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比奥斯曼帝国的历史要早得多;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崛起并征服波斯;11世纪初,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后,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了塞尔柱帝国,推动了伊斯兰学术与波斯文学的繁荣;随后蒙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是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比奥斯曼帝国的历史要早得多;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国崛起并征服波斯;11世纪初,阿拔斯王朝日渐衰落后,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了塞尔柱帝国,推动了伊斯兰学术与波斯文学的繁荣;随后蒙古入侵,伊儿汗国统治下的波斯人开始伊斯兰化,14世纪末帖木儿帝国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短暂统治波斯。
1501年,萨法维王朝作为伊朗历史上第一个以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的王朝(1501年—1722年),确立了什叶派在波斯的统治地位;到了凯伽王朝(1779年—1925年),在西方列强的殖民渗透下,波斯帝国沦为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势力范围;1925年,礼萨·汗·巴列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国王开始推进现代化和世俗化。
1935年,波斯改国名为伊朗。
当时伊朗与德国关系亲密。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后,英国和苏联出兵伊朗,苏联占据了伊朗北方,英国占据了伊朗的中部和南方。
亲德的伊朗国王礼萨·汗被迫逊位,太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1942年1月,在美国斡旋下,英国、苏联和伊朗订立了同盟条约,条约要求苏英两国在战争结束后6个月内撤军。
英苏迫于美国压力同意撤军,双方在伊朗境内扶持自己的势力,巴列维国王被迫向美国求援,杜鲁门政府一直觊觎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它的战略地位,于是反对英、苏瓜分伊朗,表示支持伊朗的独立,威胁英苏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将采取军事行动。
自此,伊朗的分裂危机看似结束了,却为中东地区的冷战拉开了序幕。
1951年3月15日,在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的推动下,伊朗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石油国有化法案》,把英国殖民者霸占半个世纪的石油公司直接收归国有;1953年8月,国王试图通过手谕罢免摩萨台,并任命亲信萨希迪将军为首相,但摩萨台拒绝承认国王的合法性,并率兵包围王宫,国王仓皇逃亡。
英国不甘利益受损,美国也担心摩萨台的民族主义政策可能使伊朗倒向苏联,于是英美联合,一场代号-阿贾克斯-的政变悄然启动。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在1953年8月19日亲美军队发动政变,成功占领德黑兰并推翻摩萨台政府,国王随后回国重掌权力,而摩萨台则以-叛国罪-入狱。
巴列维国王复辟是逆潮流的趋势,他因此不得人心,只能依靠美国实行高压统治,此外,国王严重依赖石油经济,推行西式现代化的改革,必然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国内社会不满暗流涌动,为伊斯兰革命埋下了伏笔。
1979年,巴列维王朝的腐败与镇压触发伊斯兰革命。
1月16日,国王流亡海外;2月1日,流亡十五载的霍梅尼返回德黑兰,宣布废除帝制;4月1日,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政教合一政体确立;12月3日,霍梅尼被正式推举为最高领袖。
随着革命成功,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了君主制,开启了伊朗政教合一的新时代,也开启了伊朗与西方长达四十年的对峙,美国和以色列首当其冲。
在巴列维王朝时期(1925-1979),以色列与伊朗构建了堪称-准盟友-的关系——政治互访频繁,特拉维夫至德黑兰直航畅通,以色列前领导人如梅厄夫人、贝京、达扬、佩雷斯、拉宾等均曾访伊。
双方能源依赖更是紧密——1959至1971年,以色列九成石油依赖伊朗;即便1979年革命前夕,伊朗仍供应以色列75%的原油需求。
然而,革命后,霍梅尼政权视以色列如-小撒旦-,将其与-大撒旦-美国并列,彻底终止对以色列的能源出口,并在黎巴嫩扶持真主党,以伊从盟友沦为死敌。
能源短缺的以色列紧急求援美国,但1979年的美国自身石油进口依赖度仍超50%,在这个背景下,卡特总统给以色列想了个办法:找挪威。
为什么找挪威呢?
