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鲜卑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是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长孙氏之兄。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一,封赵国公。但是,于显庆四年(659年)被诬陷谋反,削
长孙无忌(?-659年),字辅机,鲜卑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河南洛阳人)。长孙无忌是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长孙氏之兄。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名列第一,封赵国公。但是,于显庆四年(659年)被诬陷谋反,削爵流放黔州,被迫自缢而亡,这是为什么呢?
一
具体来说,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少年时即与唐太宗李世民交好,后又结为郎舅之亲。他在晋阳起兵后投奔李渊,成为李世民的心腹谋臣,追随其东征西讨,累迁比部郎中,是天策府的重要成员。
武德九年(626年),面对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步步紧逼,长孙无忌协助李世民策划、组织了玄武门之变。在这场兵变中,李世民成功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从而顺利登基称帝。李世民即位后,长孙无忌因为功劳巨大,所以被晋升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
但是,长孙无忌不是骄傲自满之辈,因身为外戚,深以盈满为戒,遂力辞宰相之职,此后长期不担任具体职务,只保留司空、司徒、太子太师等荣誉虚职。当然,唐太宗还是非常敬重长孙无忌的,所以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位列第一,而且他还获得了赵国公的爵位。
贞观十七年(643年)四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瑀、李勣,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久之后,李世民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在这场继承人的争夺中,长孙无忌站到了李治这一边。不过,等到李治即位后,长孙无忌却落下了凄惨的结局。
二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同年六月,在长孙无忌的辅佐下,李治成为唐朝第三位皇帝,史称“唐高宗”。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一开始的时候,李治是十分信任长孙无忌这位舅舅的。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立即下令将其处斩。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在古代历史上,废立皇后是一件大事,往往皇帝也不能一意孤行。于是,李治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不仅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还任命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不过,面对李治和武则天的示好,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李治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
到了这个时候,长孙无忌不仅得罪了武则天,也引起了李治的不满。永徽六年(655年),李治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当时,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后者是坚决反对李治废后的。但是,李治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
众所周知,武则天是非常强势的,在她坐稳皇后的宝座后,自然不会放过长孙无忌等反对者。
三
显庆四年(659年),中书令许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在此之前,许敬宗支持武则天成为皇后,堪称她的心腹了。李治现在已经对长孙无忌失去了信任,就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
尽管李治不相信长孙无忌真的造反,但是,在许敬宗的劝说下,或者说是武则天的影响下,李治还是下诏削去这位舅舅的官职和封邑,流徙于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李治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自尽后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长孙无忌的结局算是比较凄惨的,也即不仅自己不得善终,连带着家族也告别了唐朝的大舞台。
来源:情怀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