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古今:诗祖故里房陵流芳||一位文化守护者的乡情长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1 04:25 1

摘要:在鄂西北的层峦叠嶂间,房陵宛如一部镌刻着三千年文明密码的竹简,以神农架的松涛为韵脚,以武当山的云海作扉页,在秦巴山脉的褶皱里孕育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片曾被周天子封为"忠孝名邦"的土地,不仅以万山叠翠的生态奇观惊艳世人,更以诗祖尹吉甫采编《诗经》的文化根

编者按:在鄂西北的层峦叠嶂间,房陵宛如一部镌刻着三千年文明密码的竹简,以神农架的松涛为韵脚,以武当山的云海作扉页,在秦巴山脉的褶皱里孕育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这片曾被周天子封为"忠孝名邦"的土地,不仅以万山叠翠的生态奇观惊艳世人,更以诗祖尹吉甫采编《诗经》的文化根脉,成就了汉民族史诗传承的活态标本。

作者袁正洪先生用半世纪光阴丈量着故土的文化厚度,从摇篮里母亲哼唱的民歌启蒙,到深山中与药农对唱山歌的青春岁月;从青灯黄卷里考证尹吉甫的史迹,到九死一生抢救濒危的《黑暗传》手抄本。他像精卫填海般执着,在神农架北坡的民歌海洋里打捞《关雎》的遗韵,在封神洞的钟乳石间破译《伐檀》的密码,用当代文人的担当重构起《诗经》与房陵的血脉联系。当"尹吉甫传说"终成国家级非遗,当房陵民歌登上央视舞台,这位文化赤子用脚步织就的经纬,让深藏大山的文化瑰宝绽放出惊艳世界的光芒。

这方水土的厚重,不仅在于它养育了52位流放帝王的沧桑往事,更在于普通百姓口耳相传的万首民歌里,始终跃动着中华文明最本真的生命律动。房陵文化正如其地标青峰山地质遗迹,在时光的断层中积淀成跨越千年的文化剖面,等待世界重新发现这片"中国古文化沉积带"的永恒魅力。

我的家乡鄂西北房县,古为房陵,南倚神农架,北连武当山,东临襄阳,西通陕渝,境内万山叠翠,河谷纵横,山城盆地,聚风藏气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神奇魅力,千里房县犹如镶嵌在中国中西结合部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爱家乡房县,她不仅是全国著名的耳菇之乡、黄酒之乡、天然优质矿泉水之乡、中药材宝库、小水电明珠、世界罕见的青峰山地质遗迹公园,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像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新疆西南部柯尔克孜族《玛纳斯》史诗一样闻名于世的汉民族创世史《混沌传》、《黑暗传》;有羊鼻岭五十万年前人类发祥文化、神农炎帝文化;更令人震撼的是中华诗祖、我国《五经·四书》之首《诗经》的采风、编纂者,西周太师尹吉甫乃房陵人,千里房县是诗经之乡;历史上有52位帝王将相皇亲国戚特放房陵区域,房县被称为“宫廷陪都”、“后花园”;有秦楚交汇、颇具“楚调、秦韵、巴音”特色、蕴藏量极其深厚的房陵民歌,使房陵被称为民歌的海洋……房县被专家称之为“中国中西结合部古文化沉积带”,是荆楚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民族的根,是灵魂;诗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典之一。千百年来,房陵文化养育了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相传,成为房陵人不论远在千里,还是异国他乡,总忘不了家乡引以自豪的历史文化、民俗乡音,常常把人们带到对故乡思念的情感之中。

情感:故乡房陵文化永难忘怀

小时候,当我还在摇篮里的时候,母亲方应荣沿袭祖辈的习俗,一边轻轻地摇着摇篮,一边嘴里哼着民歌,我在民歌的催眠曲中入睡,母亲好去做活。

当我才学会走路时,逢年过节,哥哥、姐姐就抱着我到街上看舞火龙、玩船灯,看演唱民歌。人山人海,哥哥、姐姐就轮流叫我坐在他们的肩上架光光看演唱。

在我6岁报名读小学一年级时,我用的第一支“五星”铅笔,就是在建国初参加房县汉剧团的父亲袁学朂演出获的奖品。父亲常常带我去房县大操场看山二黄戏和民间文艺表演,还鼓励我说,等你读书写日记时,我把剧团奖给我的有毛主席像的日记本给你用。

