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 年 12 月 1 日,南海海域,海风呼啸,波涛汹涌。伯利兹籍散货船 “成元丸” 轮正艰难地行驶在从马来西亚卢穆特港开往台北的航线上。这艘总吨 7416 吨、船长 108.5 米的大家伙,此刻却像是一片在狂风巨浪中飘摇的树叶 ,随时可能被大海吞噬。
危机乍现:海上告急
2021 年 12 月 1 日,南海海域,海风呼啸,波涛汹涌。伯利兹籍散货船 “成元丸” 轮正艰难地行驶在从马来西亚卢穆特港开往台北的航线上。这艘总吨 7416 吨、船长 108.5 米的大家伙,此刻却像是一片在狂风巨浪中飘摇的树叶 ,随时可能被大海吞噬。
“成元丸” 轮上共有 18 名船员,分别来自中国、菲律宾、越南、缅甸四个国家,其中中国籍 8 人,菲律宾籍 3 人,越南籍 5 人,缅甸籍 2 人。他们原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航行作业,却没想到一场巨大的危机正悄然降临。
当天下午,南海海域突然刮起 8 级大风,海浪高达 4 米。狂风裹挟着巨浪,一次次狠狠地拍打着 “成元丸” 轮,船身开始剧烈摇晃。船上的物品被甩得到处都是,船员们在混乱中努力保持平衡,试图采取措施稳定船舶,但一切都无济于事。很快,“成元丸” 轮倾斜达到 30 度,有倾覆危险。
船长当机立断,发出求救信号,同时组织船员弃船逃生。6 名船员乘坐救生筏,12 名船员乘坐救生艇,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艰难求生。他们身着救生衣,紧紧抓住救生设备,在狂风巨浪中随波逐流,恐惧和绝望笼罩着每一个人。此时,距离三亚还有 450 海里,茫茫大海,他们孤立无援,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期待着救援的到来。
散杂船登场:救援先锋的使命
就在 “成元丸” 轮船员们命悬一线之时,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三亚救助基地的值班室里,警报声骤然响起。值班人员迅速接听求救电话,得知 “成元丸” 轮的危急情况后,立刻将信息上报。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海上救援行动,就此拉开帷幕。
在众多可调用的救援力量中,散杂船成为了首选。散杂船,这种专门用于运输散装货物和杂货的船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此刻,它肩负起了拯救生命的神圣使命。
散杂船参与海上救援有着独特的优势。首先,它载货量大,一艘常见的散杂船载重量可达数万吨甚至十几万吨,巨大的空间不仅能容纳大量救援物资,还能为获救人员提供充足的安置空间。当 “成元丸” 轮船员面临生存危机时,散杂船能够携带足够的食品、饮用水、医疗用品等物资迅速前往救援现场,为被困船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其次,散杂船大多自带起货设备,这一特点在救援中至关重要。在复杂的海上环境中,并非所有救援现场都具备完善的装卸条件,而散杂船的自力更生能力使其可以在没有外部装卸设备支持的情况下,完成物资的装卸和人员的转移。比如在一些偏远海域或受损严重的船舶旁,散杂船能够利用自身设备,将救援物资精准地送达需要的地方,将被困人员安全地转移到船上。
再者,散杂船舱口舱内空间大,便于装载大型货物,这使得它能够运输一些大型救援设备,如救生艇、起重机等,为救援行动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持。而且,散杂船的适应性强,能够在不同的航道和水域中航行,无论是浅滩、内河还是远洋,都能胜任救援任务。它具备一定的自浮性和对抗恶劣气候条件的能力,在面对南海海域的狂风巨浪时,依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为救援工作创造条件。
“海上生命线”:散杂船的救援传奇
此外,与一些专业救援船舶相比,散杂船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在大规模海上救援行动中,能够更广泛地调用资源,提高救援效率,降低救援成本。
争分夺秒:救援行动全记录
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三亚救助基地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一场争分夺秒的救援行动全面展开。在接到求救信号的那一刻,时间就成为了最宝贵的资源,每一秒都关乎着 “成元丸” 轮 18 名船员的生死存亡。
接警和应急调度
接到救援请求后,三亚救助基地的值班人员迅速对救援请求进行确认,详细询问 “成元丸” 轮的位置、遇险情况、船员数量及健康状况等关键信息,同时判断事故情况的严重程度、救援任务内容和所需资源。根据这些信息,基地立即指派经验丰富的海上救援队伍,协调救援力量,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拉开帷幕。
确定救援方式
