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大钧国民党元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第二十师师长兼广州警备司令。1927年,参与“四·一二”政变,因反共有功获升迁,1936年,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成为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
钱大钧国民党元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北伐时,任第二十师师长兼广州警备司令。1927年,参与“四·一二”政变,因反共有功获升迁,1936年,被授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成为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
陈赓出身将门,祖父为湘军将领。解放军大将。南昌起义时,在贺龙的第2军第3师第6团第1营任营长。
钱大钧与陈赓两人既是师生、湖南同乡,又是政治对手,私交较深,对陈赓的军事才能和人格魅力颇为认可。
1924年黄埔军校,钱大钧担任兵器科教官,后担任黄埔军校的副教育长,陈赓是第一期学员。钱大钧因军事理论扎实,常辅导陈赓军事理论,陈赓以成绩优异,作战勇敢和幽默性格在校内脱颖而出,为钱大钧高看。
离开黄埔军校,两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在战场上拔刀相向。
第一次“放过”,不是放过的放过。
陈赓于1927年2月赴苏联学习回国,1927年7月27日随周恩来秘密抵达南昌,参与南昌起义。起义后担任第20军第3师6团1营营长,参与会昌战役。
1927年8月5日,起义军先后撤离南昌。向广东进发。8月下旬陈赓率部从瑞金前往会昌。在会昌与敌军钱大钧部发生激战。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两方队伍的指挥员都是黄埔同学,我方一线指挥员基本以黄埔生为骨干,黄埔一、二、三期生多担任团级干部,黄埔四、五期生多担任营、连、排级干部。而且互相之间曾经同窗之谊。但在军令之下,相互射杀。在战斗中,不断有敌军中的黄埔生在大声呼喊起义军中陈赓等黄埔生的名字,希望他们能够投降。
战斗中陈赓率部连续攻占三个山头,但两翼部队未能及时支援,而陷入孤军奋战。弹药耗尽准备撤退时,他主动带队断后,左腿连中三枪,膝盖筋腱断裂、脚腕骨折,失去行动能力。危急关头,他命副官卢冬生先行撤离,自己则滚入田沟隐蔽。
打扫战场的钱大钧部当官的踢其一脚,见无反应未补枪便离开。认没认出陈赓有待认证,起码能看出陈赓是个头,没有把事做绝。这一经历成为陈赓军事生涯中的著名险局。
两小时后,叶挺部队反攻会昌,卢冬生与战友徐以新用担架将他救出。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闻讯后亲自探望。
第二次"放过":精明算计,掺杂个人情感
站台偶遇后的默许,到站后的主动释放。
1933年3月24日,陈赓从南京监狱脱逃后,乔装商人乘火车前往江西瑞金。钱大钧在火车上认出陈赓。钱大钧时任保定行营主任,正率部执行围剿红军任务。
陈赓在徐州站台透气时,被国民党将领钱大钧认出。尽管陈赓迅速躲回车厢,但钱大钧已发现其行踪,却选择不立即抓捕,反而派副官以"请喝茶"名义邀其至专用包厢叙旧。陈赓起初否认身份,最终坦然赴约,钱大钧全程未提政治立场,仅回忆黄埔军校往事。钱大钧不仅主动邀请陈赓到专属车厢叙旧,其中不能不提到会场战役。据说,还在分别时赠送其300元路费。
当火车抵达江西站时陈赓下车,钱大钧没有阻拦默许其离开。副官不解钱长官的做法。钱大钧自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人愿意抓他"。
1925年东征期间,蒋介石在华阳遇险,陈赓背着他突围,而钱大钧作为警卫团团长因未能及时救援险些被蒋介石惩处。陈赓在蒋介石面前为钱大钧开脱,称其“忠诚”,使其免受责罚。钱大钧对此心怀感激,或许在火车相遇时选择“投桃报李”。成为他日后留情的重要伏笔。
钱大钧、宋希濂等人虽为蒋介石嫡系,但仍念及同窗之情,不愿对陈赓下死手。
钱大钧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深知陈赓在国共两党中的特殊地位。陈赓曾救蒋介石性命,且在黄埔军校中威望极高,若贸然抓捕党内同僚怎么看他?黄浦同学怎么看他?湖南同乡怎么看他?
虽然,钱大钧在国民党内以贪腐著称,爱财如命。钱大钧不是不想抓共党立功,但抓陈赓容易带来麻烦。陈赓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如果抓捕陈赓,再引发其他黄埔校友的非议,背上无情无义的骂名, 不利于自己在黄埔系中的地位和声誉,势必得不偿失。当然内心存在一定的情义考量。
这种政治上的精明算计,与个人情感因素共同促成了他的两次留情。
这次放行,为陈赓后续与红军会师创造了条件。
来源:见微知著2349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