因生活困难,我从读小学六年级开始,星期日和寒暑假常常到十五华里远的南山大皇沟、溜石板沟等山上砍柴;读初中、高中,星期天到距城三四十华里远的南潭、掛榜岩砍柴,起早贪黑,又累又饿,是“砍柴砍到老山坡……”等民歌,使我忘掉饥饿和疲劳,增添干劲和耐力,饿着肚子挑柴回家。我还拜老药农赵开学为师,上山挖药,挖累了歇伙时,听老药农唱山歌和在空旷的山谷喊号子,提神解困。

1968年,我高中毕业,正当家门大哥、著名按导医师袁正道从上海来信叫我跟他学祖传按导医学时,我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徒步65华里到通省区堤坪乡深山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下乡的堤坪村四队,出门见高山,夜晚就可听到豹子在山顶原始大森林中吼叫。上坡锄草,催工的薅草锣鼓,使人像上足发条的闹钟,浑身增添干劲,从锄草落后的“口袋里”一会就赶到前面。

1970年7月,我被招工到县百货公司工作,由于坚持勤奋写作、画画,先后被调到县商业局、县财办、县委办工作,曾被县里抽出办全县展览,采风红军时期传唱的民歌;后跟县长当秘书,下乡驻队、调研,与农民“三同”,到哪里都爱听民歌,与民歌师交朋结友。我还给民间歌手画像,采风搜集民歌、民间故事。

中华诗祖·西周太师尹吉甫像(著名画家丁长河教授塑)

1980年,我酷爱新闻写作、民间文化搜集,便向县领导要求,被调到《郧阳报》社驻房县记者。热心采访研究民间文化,坚持利用新闻报道,宣传民间文化,从心底里表达对鄂西北文化尤其是房陵文化的那种难以忘怀的情感。

心愿:让世人知道房陵民间文化

1986年,我被调到郧阳地委办公室工作,先后担任三任地委书记的秘书。我在工作之余,坚持采访研究鄂西北民间文化。1990年,我在地委办工作同时担任新华社湖北分社十堰通讯站站长。多年来我在新华社发稿900余篇,其中我应丹江口市李征康先生等之邀,先后采写有关伍家沟、武当山、吕家河民间故亊、民歌的系列新闻稿30多篇,相継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文化报、光明日报、香港大公报等报纸杂志采用。我还到竹山县、竹溪县、郧县和郧西县采风民歌。

一次次的民间文化采访,一次次的勾起我从小生长在房县,联想起小时候邻里夏夜聚在大枣树下,或在道场上、或居民院子里纳凉听故事的情景,勾起对房县民间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回想。于是我将房县民间文化与伍家沟、吕家河、官渡镇、向坝乡的民间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房县是民歌的海洋、民间故事的宝藏,尤其是诗经尹吉甫文化、宫廷帝王特放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使我更加怀念起家乡的民歌、民间故事,深感有一种家乡的民歌民间故事没有被人挖整出来的遗憾。于是我产生出一个美好强烈的心愿,决心奔走呼吁,一定把古老的房陵文化挖整出来,大力宣传房县,让房陵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房县。

于是,1999年我邀房县桥上乡杜川村张先忠同志到吕家河了解民歌挖整,并支持他挖掘桥上民歌,意在抛砖引玉,作为拉开房县民歌挖整的前奏。张先忠不仅叫自己古稀之年的父亲三上神农架北坡的桥上乡黑龙洞、长岭一带搜集民歌,还请当地的一些民间歌师搜集了80多本、1000余首民歌。