在了解事故详细情况后,救援指挥中心综合考虑现场的恶劣天气、海况以及 “成元丸” 轮船员的分布状况等因素,确定了最为合适的救援方式。由于事发海域风浪较大,且距离陆地较远,直升机救援存在较大风险,因此决定采用以散杂船为主力,结合专业救助船舶的救援方案。散杂船凭借其宽敞的空间和较强的稳定性,能够在恶劣海况下靠近遇险人员,为救援提供坚实的保障。
辅助救援船舶进场
考虑到救援现场的复杂性,为确保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辅助救援船舶迅速进场。在救助基地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多艘拖轮和小型救助艇与散杂船相互配合。拖轮负责在周边水域进行警戒,引导散杂船安全靠近遇险位置,小型救助艇则灵活穿梭于海浪之间,对遇险人员进行初步搜寻和定位,为散杂船的救援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实施救援行动
当散杂船抵达救援现场时,展现在船员们眼前的是一片波涛汹涌的海面,海浪高达数米,救生筏和救生艇在浪尖上剧烈颠簸,随时都有被打翻的危险。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救援人员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迅速按照预定方案展开救援行动。
散杂船上的起货设备被充分利用起来,救援人员操作着起重机,小心翼翼地将救生筏和救生艇吊运到船上。在吊运过程中,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精准无误,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救生筏或救生艇坠落,造成人员伤亡。海风呼啸,吹得救援人员几乎站立不稳,但他们紧紧握住操作杆,眼睛死死地盯着下方的遇险人员,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成功地将遇险人员吊运上船。
与此同时,船上的医疗团队也严阵以待。当第一批获救人员被吊运上船后,医疗人员立即上前进行紧急救治。他们仔细检查每一位船员的身体状况,为受伤的船员进行伤口处理、包扎止血,对身体虚弱的船员给予吸氧、补充水分和营养等治疗措施。在医疗团队的悉心照料下,受伤船员的生命体征逐渐稳定下来。
在救援过程中,语言沟通也成为了一大难题。由于获救人员来自不同国家,语言各不相同,救援人员通过简单的手势、翻译设备以及基本的英语交流,尽力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尽管救援现场环境恶劣,困难重重,但救援人员始终保持着冷静和专注,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援工作。
结束救援
经过长达十几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元丸” 轮上的 18 名船员终于全部被安全转移到散杂船上。救援行动达到预期效果,在确认所有船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后,救助基地下达了结束救援的指令。
散杂船缓缓驶离救援现场,向着三亚港进发。在返回途中,船上的工作人员为获救船员提供了温暖的衣物、可口的食物和舒适的休息环境,让他们在经历了生死考验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医疗团队继续密切关注着受伤船员的病情变化,随时准备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携手共进:多方力量大协同
海上救援从来都不是一方力量能够完成的壮举,而是一个需要多方紧密协作的系统工程。在 “成元丸” 轮的救援行动中,这种协作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中越两国海上搜救机构、海军、海警、南海救助局以及多艘商船等各方力量,如同一个紧密咬合的齿轮组,共同推动着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
在接到 “成元丸” 轮的求救信号后,中国海上搜救中心迅速做出反应,第一时间将险情通报给中国海警局、香港海上搜救中心和越南海上搜救中心,一场跨国界的协同救援行动就此展开。越南海上搜救中心在接到通报后,毫不犹豫地协调 2 艘船舶前往现场协助搜寻,展现出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携手应对海上危机的积极态度 。
海南省海上搜救中心则迅速启动海上应急响应,要求三沙海事局播发航行警告,为过往船舶提供安全提示,避免次生事故的发生。同时,积极协调海军、海警、南海救助局等军地力量前往救助。海军舰艇凭借其强大的续航能力和先进的探测设备,在广阔的海域中展开大面积搜索,为救援行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海警舰船则在周边海域进行警戒,维护救援现场的秩序,确保救援行动不受干扰。
