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传统生肖中裹着最佛系的纪年,轮回里藏着宿命般的隐喻,每12年为一轮。按当下官方统计,人平均能活六七轮。“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寿命超过七轮的,就算得上高寿了。
戈涡作品
小满了,天热了,高考来了,中考也来了。
中国传统生肖中裹着最佛系的纪年,轮回里藏着宿命般的隐喻,每12年为一轮。按当下官方统计,人平均能活六七轮。“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寿命超过七轮的,就算得上高寿了。
原来我们一辈子只有寥寥几个本命年,仅仅几次与自己的属相相遇。
生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长。
花未全开月未圆,人生最美在何年?
以成长阶段划分,我们只有6年的儿童期,似乎可以“散养”,可以玩。从7岁进入少年开始“圈养”,到18岁成年,这12年都在小学和中学的紧张学习中度过。
有的孩子2周岁就入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将有整整20年被关在校园里,被埋在课本、试卷和作业中。
那些最宝贵最鲜活的年华,生生被切割成无数个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被分解成千千万万的知识点面。
等到孩子戴着厚厚的眼镜片告别校园,看到的世界除了矩形、分子式、摩擦力,还有多少春天的红颜?
读书自然是好事。为读书唱赞的诗文比比皆是,像“范进中举”那样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幸运儿数不胜数。
唯一要问的是,对于多数人来说,读一二十年的书,除了试卷上的分数,一生能用得上的,化为业绩的,成就梦想的,是哪几本书哪几页纸哪一道算式?
我是学数学的,曾经在坐标系和点线面体中迷三倒四,忘却青春。毕业后立即被动拐弯,长期做行政工作,除了用用常见汉字以及一二三,所有学过的数理化公式、定理无不渐行渐远,灰飞烟灭。似乎上学归上学,职业归职业,走一路拾一路,而后走一路丢一路。我的那些同事们,各自所学专业也是五花八门,实际能发挥作用的,连小学学过的知识都用不完。
即使为官,那些市长县长局长们,他们所担任的职责与学业、与特长也几乎没有关联,学医务的抓政务,学技术的管艺术,学农业的抓工业,学畜牧的管人事。
所学与所用,从来都是两张皮,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若问上学究竟有什么用,那就是拿文凭。若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找到一份好工作。学习好等于好大学,好大学等于好工作。
遥想当年,我就是既得利益者,靠高考改命,成功逃脱农门。我考入的是“高等学校”的最低学府,照样被看作金凤凰,照样可以拿到铁饭碗。
时间到了今天,高校遍地有,文凭满天飞,教育异化的伤痕在代际传递。每年大学毕业生一千多万,研究生上百万,能找到工作的有多少?能找到理想岗位的有多少?所学所研的专业知识能用到的有多少?
兴许极少数最终鹤立鸡群的“有用之材”“栋梁之材”,所用与所学的关系保持密切,但绝大多数的人,为生计而奔波的人,手忙脚乱于流水线的人,他们的几门十几门学科知识都去了哪里?有没有被成捆打包给废品站,连记忆的残渣都不留?
一二十年的早起晚睡,暑热寒冷;一二十年的不看窗外,不味香甜,不谈恋爱,不慕红妆,值吗?
那是我们最好的岁月,最美的季节,我们却将青枝绿叶、百媚千娇、白里透红,悉数给了一道道鸡兔同笼的试题,一份份周测月考的模拟试卷。值吗?
到头来,学过微积分的算不过卖菜小贩,精通文言文的说不过方言加俗话的大妈。尤其到了AI时代,所有死记硬背的知识、单词,又无不在人工智能的算法下被瞬间超越。
那些在题海中沉浮的青春,那些为分数失眠的夜晚,那些被补习班割裂的周末,所有的苦,所有的泪,所有的愁,值吗?
家长说,从校墙内出来的孩子具有三个共同特点:死学,刻苦,听话;
家长说,做学生的标准三件套是:近视,抑郁,脊椎侧弯。
家长说,我女儿上高二,学不会数学,天天回家哭。大人比孩子先抑郁了;
家长说,我儿子上高三,全班同学一半以上都有了白头发;
家长还说,我小孩刚上小学一年级,数学考98分以下的被点名批评;
家长还说,我今年四十多岁了,晚上经常做噩梦,还是梦到考试没考好;
家长还说,我们这里一个月跳了好几个。哪个县哪一年没有跳的?谁都不说就是了;
家长还说,孩子拿命换文凭,拿到文凭又能换来什么呢?
记得很早以前,文化大批判时期,大家批一阵 “读书做官论”“读书有用论”,隔不久再批一阵“读书无用论”。“白卷先生”一度被热捧,一度被嘲弄。说了许多年“不学ABC,照样干革命”之后,又开始天天说“知识改变命运”。
由此可见读书是一件多么诡谲的事情,有用还是无用,高光还是晦暗,完全不在读书自身,而在时务、风向、潮流,此一时彼一时,而且有同行没同利。
在文凭值钱时,一手拿文凭,一手拿金砖;
在文凭不值钱时,怀里揣文凭,手里搬墙砖。
我们来到了一个充满竞争和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在迷茫与无奈中,依旧紧紧抓住读书这条看似救命的稻草,期望能借此逆转命运,却在蓦然回首中,发现昨日黄花已经不能美丽今天的风景。
即使知道了河对岸未必有风光,山重水复之后未必柳暗花明,大家还是要一窝蜂地赶鸭子上架,一门心思去挤独木桥,似乎不去一条道走到黑,就得一条道等到老。
不然呢,还能做什么,还可以怎么选?
来源:高考志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