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吹得李三家那扇破木门"嘎吱嘎吱"响个不停。他蜷缩在炕角,裹着那床补了又补的棉被,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没吃上一顿饱饭了。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吹得李三家那扇破木门"嘎吱嘎吱"响个不停。他蜷缩在炕角,裹着那床补了又补的棉被,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没吃上一顿饱饭了。
李三是村里出了名的穷光蛋,三十出头的人了,连个媳妇都娶不上。他身上那条灰布裤子,膝盖和屁股上补丁摞补丁,活像一张破渔网。村里人背地里都叫他"李破裤",孩子们见了他就唱:"李破裤,裤破李,补丁多得数不清。"
这天清晨,李三饿得实在受不了,从炕上爬起来,舀了半瓢凉水灌下肚,好歹压了压饥火。他翻箱倒柜找了半天,终于在灶台下的破瓦罐里摸出最后一把糙米。正打算生火煮粥,忽听门外传来一阵马蹄声。
"李三!李三在家吗?"一个洪亮的声音在院外响起。
李三推开吱呀作响的院门,只见一个身穿褐色棉袍的中年男子骑在一匹枣红马上,马背上还挂着个酒葫芦和一个鼓鼓囊囊的布袋子。
"表叔?"李三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远房表叔王大富会来看他。王大富住在二十里外的王家庄,是个小有家产的农户,平日里和李三家少有往来。
王大富翻身下马,拍了拍李三的肩膀:"好小子,还记得你表叔!快,帮我拿着。"说着把酒葫芦和布袋子塞到李三手里。
李三连忙把表叔让进屋里。说是屋子,其实不过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墙面开裂,屋顶漏风。屋里除了一张瘸腿的木桌和两把三条腿的凳子,几乎没什么像样的家具。
"表叔您坐,我给您倒水。"李三手忙脚乱地找茶杯,却发现唯一的茶碗已经缺了个口。
王大富环顾四周,叹了口气:"你小子,怎么混成这样了?"他解开布袋子,倒出一堆花生米在桌上,"别忙活了,咱爷俩喝两杯。"
李三红着脸去煮那半把米,心里既感激又羞愧。饭很快煮好了,两人盘腿坐在地上——因为那两把凳子实在撑不住两个大男人的重量。王大富拔开酒葫芦的塞子,浓郁的酒香立刻充满了整个屋子。
"来,干了这杯!"王大富给李三倒满一杯。
酒过三巡,花生米也下去大半,李三的脸已经红得像煮熟的虾子。他突然把酒杯往地上一摔,瓷片四溅:"表叔!我李三就是没本钱啊!但凡有一个铜板,也不至于过这种半死不活的日子!"
王大富也喝得满脸通红,闻言从怀里掏出一个铜钱,"当啷"一声扔在地上:"李三!你这没出息的东西!就算给你钱,你还不是照样穷一辈子?"
铜钱在地上转了几圈,"骨碌碌"滚到床底下去了。两人又哭又笑,最后醉倒在炕上,鼾声如雷。
第二天天刚亮,王大富就骑着马走了,临走前连床底下那个铜钱都忘了捡。李三宿醉未醒,迷迷糊糊送走表叔后,又倒头睡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就是半年。李三依旧游手好闲,偶尔给人打短工挣口饭吃。这年腊月二十三,村里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准备过年。李三也学着别人的样子,拿着把破扫帚在屋里胡乱打扫。
"叮——"一声清脆的响声从床底下传来。李三弯腰一看,一个铜钱正静静躺在灰尘里。他捡起来擦了擦,突然想起半年前那个醉酒的夜晚,表叔丢下的那个铜钱,还有自己说的那些话。
"但凡有一个铜板..."李三喃喃自语,铜钱在他掌心闪着微光。
第二天一早,李三破天荒地起了个大早,揣着那枚铜钱来到镇上。年关将近,街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一个卖热水的小摊前围满了人——当地有过年用柚子叶热水洗脸的习俗,寓意洗去晦气,迎接新年。
"热水嘞!一文钱一盆!"摊主是个满脸皱纹的老汉,身旁的大铁锅里热气腾腾。
李三挤到前面,掏出那枚铜钱:"老板,来一盆热水。"
老汉递给他一个铜盆,里面盛着热气腾腾的水,飘着几片青翠的柚子叶。李三接过盆,却没有立即洗脸,而是站在原地发呆。
"小伙子,快洗啊,后面还有人等着呢!"老汉催促道。
李三突然灵机一动,装出一副可怜相:"老板,不怕您笑话,家里老母亲病着,也想洗个热水脸去去晦气。这盆水我能端回去吗?"