南海救助局作为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机构,更是迅速组织起经验丰富的救援队伍,调配专业救助船舶赶赴现场。他们与散杂船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完成救援任务。在救助过程中,南海救助局的救助人员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遇险船员提供了专业的医疗救助和心理安抚,让他们在绝望中看到了生的希望。
除了专业救援力量,多艘商船也积极参与到救援行动中来。中远海运所属船舶 “远春湖” 轮在接到协调指令后,立即调整航向,全速驶向事发海域。丹麦籍 “美德马士基” 轮更是率先抵达事发水域,面对恶劣的海况和复杂的救援环境,船员们毫不畏惧,迅速展开救援行动。他们克服了风大浪急、夜间视线不良等重重困难,成功将 18 名遇险人员全部救起,为此次救援行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各方力量在救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和协作。通过建立高效的通信机制,及时共享救援信息,协调救援行动。在发现遇险人员后,各救援力量迅速制定转移方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遇险人员能够安全、快速地被转移到安全地带。正是这种紧密的协作,使得 “成元丸” 轮的救援行动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圆满成功,18 名船员的生命得以挽救。
生命至上:救援背后的精神
“成元丸” 轮救援行动的成功,不仅仅是一次海上救援的胜利,更是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彰显。在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中,散杂船以及各方救援力量用行动书写了一曲壮丽的生命赞歌,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生命至上,这是海上救援始终坚守的核心原则。在茫茫大海上,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无论国籍、肤色、身份如何,只要有人遇险,救援力量就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在 “成元丸” 轮救援中,从救助基地迅速响应,到散杂船和各方力量全力投入,每一个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拯救生命展开。救援人员不顾自身安危,在恶劣的海况下争分夺秒,只为了能让遇险船员尽快脱离险境,这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是海上救援精神的基石。
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在此次救援中跨越了国界和海洋。中越两国海上搜救机构的紧密协作,众多商船的积极参与,共同为遇险船员搭建起了一条生命通道。这种超越地域和利益的合作,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共同灾难时的团结与互助。在海上,没有国家之分,只有生命的救援与被救援,每一个参与救援的人都秉持着人道主义精神,用行动诠释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散杂船,作为此次救援行动的关键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自身独特的优势,承载着生的希望,驶向遇险海域。在救援过程中,散杂船船员们不畏艰险,凭借专业的技能和顽强的意志,完成了一次又一次高难度的救援任务,为被困船员带来了生的曙光。他们的付出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散杂船在海上救援事业中的重要价值,也让我们对散杂船未来在海上救援中发挥更大作用充满期待。
这次救援行动,也引发了我们对海上救援事业的深深思考和由衷尊重。海上救援,是一项充满挑战和危险的事业,每一次救援行动都是与死神的赛跑,救援人员们时刻面临着恶劣的海况、复杂的环境和未知的风险。然而,他们始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他人的生命安全。他们是大海上的守护者,是生命的捍卫者,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敬仰。
同时,“成元丸” 轮救援行动也为未来的海上救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让我们看到了多方协同合作的力量,以及散杂船在海上救援中的独特优势。在未来的海上救援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完善救援体系,提高救援能力,充分发挥各类救援力量的作用,确保在面对海上危机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保障海上人员的生命安全。
来源:浩海国际海运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