2003年12月中旬,房县县委副书记袁新云受县委之托,来十堰请我宣传房县。我建言挖整研究打造房陵文化,袁新云很高兴地说,我代表县委、政府一定重视支持你的建言,挖整弘扬房陵文化。2004年8月8日,我与好友杨兴炳到房县采访,向县委书记张维国(现十堰市市长)、县长师永学(现十堰市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政协主席、县委副书记张歌莺(现十堰市副市长)、县委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袁新云(现十堰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启云等,汇报了房陵文化的情况。县领导非常重视,县委召开常委会决定将房陵文化工作衲入县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年底将房陵文化工作列入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之中,在全县产生了热烈的反响。

挖整:房陵民间文化“长征”

“故事篓子歌布袋,翻山越岭赶会来,赛来比去兴不休,过把歌瘾乐开怀”。 我先后到白窝乡(现改为白鹤镇)、土城镇、桥上乡(现改为野人谷镇)等采访民间歌师。 2004年7月,我了解到房县门古寺镇干部张兴成坚持20年搜集民歌2000多首,但苦于经费困难而停下,我打电话支持鼓励他继续挖整。我冒昧地给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打电话汇报,房陵民间文化十分深厚,是民歌的海洋。傅广典主席十分重视,表示一定来房县采风指导。

2004年9月9日,我与十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彦文、副主席李相斌等同志专程到房县神农架北坡的桥上乡杜川村等采风民歌,在张先忠的住家院子里举办了“桥上乡野人谷民歌民间故事赛”,无不令人陶醉。县委书记张维国知道后非常重视,专程到杜川村和歌手们座谈,并叫县委办给民间歌手买笔记本和文件包送来,要求一定要抓好房陵文化,从而拉开了全县挖整房陵文化工作的序幕。

2004年11月18日,省文联副主席李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省民协秘书长鄢维新、市民协潘彦文、李相斌及笔者深入房县考察房陵文化,提出了“房陵文化圈”的论断,它是中国中西结合部地区古文化沉积带颇具代表性的一个点,是珍贵的文化宝藏。

2005年5月23日,在傅广典的带领下,我和潘彦文、李相斌经历了令人难忘的“房陵民间文化长征”。先后到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的一些乡镇采风民间文化。此后,笔者先后到房县10多个乡镇(场)和郧县、郧西、丹江口市及武当山的一些乡村,采风民俗民间文化。

房县尹吉甫镇出藏的古代尹吉甫石雕像(袁正洪摄影)

通过采风发现,房陵民歌种类很多,有过山号子、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儿歌、待尸歌等;腔调多,有高腔、平腔、包腔、拉花腔、八岔腔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劳动、生活及恋爱婚姻、传授文化知识的民歌,还有唱“五经·四书”、“增广贤文”及一些长篇叙事民歌。还发现汉民族创世史的长篇《黑暗传》和《盘根歌》。这些古老民歌、民间故事的流传,孕育了一批山村“民歌王”、“歌布袋”、“故事篓子”、“唢喇王”,他们是可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房陵文化的考察,受到房县县委和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全县开展了民俗民间文化普查。全县各乡镇抽调250人,组成60个专班,深入到村组户进行普查、搜集,普查覆盖面占总人口的45%。各乡镇初步摸底,会唱民歌、会讲民间故事的有5万余人;乡村有民间打击乐班子200多个,民间乐手2000余人;各乡、镇、村每年组织民歌会3000多场,红白喜事的民歌会近1万场次;全县有能唱1000首民歌的歌手300人,能唱500首民歌的歌手1250人,能唱100首民歌歌手6000人。一批民间艺人被称为“民歌王”、“歌布袋”、“故事大王”、“故事篓子”、“谚语王”、“谚语通”、“唢呐王”、“民间戏曲王”、“皮影王”。

探索:诗经尹吉甫文化最具魅力

我家住在房县城东街,孩提时父亲常带我徒步到温泉洗澡,途经东关“周太师尹吉甫”大石碑时,父亲吿诉我这是“尹天官”的碑,尹吉甫文武双全,是房县历史上最大的名人。从此在我的心灵中扎下了崇敬的烙印,参加工作后我一直关注尹吉甫这个伟大人物。

