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溪老师最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书中说:习惯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行为】,坚持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
今天我来跟大家聊一个话题最喜欢的一本书。
溪老师最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书中说:习惯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行为】,坚持也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
这本书对我来说帮助最大,为何这么说呢?书中作者提到:我们所有的习惯都可以培养,其中坚持完全能通过方法养成。
现实中,有些人立志要做一些事,第一天充满兴趣地开始,第二天感觉还不错,到了第三天兴趣减半,第四天根本提不起劲,第五天开始找各种理由逃避,第六天闹钟响了却不愿行动,想做的事情就这样【夭折】,无法完成——这是很多人常遇到的情况。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是日本作家【古川武士】写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天性,想要将好习惯坚持下去,不能仅靠意志力,更需要养成习惯的诀窍和方法。书中系统介绍了培养习惯的阶段性特征及对应方法,教我们如何掌握坚持的诀窍,克服惰性,让培养习惯的过程像刷牙一样简单轻松。
书中提到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对新事物只有三分热度,无法持续行动,最终导致失败,这种现象被作者称为“习惯引力”。
习惯引力通常有两个功能:一是抵抗变化,比如培养新习惯时,身体会本能反抗,这就是“三分钟热度”的内在机制,也是习惯难养成的原因。
二是维持现状,大脑一旦认定某种行为是“常态”,就会拼命维持,比如抽烟、喝酒等习惯难改,就是因为大脑将其视为“常态”。但换个角度看,若让大脑将好习惯视为“常态”,坚持就会变得容易——这正是顺应人类心理的方法。
作者还指出,培养习惯的时间因类型而异:
1. 行为习惯(如阅读、写日记、整理):约1个月;
2. 身体习惯(如减肥、运动、早起、戒烟):约3个月;
3. 思考习惯(如逻辑思维、创造力、正面思考):约6个月。
书中详细介绍了培养行为习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抗期(第1-7天)
特征:困难重重,想放弃。
应对方法:保持简单节奏,不贪心,规则越简单越好;坚持记录,减少行动的随意性。
※第二阶段:不稳定期(第8-21天)
特征:易受环境干扰(如突发事务、加班、天气等导致计划中断)。
应对方法:建立持续机制,设定固定行为模式和例外规则;科学设置奖惩措施,利用“行为开关”避免失败。
※第三阶段:倦怠期(第22-30天)
特征:提不起劲,感到厌烦。
应对方法:改变环境或方式(如换运动地点、调整计划);设定新挑战,制定长期习惯清单。
通过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克服习惯引力,告别“三分钟热度”,开启新习惯。
这本书对我(徐老师)帮助极大。
前几年,因生孩子的缘故,我的身体状态很差:每晚失眠、后背发凉、精神萎靡。医生说这是产后体虚,需慢慢调理。有人建议我运动,恰逢我读到这本书,便决定把运动养成习惯——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状态好时延长到45分钟或1小时。三年来,我雷打不动坚持锻炼:回娘家时,在有限空间跳操;去亲戚家没场地,就做开合跳、拉伸;外出旅游也带着运动装备,清晨别人睡觉时独自锻炼。
如今,我的身体越来越好,体重下降,不再失眠,后背发凉的症状消失,食欲和精神状态都极佳——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改变。
可以说,在所有书中,它对我的影响最为深刻。
来源:餐创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