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长孙无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09:31 1

摘要:隋朝末年,洛阳城一户姓长孙的贵族府邸里,一个少年正埋头苦读。他叫长孙无忌,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亲则是北齐皇族之后。然而,父亲早逝后,家道中落,年幼的他和妹妹长孙氏只能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

隋朝末年,洛阳城一户姓长孙的贵族府邸里,一个少年正埋头苦读。他叫长孙无忌,父亲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母亲则是北齐皇族之后。然而,父亲早逝后,家道中落,年幼的他和妹妹长孙氏只能寄居在舅舅高士廉家中。

来源网络

高士廉虽是前朝官员,却因才华横溢而受人敬重,家中藏书万卷。长孙无忌自幼“好学,该博文史”,妹妹长孙氏也“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兄妹俩在舅舅的教导下,早早显露出不凡的气度。

来源网络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一次偶然的相遇。高士廉的友人李渊时任太原留守,其子李世民随父赴任长安。高士廉慧眼识人,认定李世民“非常之人”,便将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他。就这样,长孙无忌与李世民从少年玩伴变成了姻亲。这段关系,不仅让两人情谊更深,更在日后的大唐风云中埋下了伏笔。

来源网络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反隋,长孙无忌毫不犹豫地投奔李世民麾下。然而,在战场上,他并非冲锋陷阵的猛将,而是运筹帷幄的谋士。唐朝建立后,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日益激化。李建成多次设计陷害李世民,甚至试图收买其部将尉迟敬德,却屡屡失败。秦王府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被逐,只剩长孙无忌孤身留在李世民身边。

来来源网络源网络

武德九年(626年)的一个深夜,李世民在府中踱步,面色凝重。长孙无忌推门而入,直言道:“殿下若再犹豫,必成他人刀下之鬼!”他力劝李世民先发制人,并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策划了震惊历史的玄武门之变。六月初四,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十人伏兵玄武门,亲手射杀李建成,尉迟敬德斩李元吉。事后,李世民对群臣感慨:“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来源网络

来源网络

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他深知外戚身份敏感,行事低调谨慎,甚至多次辞让高官厚禄。但唐太宗对他的信任从未动摇,曾写下《威凤赋》感念其功绩:“若非卿力,朕早陨于荆棘!”

来源网络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修订《贞观律》。他融合儒家礼法,制定出宽严相济的律令,后经完善成为《唐律疏议》。这部法典不仅奠定了唐朝两百余年的法制根基,更影响了宋、明、清历代律法,被后世誉为“中华法系”的巅峰之作。唐太宗曾自豪道:“西有罗马法,东有唐律!”

来源网络

然而,权力的阴影也随之而来。为巩固皇权,长孙无忌推行“削弱宗室”政策,将李唐远亲的爵位降级,又精简朝廷机构,裁撤冗员。这些举措虽利国,却让他树敌无数。一次朝会上,宗室亲王当众讥讽:“赵国公莫非想学王莽?”长孙无忌淡然回应:“臣只知效忠陛下,不问身后名。”

来源网络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前,紧握长孙无忌的手,嘱托道:“朕将稚奴(李治)托付于你!”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以太尉之职总揽朝政,开创了“永徽之治”。他延续贞观遗风,平定西突厥叛乱,修订《永徽律》,甚至借“房遗爱谋反案”铲除政敌,包括才华横溢的吴王李恪。李恪临刑前悲愤诅咒:“长孙无忌窃弄威权,必遭灭族之祸!”

来源网络

命运的转折始于一场后宫风波。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欲废王皇后,改立武则天。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甚至对高宗送来的十车金银视若无睹。武则天之母杨氏亲自登门哀求,他却冷脸道:“皇后无过,岂可轻废?”此举彻底激怒武则天。

来源网络

显庆四年(659年),武则天的亲信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谋反,高宗竟未加查证便下旨流放。在黔州的囚室中,这位三朝元老含泪写下绝笔:“一生尽忠,竟负谋逆之名!”最终自缢而亡,家族尽数流放岭南。

来源网络

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为长孙无忌平反,追复官爵,迁葬昭陵。然而,历史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赞他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有人骂他是权欲熏心的阴谋家。《新唐书》评价他“性豁达,然陷吴王,损其德”。

来源网络

回望长孙无忌的一生,他既是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也是《唐律疏议》的奠基人;既是忠贞不渝的托孤重臣,也是宫廷斗争的失败者。

感谢支持,喜欢就点赞评论转发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