1980年,我在西关黄香祠采写“汉黄孝子”墓碑的报道中,追溯到房县古有“忠孝名邦”之称,忠指周太师尹吉甫精忠报国,孝指汉黄孝子黄香,《郧阳报》予以刊登。1982年,我到广西大学新闻系读书,上《中国通史》、《中国文学史》、《古代汉语》课,老师讲到古周朝诗经文化及诗经“六月”、“崧高”、“烝民”中,“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吉甫作诵,穆如清风”,倍感亲切,为尹吉甫是房陵人而自豪,我注意从古书上寻找有关尹吉甫的记载,还特地到广西大学图书部购买了《诗经全译》。

1986年至1999年,我随李征康老师先后多次到伍家民间故亊村和吕家河民歌村采访,了解到这两个村民歌之所以深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镇紧连西周太师尹吉甫故里房县,受诗经文化的影响。2001年6月,我随新华社湖北分社老社长徐士杰到榔口乡白鱼村(现尹吉甫镇七星沟村)采访尹吉甫宗庙宝堂寺。

2003年9月上旬,我慕访十堰市群艺馆老馆长、研究馆员徐树裳,他热情介绍了1980年在挖整房县民歌时,发现民间传唱的诗经民歌,使我感到这是房陵文化最突出的亮点。2004年6月中旬,经县委宣传部外宣办李先江主任介绍,我采访白窝乡(现白鹤镇)黄堰村61岁的民歌师刘昌言,了解到他不论在唱薅草锣鼓或唱待尸歌时有时也把《关雎》民歌的前四句作为开场白唱出来,以此起兴显示文雅。2004年8月下旬,我在十堰城区百二河找到了早上散步的房县文化馆退休副研究馆员杨才德,他热情地介绍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搜集到房县民间传唱诗经民歌的情况。

2004年10月上旬,笔者到房县门古寺镇考察民间文化时,镇干部张兴成、望佛山旅游协会会长谢祥林热情邀来胡元炳、邓发鼎、王尧等民间歌师唱民歌。我问他们会不会唱《诗经》民歌,他们说不知道《诗经》是什么,但我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们说:“这首歌师傅教我们从小就会唱。”我说:“把诗经民歌唱好了,是个亮点,你们能上报纸上电视。”此后,还采访到门古寺镇80多岁的老教师王天鹏介绍“诗经童子”念“蓼莪”, 余立财唱“伐檀”等《诗经》民歌。

2006年3月6日,为了挖整以诗经尹吉甫为主的房陵文化,笔者等发起成立了十堰市民俗学会。2010年6月27日,笔者创立了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坚持把“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当文化工程抓,一抓到底。先后多次深入房县尹吉甫镇、青峰镇等10多个乡镇采风。多年来先后走访2百余人次,搜集有关资料百余万字,拍摄照片万余张及录音、录像资料等。坚持起早贪黑,节假日不休息,查阅书海,研究史志,整理资料。

尹吉甫古代石窟建筑艺术宗庙(袁正洪摄影)

先后挖整尹吉甫传说民间故事50多个,传唱的《诗经》相关民歌20多首,笔者熬夜撰写《尹吉甫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申报书2.6万余字,赶制专题片,经专家评审《尹吉甫传说》被列为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先后赴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四川泸州了解诗经尹吉甫文化,经研究论证表明:尹吉甫,房陵人,仕于周朝,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食邑房,卒葬于房,其子尹伯奇故事传说于湖北房陵和四川泸州。

笔者在网上查找到了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的联系地址和电话,激情地将挖整的诗经尹吉甫文化及照片,用特快专递给夏老。2009年11月,夏老及时回信,予以了充分肯定。2010年8月3日,在石家庄召开的中国诗经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大会发言每位代表限定十五分钟,而夏传才会长破例让我发言半个小时,其发言中华诗祖尹吉甫与诗经研究引起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产生轰动反响。2014年7月16日,《尹吉甫传说》被国家文化部公示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名录。

