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女子吃劳拉西泮防止焦虑,1年后体检,身体情况让人深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22:06 10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一个真实发生在江西的案例。

一位年过三十的女性,因为持续焦虑、入睡困难,听从建议开始服用一种常见的抗焦虑药物——劳拉西泮。开始只是偶尔吃一点,后来变成了每天都要吃

一年后,她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身体报告上的几个红字让她惊出一身冷汗。

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并不是什么“滥用者”,用药时间、剂量都在“合理范围”内。可就是这样的“合理”,让她的身体在一年后出现了肝功能异常、体重明显上升、反应迟钝等问题。

医生提醒她:这不是药物副作用,而是长期依赖带来的“温水煮青蛙”。

我们都知道“焦虑”这个词,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它不是“想太多”那么简单,而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反应

当你焦虑时,大脑会释放大量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这些激素让你警觉、紧张、无法放松。短时间是生存所需,长期却是慢性自杀。

你会发现自己开始失眠、胃口差、情绪起伏大、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身体逐渐“垮掉”。

很多人以为,吃药可以解决这一切。可你有没有想过:药物缓解的是症状,而不是原因

劳拉西泮这类药物,医学上叫做苯二氮卓类。

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你一定听过它们的“功能”——镇静、安神、抗焦虑、助眠。它们确实在短时间内有奇效,就像给你紧绷的神经按下“暂停键”。

但问题是:暂停久了,你就忘了怎么自己恢复播放

中国睡眠研究会在一项2023年的调查中指出,近三成的长期服用抗焦虑药物的用户,在一年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下降”,包括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情绪平淡。

而这些变化,往往被误以为是“年纪大了”或者“压力太大”,从而被忽略。

那这位江西女子的身体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的体检报告显示,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明显升高,这是肝功能异常的信号。她自己也发现最近变得嗜睡,白天精神差,上班开会经常“走神”,甚至连原本擅长的项目策划都突然“卡壳”。

她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老了”或者“工作不适合了”,直到医生一句话让她清醒:“你只是被药物慢慢带走了身体的主导权。”

药物本身不是洪水猛兽,但当它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你应对情绪的“唯一方式”时,问题就悄然发生了。

为什么会依赖?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增强神经系统中一种叫做γ-氨基丁酸(GABA)的物质活动,它能让你的神经“冷静下来”。但长期使用后,大脑会适应这种“外援”,减少自身的GABA分泌。

就像一个人习惯了别人的搀扶,慢慢就忘了怎么自己走路。一旦你停药,身体就会出现强烈的不适,甚至比原来的焦虑更严重。

这就是所谓的“反弹性焦虑”。

而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变化,是情绪的钝化

很多长期服用劳拉西泮的人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感觉”——不容易激动,也不太会开心。情绪的“缓冲器”被药物包裹住了,结果你变成一个“没情绪的人”。

这并不意味着你更强大了,而是你的大脑在保护自己,却也牺牲了你的情感自由

那怎么办?焦虑就只能硬扛?

当然不是。但在找答案之前,你得先明白:焦虑不是敌人,它是你内心的警报器。

如果你总是觉得自己“焦虑”,那不是你有毛病,而是你需要调整生活的节奏和方式

很多时候,焦虑的根源不是“你心里想太多”,而是身体和大脑在承受你没看见的压力

比如作息紊乱、咖啡喝太多、久坐不动、社交压力、信息过载……这些看似“无害”的小习惯,其实每天都在一点点积攒你的焦虑。

有没有不靠药物的方法?

有,但它们往往不“立竿见影”。这也是很多人最终回到药物怀抱的原因——人性喜欢“快而有效”的答案。

但如果你愿意慢下来,你会发现,一些小的改变,真的能帮你找回身体的主导权。

规律作息是所有抗焦虑方法中的“顶流”。每天固定时间睡觉、起床,不熬夜。

听起来简单,但你坚持一个月试试,效果可能比你想象中还明显。

深度呼吸训练。不是普通的“吸气呼气”,而是慢慢吸气5秒,屏住呼吸3秒,再慢慢呼气7秒。

一组做5分钟,能明显降低体内肾上腺素水平,让大脑慢慢安静下来。

还有一个被低估的方法是写情绪日记

把你每天焦虑的“具体内容”写下来,不评价,不分析,只记录。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不是焦虑,而是被“模糊的不安”包围。

而写下来,就是让不安具象化,进而被你掌控。

如果你已经处在“药物依赖”的边缘,请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调整用药方式

千万不要擅自停药,这样只会让你更痛苦。

回到那位江西女子,她在医生的帮助下,逐步减少药物使用,同时配合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半年后,她的体检数据恢复正常,情绪状态也比过去更稳定。

她说:“过去我是靠药物‘装镇定’,现在我是真的学会了怎么和焦虑相处。”

这句话,其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该思考的:我们到底是靠药物“压制情绪”,还是愿意花时间去“理解情绪”?前者容易,但代价高;后者慢,但让你真正自由。

焦虑不是病,它是信号。

而你,才是自己身体和情绪的真正主人。

别让药物成为你生活的主导,而忘了你本该拥有的那份掌控感。

参考文献:

[1]中国睡眠研究会.《2023年中国睡眠健康白皮书》[R].2023年发布.
[2]林玉红,王晓东.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机制及其戒断治疗[J].中华精神科杂志,2022,55(03):194-198.
[3]马静.长期服用抗焦虑药物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02):123-128.

来源:白牛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