老汉见他衣衫褴褛,叹了口气:"拿去吧,就当老汉我做件善事。"
李三千恩万谢,端着铜盆快步离开。走到僻静处,他把热水一泼,铜盆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心跳如鼓,直奔镇上唯一的当铺。
"掌柜的,我这铜盆先押在您这儿,借我半吊钱应急,天黑前一定来赎!"李三把铜盆放在柜台上。
掌柜是个精瘦的中年人,拿起铜盆敲了敲,又仔细检查了一番:"铜质不错,半吊钱可以。利息三分,天黑前不赎就归我了。"
李三连连点头,接过半吊钱就往外跑。他在集市上转了一圈,用全部的钱买了五升上好的黄豆,又向邻居借了石磨,回家就开始忙活起来。
浸豆、磨浆、煮浆、点卤...李三虽然平日里游手好闲,但小时候见过父亲做豆腐,基本的步骤还记得。忙活了大半天,两板白嫩嫩的水豆腐终于做好了。
傍晚时分,李三挑着豆腐担子来到街上。那时候镇上还没有专门的豆腐铺,见到新鲜现做的水豆腐,主妇们纷纷围上来。
"给我切一块!"
"我要两文钱的!"
"这豆腐真嫩,明天还来吗?"
不到半个时辰,两板豆腐卖得干干净净。李三数着兜里的铜钱,除去本钱,净赚了两吊多。他的手微微发抖——这可是他这辈子第一次靠自己挣这么多钱!
第二天天不亮,李三就起床磨豆子。这次他做了六板豆腐,还没到中午就卖完了。第三天、第四天...李三的豆腐生意越来越好,他不仅还清了当铺的钱,赎回了铜盆,还添置了新石磨和更大的豆腐箱。
三个月后,李三用积蓄买了两只小猪崽。他每天把做豆腐剩下的豆渣用来喂猪,猪长得又快又肥。半年后,母猪生了一窝小猪仔,李三卖掉小猪又赚了一笔。
就这样,李三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他不再游手好闲,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磨豆腐,白天卖豆腐、喂猪,晚上算账、计划第二天的生意。渐渐地,"李破裤"的外号没人叫了,大家都改口叫他"李掌柜"。
三年后的腊月,李三已经成了镇上有名的富户。他盖了新房,买了良田,还娶了镇上布庄老板的女儿为妻。婚礼那天,他特意派人把表叔王大富请来,让他坐在上座。
酒过三巡,李三拉着新婚妻子给表叔敬酒:"表叔,要不是您当年那一文钱,就没有我李三的今天!"
王大富一脸茫然:"什么一文钱?"
李三笑着从怀里掏出那个已经磨得发亮的铜钱,把当年的故事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满座宾客听完,无不啧啧称奇。
王大富拍案大笑:"好小子!我那是酒后胡闹,谁知道你真用这一文钱翻了身!不过话说回来,钱在你手里是死的,能在你脑子里活起来,这才是真本事!"
从此,"李三一文钱起家"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每当有人问起他成功的秘诀,李三总是摸着那个已经串成项链戴在脖子上的铜钱说:"钱多钱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肯不肯动脑筋,愿不愿意下力气。"
来源:故事大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