痴迷:理想实践与精神动力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笔者于1974年被县里抽调办全县文化展览,开始搜集房陵文化,1980年开始搜集诗经尹吉甫文化,可谓“几十年磨一剑”。从“梦想——立志”到“ 痴迷——苦研”、“ 求索——结果”, 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八种精神。一曰:立志破尘,有所作为精神;二曰:褒贬分明,直言不讳精神;三曰:不怕嘲讽,乐于奉献精神;四曰:辛勤耕耘,吃苦耐劳精神;五曰:贴近百姓,求真务实精神;六曰:锲而不舍,探索发现精神;七曰:能者为师,虚心求教精神;八曰:忘我痴迷,倾情追求精神。

俗话说:“人生一世,草木一春。来如风雨,去如微尘。”故人生在世,应立志干成一件亊,也会让人生充满志向乐趣和成功之路,也是一种既高雅又有意义的享受。为了挖整民俗民间文化和诗经尹吉甫文化,笔者不会打牌、不认识麻将、不会跳舞,节假日不休息,或上山下乡访歌师,搜集一首歌,听一个故事,这也是一种爱好;或看书查资料,解答一个个问题, 就像翻越一座座山头,也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战胜难题的喜悦。

而搞新闻和文化的人,遇到了一个好的点子,也引人迫不及待采写。因为痴迷于诗经尹吉甫文化,全身心投入,不能自拔,走路想标题,长途乘车、或走路打腹稿。一次探险房县“封神洞”,中午在山沟里干吃过期快餐面,边吃边想如何开发,只顾将食物往嘴里送,竟食假冒变质发黑的 “乡巴佬”鸡蛋。有次在办公室沏茶还在想诗经文章注释,将存放茶叶盒当茶杯,只顾思考,沸水灌满茶叶盒。

“天有不测风云”。2007年6月12日,笔者到房县采访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13日回到十堰市委办公大楼五楼办公室后,发现办公室的三台电脑被盗,多年挖整的资料在电脑里一同被盗,如晴天霹雳。要知道这大量资料是用汉王手写板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出,更难的是翻山越岭走村访户搜集的资料没了,十分痛心,思虑难眠,如大病一场,花了好长时间再次采访和重写才挽回一部分资料。

在挖整研究中,要有不怕嘲讽、乐于奉献精神。古代《列子·汤问》篇有则寓言“智叟”冷讥热嘲“愚公移山”,愚公以子子孙孙有无穷尽精神战胜困难。笔者在开始挖整宣传尹吉甫时,引起不少人的不理解。有的说:你“疯了”,到处宣传房县诗经尹吉甫文化之乡,甚至还到有关院校及长途客车上调查、宣传诗经尹吉甫文化。有的见了笔者,干脆戏称“尹吉甫来了”;有的说:“有空就玩玩,何必自找苦吃,钻古书堆子,费脑筋伤神!”笔者认为,研究文化虽有苦,但苦中有乐乐在文化;有的看笔者这么专注,问编书能不能赚大钱?我说自古“穷秀才”,编书不图赚钱,如果说为了赚钱,我就不会节假日不休息,起早贪黑,以吃方便面节约时间来研究文化。但出书不图钱可“图名”。“名”为民理当可图,但不要用“左”的思想观念厚非图名。

如年过古稀的胡继南、何春元、揭源泰、严健民等老师热心帮助审稿校对丛书,难能可贵,令人敬佩。俗话说:“文如其人”, 这是表述作品思想、作者气质一致,通过读作品方知文如其人。笔者在这里要说的是书稿校对是书出版质量的重要保障之一,做好书校也隐含着编者的作风和“文如其人”。本书编著不草率编校,在编校每本书中从撰文、选稿、封面、彩页、编目、设计、审改、校对等,反反复复,多达60多遍,力求出书质量。

原中国文艺家协会原党组副书记、 徐悲鸿弟子、中国当代著名诗人!,马萧萧题词“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

对于文章写作,笔者研诗著书,自以尹吉甫为镜,直言不讳,文如其人,对历史对人民负责。如编书中从房陵的来历、防渚称谓及“百年民宅”谎称“千年唐宫”等方面予以了考证,还其历史本来面目。华中师大王玉德博导见笔者研究房陵文化直言求真,称“你身上带有房陵宫廷特放人刚正不阿之气质”。

