的痕迹和产生的变化,都是这条路的一部分。这样看来,那位看护孩童的老太太,似乎也具有相当的评价能力。也就是说,单纯的新路与替换下来的旧砖,都不能完全代表忒修斯之路,而维修工人、老太太、孩童、所有经历过的人的整体记忆、综合感受与评价,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忒修斯之路,而且这条路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当我们回到传统武术的话题,我们就会明白“眼前即片面”的道理,而要超越片面,就需要创造一部集合其精神、能力乃至记忆的全书,就像《真武百年》和《老拳师》这样的作品。当然,我并非自夸这两部书,这两部书还远远不够,但除此之外,也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如何确保维修工人的话是真实的呢?一是依靠其他人的佐证,二是通过对其表述的逻辑检验。也就是说,我们评价眼前的是否是“忒修斯之路”,是否是“传统武术”,我们需要有评价依据,创造一部具有评价依据能力的作品同样重要。而《真武百年》和《老拳师》正是在做这样的事情。当《老拳师》的智慧与“忒修斯悖论”这样的思考沟通时,传统武术的新形式,延续了过往的精神,也就突破了固有的内容。这就像“忒修斯之路”,不断迎接着新的生命和新的事物。
来源:我爱陶菲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