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汉跳出白崇禧合围圈,正欲乘胜追击,陈赓却急电:赶紧撤回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5 09:28 3

摘要:周希汉与陈赓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鄂豫皖苏区时期的红12师组建之初。彼时的陈赓刚刚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红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随即就将四方面军总部的参谋周希汉给“挖”到了12师中。

周希汉与陈赓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鄂豫皖苏区时期的红12师组建之初。彼时的陈赓刚刚被任命为新组建的红四方面军第12师师长,随即就将四方面军总部的参谋周希汉给“挖”到了12师中。

这种发自肺腑的喜爱和认可,估计也就电视剧《亮剑》中的主人公李云龙能与之媲美了。

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与旅长

不过,就是这样一对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相互认可、配合默契的革命伙伴,却在1949年渡江南下过程中产生了一次明显的分歧。

事情还要从四野大军渡江南下后,进军湘赣的战役说起……

解放军攻占国统区首都南京后,华东经济中心上海的解放也进入了倒计时。此时的国军残存力量中,除了布防在宁沪杭和西南一带的蒋军嫡系部队外,剩下的就是以李宗仁和白崇禧为代表的桂系军队了。

1949年5月14日,在时任国军19兵团司令官的张轸率部于武昌起义后,顿感大事不妙的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由武汉仓皇逃至长沙,开始部署新一轮的军事计划。

白崇禧集结华中“剿总”主力7个军约15万人长沙、岳阳以及萍乡、宜春、上高等地区,企图借湘赣地区崎岖险峻的地势来迟滞我军南下进程。

影视作品中的白崇禧

为此,教员决定以四野第12、15兵团外加中野第4兵团共计10个军43万人组成追歼主力,适时对白崇禧集团发起湘赣战役。在这个基础上,四野总部又确定了新的具体作战部署:

“第12兵团由武汉地区沿粤汉路向长沙前进;第13兵团由宜昌、沙市地区渡江,进占澧县、常德,主力准备向宝庆前进;第14兵团除第42军留河南剿匪外,主力在第12兵团后跟进,准备在长沙、衡阳地区与白崇禧部作战;第15兵团之第43军向南浔路前进,受陈赓指挥,其余部队由黄梅、广济地区渡江,沿南浔路向南昌前进。”

正当陈赓下令第4兵团13、14两个军配合四野渡赣江追击敌人时,狡猾多变的白崇禧也将作战目标瞄向了高歌猛进的周希汉第13军。

陈赓本人虽然和桂系的历史交集并不多,但对白崇禧的狡猾和桂系军队的凶悍却也感同身受。尤其是1947年孟良崮战役前,粟裕对桂系部队的那句中肯评价更是令陈赓记忆犹新:

“桂系部队,打仗很狡猾,又较顽强,和他们作战要拼消耗,很难有俘获,不是我们理想的打击对象。”

战争年代的陈赓

因此,在南下追击白崇禧集团的过程中,作为兵团司令的陈赓始终保持一种慎之又慎的态度,避免因轻敌冒进而被对方钻了空子,遭受不必要损失。

尽管如此,当周希汉率13军两个主力师渡过赣江后,还是一度面临被白崇禧紧急调集9个师兵力合围而来的不利态势。

这边得知战情紧迫的四兵团参谋长郭天民,急得像热锅上蚂蚁一般来回踱步,却见另一边的陈赓像没事人一样闲庭信步,这反而更令他焦急万状。不料,陈赓一开口便让司令部众人眼前一亮:

“虽然敌军来了9个师,但受地形限制,正面最多只能摆4个师。按照白崇禧的指挥习惯,这4个师通常分为两个梯队,这样来算,正面只有2个师,即8个团。就凭这8个团想消灭13军的2个师,谈何容易?”

作为开国大将中指挥大兵团作战仅次于粟裕的佼佼者,陈赓在军事战略眼光上确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尤其对“知己知彼”的把握非常到位。

参加新中国国庆观礼的陈赓与粟裕

事后,形势发展的结果也的确印证了他的判断。周希汉在正面击溃桂军一部并俘虏数百人、缴获十几门重炮后,决定集中全军主力对溃败的敌人进行一次大追歼。

按说形势对4兵团而言是极为有利的,无论周希汉能否一举完成追歼目标,只要他能率13军将桂军主力牢牢吸引住,4兵团其他部队就可顺势展开一次大迂回和大歼灭,重创白崇禧集团。

关键时刻,陈赓却一反常态的向周希汉下达了停止追击的严令,而且是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来命令周希汉:

“立即撤回来,停止追击!我告诉你,明天拂晓前,你们在赣江西岸不得留一兵一卒。记住,马上撤回来,一定要撤到东岸来,注意保护你的渡口!”