多年来,笔者植根于民间,贴近基层,贴近民众, 贴近实际,视自己为“布衣”,与农民交朋结友百余人,称兄道弟。对有的困难民间歌师热心帮助,对有位年过八旬的民间歌师被打而动情,找乡领导直言不讳提出意见,解决问题,给予关爱。还与50多名专家交朋结友,拜师求教,尊师重德,得到专家们的厚爱和指教。

古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能吃百般苦,做事才能成”。多年来,风雨汉水秦巴武当山区,顶酷暑、冒严寒,冒着山洪暴发、巨大山体塌方、泥石流危险,艰苦前行。一次与陈吉炎教授、张华田同志和司机徐文明翻山越岭到尹吉甫故里考察,深夜在大山中,遭遇泥石流迷路,万峪乡干部打着火把凌晨2点把我们接到乡上。2005年8月25日,在十房公路沙沟河段突遇近百万方的巨大泥石流山体塌方,仅差几秒钟就砸埋我们租坐的130双排座车,同行的一位同志不禁吓了一身冷汗。

2007年7月23日,我和谢祥林、张兴成到门古寺镇水沟采访,攀悬岩,登南天门,脚被滚石砸流血。三进“封神洞”探险,荡绳下洞,光滑如履薄冰,头碰一个凸,食指被绳与钟乳石挤肿。一次到河北沧州南皮县黄家窝考察尹吉甫遗迹,暴雨瓢泼桶倒,全身淋湿,脚穿的凉鞋被黄泥地深陷一尺多深,暴雨直顺着脸往下流。夜乘火车站票从石家庄到山西太原,用报纸垫到乘客座位下睡觉。2006年11月22日我和陈吉炎教授去北京请名人题词,住每晩15元的地下室廉价房间。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杨开金见了惊奇感动地说:“你这正县级干部和陈教授,真是有一种家乡山里人的艰苦精神!”他十分热情帮忙找名人题词。经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杨开金引见,徐悲鸿的弟子、著名诗人马萧萧为我们题写了《房陵锣鼓歌》书名,并为笔者题词“风雨秦巴苦作舟,跋山涉水为人民”。

回来后我给马萧萧老人写了一封深情的信并请他题词“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 马萧萧老人看后打电话说:“看了你的来信,我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马萧萧老人义务给我们题写了“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中华诗祖尹吉甫之研究》 书名和“诗经文化网”, 殷切希望我们挖整研究好中华诗祖尹吉甫和诗经文化,办好网站。傅广典主席在“房陵文化”丛书序中说:“房陵文化的发现、认知和认定,肇始于房县。房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时任县委书记的张维国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此事得益于记者袁正洪的前期考察和倡导。”“袁正洪先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房县人,对家乡的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和认可,特别是对家乡的民歌之多感叹不已,称为‘歌的海洋’。他发现了房县民歌与《诗经》的某种联系和渊源,力主尹吉甫中华诗歌的鼻祖地位,并追踪着尹吉甫的历史足迹。”

弘扬:尹吉甫成为房县走向世界的名片

如何把诗经尹吉甫为主的房陵文化打造宣传成知名品牌,其印象最深的是:倾情挖整是基础,研究文化当工程,专家指导是关键,宣传舆论是喉舌,领导重视是保障,文化名片出效益。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诗经尹吉甫文化十分重视。2012年2月26日,省委书记李鸿忠在十堰市三级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十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华诗经文化影响巨大。这里地处鄂西北的大山里面,曾经是宫廷流放之地,朝廷官员带来的高雅文化在这里生根。这些文化底蕴成为十堰发展的软实力。十堰有武当山、诗经文化,这些都是著名的旅游资源。”

