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教育】百年文脉:郧阳府建制沿革与教育体系史考略(3)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7 11:16 1

摘要:序:1904年的郧阳城,旧书院的门楣悄然换上"师范"金匾。张之洞的《劝学篇》化作惊雷,劈开鄂西北的蒙昧长夜。84厘米见方的毕业凭照上,修身、格致、体操的分数刻下近代教育的初啼;三千卷藏书的清美堂里,王世贞的墨香与杨国辅的算草共舞。当首任堂长方乙垣在土城墙下挂起

请加关注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该话题共15集)

第3集:新学破冰与师道初立——郧阳府师范学堂创世纪

序:1904年的郧阳城,旧书院的门楣悄然换上"师范"金匾。张之洞的《劝学篇》化作惊雷,劈开鄂西北的蒙昧长夜。84厘米见方的毕业凭照上,修身、格致、体操的分数刻下近代教育的初啼;三千卷藏书的清美堂里,王世贞的墨香与杨国辅的算草共舞。当首任堂长方乙垣在土城墙下挂起"富美"匾额,这座深山里的师范摇篮,正以每月朔望的严格考课,为二十世纪的鄂西北播撒第一把现代文明的种子。

鸦片战争后,一批开明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为抵御外侵,主张变革科举,兴办西学,同时也看到了聘用外国教习的诸多弊端,乃发出要迅速发展师范教育的呼吁,提出要在中国开设师范学校。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师范院,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诞生。张之洞 1902 年创办的湖北师范学堂、1903 年奏设的三江师范学堂是我国最早一批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机构。实际上,1901年9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要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2年,郧山书院遂改为郧阳府中学堂。但仅仅两年后,郧阳府中学堂又改为郧阳府师范学堂。这些变动均与张之洞接连上奏朝廷、在湖北大力推行新政改革密切相关。

张之洞(1837—1909),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字孝达,号香涛,晚年自号抱冰老人,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清流派重要成员。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其后两年先后两次考察德安、汉阳、黄州、襄阳、郧阳、安陆等地。为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乃推出革新之举,“札行各属,发题观风,听生童量能自占,各尽所长。引用隐僻典实,许自注书名出处。平日具有著作者,可随卷送呈”。

又奏请朝廷,改经文为经解,由考生报名认习之经,分别考察,并于郧阳府(1868年)照新章试办。1881年授山西巡抚,1884年补授两广总督,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889 年调湖广总督,创办工厂,兴筑铁路,编练新军,兴办新式学堂。1898年发表《劝学篇》,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八国联军进逼京津,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两广总督李鸿章与外国驻上海领事订立《东南互保章程》。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命张之洞以湖广总督兼参预政务大臣。1907年调京,任军机大臣,充体仁阁大学士,且兼管学部。慈禧太后死后,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1909年病故,谥文襄。遗著辑为《张文襄公全集》

1889年12月,张之洞抵达武昌任湖广总督。此后至1907年9月晋京入参军机,除1894年、1902年两度暂署两江总督,一次短期赴京修订学堂章程外,张之洞督鄂近20年,在湖北大力推行新政,设机构,揽人才,办企业,促贸易,修铁路,通水运,练新军,办教育,倡留学,为湖北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在湖北,张之洞兴学育才,尤重师范教育。他多次强调:“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资。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各属开办学堂,全赖师范得人,课程方能合度,管理才能得宜。”“国民教育必自小学始,欲得小学教育,必自养成师范始。……是以兴办师范尤为小学之先务。”1902年10月,他在《筹定学堂规模次第兴办折》中说:“查各国中小学教员,咸取材于师范学堂,故认师范学堂为教师造端之地,关系至重。”他在其中的“各学堂办法十五条”中,将师范列为第一的位置。

为解各地新学大兴的燃眉之急,他极力主张先办师范速成科。在给管学大臣张百熙的信中,张之洞提出:“方今国势危急如救焚拯溺,夜以继日,犹恐不及,至师范速成科尤为紧要。若待完全师范毕业必须五年,各省小学堂将待五年后再开乎?”他率先于湖北开办速成科,供各属学堂之急需。张之洞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合格的教员非经正规师范训练不可。

兴学之初,湖北各地出现学堂发展过猛的情况,1904年,黄州府中学堂学额定为240名,荆州、郧阳两府中学堂的学额均定为160名。随后,张之洞颁布《札各府暂停中学先办师范讲习所》,饬各府暂停中学,先办师范讲习所。札文称:“小学不兴,不但普通实业各中学堂,永无合格学生,而国民教育亦终无普及之一日。”他批评各府盲目发展中学堂“实为懵昧可异。……其实,府中学堂此时安有许多合格学生?此正如无根之条,终归于萎,虽长奚为?无址之墉,立见其倾,虽高安用?徒张虚名,不求实济,始基一坏,补救无从,可谓不思之甚,错谬之甚者矣”。

与其办一些名不副实的中学堂,不如扎扎实实从抓合格师资入手,办好小学堂,以强固国民教育之基础。因此,“饬各该府将所设中学堂一律暂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或先办速成师范,或先办师范讲习所。”各府根据大小限定师范学生数额,辖县多者限60名,少者限40名。原中学堂录取的学生。则择优选留,改习师范。以后各州县高等小学堂有毕业生后,再举办中学堂。

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负责重新筹办京师大学堂,建议设立师范馆。他曾设计了我国第一个完备的新教育制度,拟定《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设置有与中学堂平行的师范学堂,与高等学堂平行的师范馆,但未及施行。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癸卯年,故亦称“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包括《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各学堂考试章程》、《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等近20种章程规定。

《学务纲要》是《奏定学堂章程》的总纲。《学务纲要》认为兴办各级师范学堂是“兴学入手之第一义”,要求各省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学务纲要》指出:“学堂必须有师。此时大学堂、高等学堂、省城之普通学堂,犹可聘东西各国教员为师。若各州县小学堂及外府中学堂,安能聘许多之外国教员乎?此时惟有急设各师范学堂,初级师范以教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之学生,优级师范以教中学堂之学生及初级师范学堂之师范生。省城师范学堂,或聘外国人为教员,或辅以曾学外国师范毕业之师范生。外府师范学堂,则只可聘在中国学成之师范生为教员。

查开通国民知识,普施教育,以小学堂为最要,则是初级师范学堂,造就教小学之师范生,尤为办学堂者入手第一义。特是各省城多有已设中学堂、高等学堂者,势不能听其自出心裁,致误将来成材之学生,则优级师范学堂,在中国今日情形,亦为最要,并宜接续速办。”《学务纲要》要求,各省城应按照现定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及简易师范科、师范讲习所各章程办法,迅速实行。

光绪三十年,张之洞在《札各府暂停中学先办师范讲习所》中,要求各府将所设的中学堂一律改为初级师范学堂或先办速成师范学堂与师范讲习所。据此,郧阳地区即以1904年作为本地近代师范教育的起点,这也是郧阳府师范学堂之肇始。郧阳府师范学堂的办学概况,我们可透过《初级师范学堂章程》窥豹一斑。

来源:秦楚刊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