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故意刁难一大家族,赐2个梨命900人分吃,事后皇帝自己都服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05 19:27 2

摘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方丈编辑|方丈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方丈

编辑|方丈

皇帝御赐之物,本是恩典,可如果赏赐的是两个梨,却要九百人分食,这就成了赤裸裸的刁难。面对这样的局面,换作一般人,恐怕只能束手无策,甚至惹怒龙颜。

然而,这个大家族非但没有惊慌,反而巧妙应对,让皇帝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这到底是怎样的奇思妙想,竟能化解皇帝的难题?

我们的主人公,就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他生于贵胄,却没有经历过争夺皇位的腥风血雨。

原本,李世民也没打算把皇位传给他。

在太子之位几经易主后,李治十分懂事地跪在太极殿前,为自己的皇兄们求情。

他恳请父皇宽恕皇兄们的过失,兄弟阋墙的惨剧已经在玄武门上演过一次,李治不愿历史重演。

年迈的唐太宗见儿子如此孝顺懂事,十分感动,把玉玺传到了李治手里。

自此,李治走上了从未设想过的人生巅峰,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天子。

然而,从来没做过储君的李治,在处理朝政上并没有太多的经验。

他深知自己刚刚登基,还没有足够的威望,更没有自己的亲信班底,皇位根基并不稳固。

为了尽快把大唐的天下治理好,李治急需招贤纳士,广纳良才,以夯实自己的皇权。

凡是名声在外的贤臣志士,他都热情欢迎,给予重用。

很多政绩卓著的地方长官,也被他一一提拔到中央。

渐渐的,李治身边聚集了一批德才兼备的贤臣良将。

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越发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只有用好人,用对人,皇权才能稳如泰山。

这一年,李治听说河南有一个叫张公艺的族长,家里已经是"九世同堂",有几百口人,在当地名声很好,经常行善积德,族人们也都和睦相处,井井有条。

在封建时代,宗族势力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治也很重视。

他听说张公艺家的事迹后,心里十分好奇,暗想: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将一个庞大家族管理得如此妥帖?这个张公艺莫非是个不得了的人才?