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李春明2010年8月6日在给“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贺信中说:“以《诗经》文化为代表的房陵文化,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宝贵资源。作为诗祖尹吉甫故里,影响深远。希望努力打响房县《诗经》文化品牌,为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大省,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世茂2010年8月6日在给“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贺信中说:“房县作为诗祖尹吉甫故里,十分重视 《诗经》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打响 《诗经》文化品牌、打造中华《诗经》城的发展思路,这对于把 《诗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增强房县的文化内涵、提升房县的文化品位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对房县的诗经文化高度重视,多次在全省有关会议和重要活动中安排、指导诗经尹吉甫文化及诗经民歌的推介和宣传,要求湖北电视台全力支持打造诗经文化精品。2011年7月8日,笔者撰写了一万余字的《关于加強湖北国际知名文化品牌--中华诗祖尹吉甫宣传工作的几点建议》,受到尹汉宁部长的高度重视,作了重要批示。湖北省文联组织专家赴房县调研“尹吉甫·诗经文化”予认充分肯定。

2011年春节,房县原生态诗经民歌表演首次登上湖北卫视春晚。2012年房县大型诗经民间歌舞《山风》登上湖北卫视举办的《全国农民春晚》;2012年6月3日在央视《我要上春晚》评比中《山风》获第三名。2013年12月7日在央视《直上春晚》比赛中获第三名。央视新闻联播《湖北:民歌唱诗经演绎精品》;央视《探索·发现》播出房县《诗经溯源》大型专题片时长35分钟,央视中文国际频道、香港《凤凰卫视》等转播。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诗经文化网、民俗文化网宣传房县诗经尹吉甫文化,红遍网络。

多年来,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夏传才博导,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专家刘锡诚,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教授,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杨开金,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博导,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北京大学陈连山教授,新华社高级编辑、《半月谈》执行主编周清印,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黄震云教授,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副主席鄢维新,华中师范大学刘守华、王玉德、姚伟钧博导,国家一级作家梅洁,国家著名画家罗国士等多位专家给予了厚爱和指导。

多年来,十堰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文化体育局等领导十分重视以诗经尹吉甫为主的房陵文化的挖整研究和宣传,“诗祖尹吉甫故里”被评为十堰名片。在丛书出版之际,非常感谢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社科联、市民政局、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武当山道教协会、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十堰市民俗学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会、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文化研究咨询中心等单位给予的重视和关怀。

多年来,房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一届接一届,张维国、师永学、张歌莺、袁新云、沈明云、朱光洪、柯大成、蔡贤忠、王启云、张惠彬、刘庆涛、徐锦凤、姚天国、王家波、林华、姚峰等领导高度重视支持,将房陵文化列入县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倡导房陵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农家大院的活动,成功地召开了中国(房县)诗经文化节和研讨会,使诗经尹吉甫文化唱响全国。在此非常感谢房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委宣传部、房县广播局、县电视台、县文体局、县旅游局、尹吉甫镇、门古寺镇、青峰镇、万峪乡、大木厂镇等给予的重视和关怀。

在丛书出版之际,十分感谢湖北武当道茶开发有限公司、湖北神武道茶开发有限公司、武当山八仙观茶叶总场、盛世天颐(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十堰市太和医院、福缘绿松石(十堰)有限公司、竹山县女娲山绿松石有限公司、湖北十堰市张氏松石行、湖北诗经尹吉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门古寺镇望佛山旅游协会等给予的重视和关怀。

在此,十分感谢各级领导、各位朋友对我们开展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以诗经尹吉甫为主的房陵文化和编纂出版工作给予的重视关怀和支持。在此感谢李光富、刘修俊、杞居发、纪大品、马礼会、何世平、姜平、张清甫、欧阳山、郭维琴、查菊花、张晓庆、田计、王钢、宋国军、段自林、王大寿、吴勇、孙延鲁、周作奎、杨国英、刘文国、李玄辛、陈理圣、李征康、周鸿猷、张星国、邵忠文、何林、何伟、何平、张丙华、罗国权、罗国泰、张宗权、丁长河、陈伯钧、张华田、赵阳、张兴成、胡元炳、邓发鼎、朱启全等对丛书的关心和支持。十分感谢广大民间歌师和民间文化工作者的关怀和支持。

让我们共同祝愿中华诗祖尹吉甫故里房陵文化唱响全国,唱响世界!

来源:秦楚刊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