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吴忠市红寺堡区,一项由政府专项资金托底、商业保险护航的民生工程正悄然改变着残疾人群体的生活——2024年,红寺堡区残联携手中国人寿吴忠市分公司,创新推出"国烟+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双渠道投保模式,为全年龄段残疾人量身定制意外伤害保险,用金融活水浇灌民生之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一项由政府专项资金托底、商业保险护航的民生工程正悄然改变着残疾人群体的生活——2024年,红寺堡区残联携手中国人寿吴忠市分公司,创新推出"国烟+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双渠道投保模式,为全年龄段残疾人量身定制意外伤害保险,用金融活水浇灌民生之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力量。
“以前我们残疾人在家提心吊胆,现在有了保险,心里踏实多了。”在红寺堡区新庄集乡康庄村,残疾人丁进宝的家属含泪说道。2024年12月,丁进宝务工期间意外身故,中国人寿吴忠分公司迅速启动绿色通道,7万元理赔金48小时内到账,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撑起“保护伞”。
这仅是"圆梦护航保"惠民成效的缩影。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为红寺堡区6424名残疾人提供保障,赔付金额28.31万元。同时,精准画像,分类施策:针对不同年龄段残疾人设计差异化保障方案——0-16岁残疾儿童享有5万元身故/伤残保障、2000元医疗费及60元/天住院津贴;就业年龄段群体保额提升至7万元,并增设7000元医疗费和30元/天住院津贴;老年残疾人则享受7万元保额与100元/天高额津贴,确保保障力度与风险需求精准匹配。近三年累计承保9195人次,赔付46.78万元,真正实现"小保费撬动大保障。
如何让保险保障真正“看得见、摸得着”?红寺堡区残联以“三个到位”破题:组建“残联干部+保险专员”宣传队,开展“五个一”行动——发放一份宣传品、开展一次上门讲解、进行一次家庭访视、递送一张宣传彩页、送达一份保单。全年深入30个村居,用方言土话解读条款,让“保险是党和政府的关爱”深入人心。针对高龄、重残等特殊群体,创新“定点服务+上门代办”模式。太阳山镇红星村80岁老人马彦英一家三口均为智力二级残疾,2024年7月其小儿子意外身故后,残联与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驱车40公里上门收集资料,8月12日责任认定当日即完成7万元理赔,让“雪中送炭”跑出加速度。建立“周调度、月通报”机制,对理赔案件实行“一案一档”管理。针对务工残疾人意外身故等典型案例,联动公安、医院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实现资料收集、责任认定、赔款支付全流程提速。
“意外伤害保险不仅是一张保单,更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定心丸’。”红寺堡区残联理事长马广步表示,该项目实施后,企业聘用残疾人的顾虑明显减轻。同时,通过将保险服务与防返贫监测衔接,为受灾家庭及时发放理赔金,有效阻断"因伤致贫"链条。(宁夏日报记者 杨淑琼)
本文来自【宁夏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