另一方面,李治也隐隐有些担心。

一个家族人丁兴旺,又在民间有口皆碑,如果野心膨胀,说不定哪天就要谋反造反了。

毕竟他的皇位还不算稳固,对这种潜在的威胁,必须高度关注。

微服私访张府

李治当机立断,决定去张公艺家里看看。

为了不打草惊蛇,他没有声张,而是微服私访,只带了几个心腹侍卫,伪装成普通的游方道士。

来到张府后,李治佯装口渴,向门房讨水喝。

他本以为,自己一身破衣烂衫,多半会被人呵斥,甚至撵出去。

可没想到,管家非但没有半点不耐,反而恭恭敬敬地将他迎进了客厅,沏上一壶热茶,端来数不清的数量点心。

这一幕,着实出乎李治的意料。

要知道,那可是门第森严的封建社会,像他这样的游方道士,怎么看也是个落魄潦倒的穷酸相。

没曾想,竟能享受到如此的礼遇。

看来,这个张公艺,果然不是个一般人。

待李治喝过茶,张公艺已经得到消息,亲自出来迎接。

他虽已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举止温文尔雅。

见李治好奇自己的家风,张公艺便陪着他在府中四处参观。

李治发现,张府虽然极尽奢华,装饰豪美,但处处干净整洁,丝毫没有铺张浪费的气息。

家丁仆妇们都训练有素,说话轻声慢语,彬彬有礼。

再看张府子弟,也个个朝气蓬勃,谦逊有加。

即便是平辈之间,也和和气气,不见一点争执。

那秩序井然、其乐融融的景象,让李治不禁暗暗点头。

张公艺告诉李治,自己教子,最重视"忍"字。

要懂得忍让,以和为贵。

夫妻之间要互相忍耐,兄弟姐妹要互帮互助。

几百口人和睦共处,靠的就是这个"忍"字。

说着,张公艺引李治来到了膳堂。

张府家风严谨,无论老幼,一律按时用膳。

整个膳堂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个八仙桌整整齐齐。

到了吃饭时间,全家男女按辈分依次入座,谁也不争,谁也不抢。

饭桌上的菜肴,有荤有素,色香味俱全。

但李治发现,桌上的菜色几乎完全一致。

无论是家主,还是佣人,吃的东西没有什么差别。

显然,张公艺十分注重家人的平等。

饭后,张公艺拿出几个铜钱,敲响了一只铜锣。

李治正纳闷,忽见从四面八方跑来几十条大狗,在院子里排成几排,竟也是军容整肃,没有一只狗争抢吠叫。

这一幕,顿时让李治大为震惊:"连狗都训练得如此有序,这个张公艺,莫非真是什么得道高人不成?"他喃喃自语。

话音未落,便听"当当"几声,侍卫们已经拔出了佩剑,高呼"保护陛下"。

堂下的张府众人一怔,随即反应过来,纷纷跪倒喊道:"草民张某,参见吾皇万岁!"张公艺也连忙俯首请罪,说自己眼拙,竟冒犯了天颜。

李治忙扶起张公艺,称自己身份,本就是为了私访,不必多礼。

但李治心里清楚,自己已经暴露了身份。

为了试探张公艺的智慧,同时也想考校一下张府的家风,李治提出了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

他命人取来两只梨子,对张公艺说:"你们张家,男女老幼加起来,有八百多口吧?朕今日兴致大发,有个考校,就赐你们两个梨子。

你要当着朕的面,把这两个梨子,分给府上所有的人。"

"什么?两个梨子,分给八百多人?"张府的小辈们纷纷骇然,窃窃私语:"这如何分得?就算每人只吃一点梨皮,也绝对不够吧。

莫非皇上是故意刁难?"

张公艺却面色不改,拱手说:"草民遵旨。"

接着,他吩咐家人搬来一只大铁锅,将梨子去皮去核,切成细块,放到锅里,加水熬煮。

一会儿功夫,一锅冒着热气的梨汤就做好了。

紧接着,张公艺又叫人取来几百个白玉杯,将梨汤一份一份地舀进杯中。

很快,满满一托盘的梨汤就分完了。

张公艺将白玉杯逐一分给在场所有的人,又捧了一杯,双手奉于李治。

看着眼前的一幕,李治不禁眼前一亮,暗赞:"好一个足智多谋的张公艺,竟想出这样的妙计。

如此通透机敏,难怪能将数百人治理得服服帖帖。

"想到这里,他又有些担忧:"这样聪慧的人,若是心存不轨,当真是个大患啊。

朕还需多多提防才是。"

饮罢梨汤,李治终于放下心来,张公艺虽然才华盖世,却并无二心。

他当即赐下黄金千两、白银万两,犒赏张府上下。

还命工部刻了一方大匾,题曰"百忍义门",以旌表张氏家风。

次日,李治又召张公艺入宫,在御书房与之促膝长谈。

张公艺毫无倨傲之色,字字珠玑,句句箴言。

李治听得频频点头,连声喟叹,感慨道:"有卿这样的贤臣辅佐,江山稳固,万民幸甚。

"遂拜张公艺为醉乡侯,赏赐田产千顷,子孙世袭罔替。

自此,张公艺在朝为官几十载,勤勉廉洁,兢兢业业,再不曾利用职权为家族牟利。

而李治在位期间,也亲政勤勉,虚心纳谏,国泰民安,再无后顾之忧。

张公艺临终前,将毕生经验凝练成《百忍歌》,流传后世。

他告诫子孙,无论是在家,还是做官,都要做到忍让、谦和、克己。

这样,才能福泽绵长,基业长青。

时至今日,张公艺的家训,早已成为华夏儿女的精神滋养。

"忍",不是懦弱,而是一种生存智慧;"忍",不是被动,更是一种进取精神。

正如古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能忍一时之气,才能得长远之志;能退一步海阔天空,才能进万里山河无恙。

在丛林法则的权力漩涡里,帝王们时刻提心吊胆,生怕有朝一日,会失去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江山。

而那些真正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臣子,永远是最值得敬重和怀念的。

张公艺虽为布衣,却有匡扶社稷之才;李治虽为天子,却有虚怀若谷之量。

他们短暂的交集,留下了一段美谈,为后人津津乐道。

历史的天空里,星光点点。

透过这些闪亮的名字,我们或许能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