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的陆雯洁,是一位从美术教师转型的社工,目前任职于钱清街道社工站和柯桥区柯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曾在2024年度绍兴市优秀社会工作案例评选中获三等奖。
“90”后的陆雯洁,是一位从美术教师转型的社工,目前任职于钱清街道社工站和柯桥区柯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曾在2024年度绍兴市优秀社会工作案例评选中获三等奖。
方言传承和关爱“一老一小”成为她近期工作的重心。“我希望用美学思维重塑社会服务工作,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守护绍兴这片温情土地的文化根脉。”陆雯洁向记者袒露心声。
从“三尺讲堂”到“万家灯火” 执美育之笔绘乡音新卷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留我吃碗茶……”日前,在浙光小学(镇南路校区),陆雯洁正声情并茂带领学生们念诵绍兴童谣。在这堂“乃来听偶话”绍兴方言普及课上,她通过“理论+游戏+AI”的形式,将方言中的地方特色,如“乌篷船”“灶头”“扯白糖”等,转化为系列主题插画,令众多学生沉浸在本土文化中。“学到很多绍兴方言知识,特别是看到AI制作的鲁迅先生,大家都为自己是绍兴人而自豪。”学生钱浩楠告诉记者。
美术科班出身的陆雯洁是钱清人,曾在课堂里向学生讲述莫奈的光影与敦煌的飞天。一次偶然的“小候鸟”暑期美术课经历,让她触摸到美术教育之外更广阔的社会肌理。她来到柯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和负责人张莹及其他伙伴一起,开启“乃来听偶话”青少年方言文化普及项目的发展征程。
这是一场别出心裁的非遗守护行动。陆雯洁和伙伴们走进校园上起方言普及课,还一起翻阅档案馆的老音像资料,走访会稽山下的老戏班,将正在消失的方言声韵融入皮影戏创作。“幕布上的布谷鸟要用地道的‘老底子话语’啼鸣,老船工的号子必须带着鉴湖水的腔调。”正在筹备的《水市摇橹图》方言皮影戏结合古今、绘声绘色,在陆雯洁的笔触下,复原了90年代柯桥水市的繁华图景,推出后将让青少年在操纵皮影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方言传承下去。
目前,陆雯洁和项目成员还在筹建“方言文化资源库”,用AI技术分析绍兴话的韵律特征,明年还计划推出“非遗守护人培养计划”,让青少年参与戏曲、乌毡帽等传统技艺的数字化记录工作。
服务“一老一小” 织就“朝夕美好”幸福画面
作为钱清社工站的一名社工,“一老一小”是陆雯洁最关注的两个群体。她的工作簿上,密密麻麻记着特殊案例:有用涂鸦宣泄情绪的问题少年,有因父母务工缺失陪伴的留守儿童。针对这些群体的特性,她创新开发出“色彩心理疏导法”,带领孩子用冷暖色调表达内心。“比如有一位社矫人员子女陈澄(化名),我让她连续12周进行色块日记训练,她的作品从原先的‘黑白灰’组成变成了‘多元色块’,心理状况有了很明显的改善,逐渐变得爱与人交流了。”陆雯洁说。
她组织起“银龄陪伴计划”,让学生通过为老人画像建立代际情感联结。活动进行过程中,团队所服务的高龄独居老人每月被探访频次从0.8次提升至4.3次。“我特别喜欢小朋友画的画,这是珍贵的礼物。他们常来看我,我心里真当开心啊。”其中一名老人感动地说。
她还与其他社工深挖“三缸文化”的岁月印记,把染缸、酒缸、酱缸的百年故事转化为青少年研学手册;带着少年行走在“三桥四水”的斑驳石阶,用素描本记录古建筑纹样里的文明密码。“每幅画都是打开本土文化的钥匙,我们要让年轻一代在笔触间找到文化认同。”陆雯洁坦言。
陆雯洁表示,接下来,她和其他伙伴将启动“记忆银行”项目,培训青少年成为“文化采集员”,用影像、绘画保存老街坊的口述历史,作为献给未来的文化存折。这个从艺术象牙塔走出来的社工相信,真正的社会服务既要留住屋檐下的烟火气,也要架起通向未来的文化桥梁,她将不断为之努力。
来源:今日传承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