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智多星” 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5 10:19 2

摘要:在兴庆区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无论是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还是养殖圈舍、蔬菜大棚,处处活跃着乡村科技特派员的身影。他们以技术为笔、以创新为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助农增收的强大动力,绘就科技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面对面交流经验,手把手传授技能。

在兴庆区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无论是田间地头、生产车间,还是养殖圈舍、蔬菜大棚,处处活跃着乡村科技特派员的身影。他们以技术为笔、以创新为墨,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助农增收的强大动力,绘就科技赋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乐细娥,一个地道的广州女孩,原本在广州经营果蔬种子生意,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验,在鲜食番茄领域开展"品种革命",引入"亚蔬12号"等新品种,集成水肥一体化、生物菌剂等12项关键技术,通过秸秆生物反应堆、蚯蚓生态种养、生物菌剂应用等创新模式,实现优质果率达到85%,亩产增收30%,产品打入山姆超市等高端市场。打造50亩高标准示范园,带动发展1500亩标准化基地,牵头成立产业协会,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产量与品质,实现品质溢价,带动户均年增收超6000元。2025年预计新增销售额200万元,带动200余户就业,产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乐细娥秉承着初心,坚守着热爱,积极申请成为科技特派员,扎根在基层,依靠科技,更好地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她采用“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合作种植+兜底分红”的模式,为农户免费做土壤改良,不仅免费提供种子和有机肥,还教授技术,负责收货,并根据种植品质提高收购价格,与村民们一起享受水果番茄带来的致富成果。

在月牙湖乡海陶北村的农家院落里,一排排菌菇整齐排列,谁能想到,这些曾经闲置的庭院,如今已成为村民增收的“聚宝盆”。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科技特派员鲍伟的辛勤付出与创新实践。

鲍伟多年扎根基层,始终以科技赋能农业、以产业带动致富,创新“1+1+N”科技服务体系,以“企业+村集体+科技服务+农户”模式,创新庭院菌菇栽培技术,研发"菌-菜-肥"循环模式,让闲置庭院变身"致富车间",示范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订单农业保障销路,利益联结激发动力,培养乡土人才夯实根基,推广循环模式实现生态经济双赢。2024年带动12户示范户增收5万元,为村集体创收3万元,2025年,计划将示范户扩容至30户,推动年产鲜菇突破5万斤,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我的使命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技术长在泥土里。”鲍伟的话语朴实却有力。在他的带领下,海陶北村的“小菌菇”正成长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为移民地区共同富裕提供可复制的“兴庆样板”。

走进兴庆区通贵乡通北村农产品晾晒场,土黄色的银柴胡根铺满晾晒场,微风吹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村民们个个低着头,分拣着正在晾晒中的银柴胡。

“我们种出的银柴胡,根粗气浓,总皂苷含量较高。”说话间,只见马瑞伸手抓了一把正在晾晒的银柴胡。

作为土生土长的通北村人,大学毕业后,马瑞和大多人一样在公司上班,后来受到父亲的影响,他毅然辞掉工作回到家乡跟随父亲一起创业,成立宁夏鑫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种植中药材。如今,他已经与中药材打了十多年交道。

作为兴庆区法人科技特派员企业,宁夏鑫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依托当地自然条件,科学化、规范化种植银柴胡,构建起从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通过“联农带农”模式,以土地流转、订单农业、务工就业等方式,带动周边200余人稳定就业,季节性用工达500人,为农户带来显著增收,还积极开展扶贫慰问,彰显企业社会责任。

“我们是以‘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紧密合作模式,统一播种、统一采收、统一回收、统一销售管理模式,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宁夏鑫瑞中药材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马瑞说。

截至目前,兴庆区共选派自然人科技特派员85名、法人科技特派员31家。科技特派员们扎根基层,因地制宜,在中药材、果蔬、庭院经济等领域持续发力,将先进技术、创新模式带到农村,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成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的坚实支撑,书写着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精彩篇章。

“万物向春”的兴庆,希望的田野上一派生机,站在新起点、对接新需求、打开新局面,广大科技特派员秉持着初心,奔忙在奋进路上……

来源:兴庆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