不仅身处一线的周希汉不能理解老领导的这个命令,4兵团总部的指战员们也是不明就里……

开国中将周希汉戎装照

然而,伴随着陈赓接下来一番事实佐证的解释,众人心中的疑云也渐渐消散。

可以肯定的是,桂系主力部队的退却并非是战斗力不堪一击所致,相反,在用兵狡猾的白崇禧这里,倒更像是一招“诱敌深入”和“以逸待劳”战术的结合。

一旦13军大张旗鼓的紧随溃逃的桂军追击,白崇禧就会前后双管齐下,一面截断我军此前把守的赣江渡口,一面在前方布好口袋阵寻机歼灭孤军深入的13军。

更为严峻的是,此时4兵团与四野大军主力相距尚远,13军若真的陷入桂军前后夹击的险境,4兵团在救援方面的难度可想而知。

之所以对白崇禧抱有如此谨慎的态度,除了此前对桂系风格和历史的基本认知以外,还有一年前在中原与张轸兵团交手时的教训。

1948年5月,刘邓中原野战军主动发起宛东战役,以3个主力纵队组成佯攻确山的东集团,吸引胡琏第18军的注意力;陈赓则受命率中野和华野3个纵队以及桐柏军区一个旅在南阳以东地区组成西集团,对国民党张轸兵团设置了严阵以待的“口袋阵”。

1949年起义后参加新政协的张轸

应该说,战局从一开始就完全按照刘伯承预期的那样发展:张轸兵团5万大军奉命由南阳向确山方向驰援,并迅速进至苗店镇、兴隆镇一带,陈赓指挥的西集团军则从北、西、南三面对其形成包围压制之势,东面的陈锡联也正率兵疾驰而来。

关键时刻,对我军“围点打援”战术有所察觉的张轸却来了个将计就计。他一面在往来电报中故意透露率部东进并击溃前来增援的解放军主力的信号;一面用日语向白崇禧身边的情报员喊话,告知对方自己将率军西退南阳的真正意图。

从电报内容中得知张轸继续“东进”的陈赓立时放松了警惕。为此,命令周希汉将部署在西线的四纵撤至赊旗镇以北,为的是与张轸保持一定距离,促使对方全身心东进。殊不知,命令下达后正阴差阳错的给了西撤南阳的张轸以可乘之机。

5月31日,张轸的第19兵团突然调头折返西去,仓促之间我军措手不及,致使张轸所部5万余人成建制从预设包围圈中逃脱。

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这么飞走,主帅刘伯承的失落与懊恼心情可想而知。在战后总结会议上,他严厉批评了陈赓的西线兵团:

“西兵团陈之十、十一两旅顾虑自己部分的伤亡,于二十九日夜脱离埠口之张敌,向赊旗镇北撤退,未将张敌抓住,而西兵团又迷于敌人表面的现象,误认为张敌东进,没有照顾我东面有东兵团,于三十日黄昏将其主力东进到羊册、郭集地区,欲由南北夹击防敌东逃,因而放松了极重要的西面兜击,使张轸得于三十一日拂晓向西逃走,是日午刻逃到桥头。此为未全歼张敌的重大失着,是未能把握基本情况发展的规律,迷失战役指导方向的重大教训。”

有了先前惨痛的战场教训,陈赓对这次追歼白崇禧的军事行动保持高度警觉,而随后进行的湘赣战役,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的战略判断。

进军中南的人民解放军

当白崇禧眼见围歼第13军不成,转而又将目光聚焦在江西永修、德安地区相对孤立且突出的第43军身上。

为此,时任四野15兵团司令员的邓华决定来个将计就计,将白崇禧主力完全吸引在吸引在长沙、岳州、南昌一线,待主力南下后,以40军、43军配合主动从赣江撤回的陈赓兵团,切断白崇禧大军退路,寻机歼灭更多敌军。

当然,这一计划最终还是受到不可抗力的影响,由于北方战士短期内很难适应南方酷热气候,加之夏季又是疾病肆虐爆发期,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就比较明显。

为此,教员指示四野集中休整两个月后,至1949年7月8日才正式发起湘赣战役。当然,因为周期延长,白崇禧这边也有所察觉和准备,致使我军歼敌效果大打折扣,几路大军同时出动,仅歼敌4600余人……

湘赣战役后,教员开始重新审视思考对付白崇禧集团的战略战术,以往快速穿插的歼灭战方式已然不可取,应该及时调整为在广阔的范围内,采取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方式来彻底消灭白崇禧集团,南线大追歼的序幕也由此缓缓拉开……

此后数月间,陈赓率4兵团由湖南进军广东,完成解放广州的重任后,在阳江、阳春地区取得围歼在逃的刘安祺兵团4万余人的大捷。而后在配合四野进行的粤桂边大围歼战中,4兵团累计歼敌超过7万余人。

影视作品中阳江战役名场面

至此,大势已去的“小诸葛”白崇禧孤身飞赴海南岛,继而受老蒋拉拢前往海峡对岸的孤岛之上,军事生涯也由此终结。

而另一边的陈赓,在完成解放华南任务后又受命进军云南,此后又陆续参与到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的边界战役、抗美援朝战役中来,称得上是我军各个战争时期打满全场的开国大将。

来源:漫步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