挪威与以色列确实有特殊关系,堪称欧洲独树一帜,这种亲密关系这里不展开说了,总之源于历史渊源、国家性质及社会制度的相似性。
挪威人坚信其社会主义追求与以色列社会制度存在高度契合,在欧洲国家中亲以色列程度首屈一指。
挪威在1968年发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Ekofisk油田),这一发现使挪威一跃成为北欧最大产油国,同时也是西欧最大的产油国和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
因此,当1979年以色列因伊朗革命陷入能源危机时,美国的建议是对的,挪威确实具备提供石油的能力。
但此时的挪威作为中立国,是需要平衡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他们同意向以色列提供石油,毕竟这可是真金白银,但他们也需要避免激怒巴解组织,毕竟巴解组织实在是不好惹,也与以色列的矛盾持续多年。
当挪威外交官在告知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想要他们的石油,令人意外的是,阿拉法特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经过短暂沉思,压低声音说:-挪威可以向以色列供油,我们不会制造麻烦。
-但他随即提出一个令挪威外交官始料未及的要求:-请为我建立一条与以色列的秘密沟通渠道。
-
阿拉法特为什么这么说呢?1979年的阿拉法特已经意识到,当埃以和平之后,仅通过武装斗争无法实现全面解放巴勒斯坦的目标,更何况在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巴解武装力量惨遭重创,阿拉法特开始寻求其他方式了。
这个时候,阿拉法特想找一个秘密渠道向以色列传递信号,表示接受-两国方案-框架。
那么,以色列会同意吗?
01
沙米尔
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以色列面临国际孤立和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尤其是以军在黎巴嫩的行动失控(大屠杀),心力交瘁的贝京选择辞职,接替他的人是以色列第七任总理伊扎克·沙米尔,同时也是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的主席。
沙米尔原名伊扎克·耶斯特尼茨基,是一个十分激进的犹太民族主义者。
1915年10月15日出生于波兰东部的一个犹太家庭,青年时期加入犹太复国主义青年组织-贝塔-,后将名字改为-沙米尔-(希伯来语意为-石块-或-坚硬物体-),主张犹太人对巴勒斯坦拥有-历史权利-,认为定居点是实现-大以色列-的核心手段。
早期,他属于极端组织成员。
在犹太人准军事组织-伊尔贡-刚刚从-哈加纳-中分离出来时,沙米尔中断在华沙大学的学业,移居巴勒斯坦,加入了-伊尔贡-,之前我们说过,该组织主张通过暴力手段建立以色列国。
然而,到了1940年,当-伊尔贡-内部因战略分歧再次分裂成-伊尔贡-与-莱西-两个组织时,沙米尔因不满伊尔贡暂停反英活动,选择加入了更为激进的-莱西-组织。
-莱西-组织由亚伯拉罕·斯特恩创立,主张通过更残酷的途径打击包括英国在内的一切阻碍犹太复国主义的力量,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最高领导机构-伊修夫-不同,-莱西-不服从-伊修夫-的领导,拒绝其主张的与英国人合作,坚持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犹太复国主义目标。
沙米尔在1941年遭英国警方逮捕,后越狱逃跑,随后策划了多起针对英国官员的暗杀,包括1944年刺杀英国中东事务大臣莫因勋爵,以及1946年参与制造耶路撒冷大卫王饭店爆炸案,造成91人死亡,50多人重伤。
沙米尔作为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莱西-的领导人之一,被英国当局视为极度危险的人物。
1946年的时候,沙米尔被英国当局抓捕,英国把他和其他的一些伊尔贡与莱西的成员流放到了非洲,几经辗转把他们关到肯尼亚。
可是这些莱西与伊尔贡的成员先后进行了八次的越狱尝试,最后终于在关他们的监狱里挖出了一条长达两百多米的隧道。
越狱成功之后,他们先从肯尼亚逃到乌干达,再进入刚果。
在刚果,他们伪造了法国护照,登上了飞往布鲁塞尔的飞机,因为当初刚果是比利时的殖民地,最后再从比利时飞回以色列,接应他们的人正是梅纳赫姆·贝京。
以色列建国之后,1955年沙米尔加入了摩萨德,历任要职至副局长,后来因为与上司的分歧,沙米尔决定从摩萨德辞职。
在这之后的沙米尔决定开始从政,决心要从政治规则的执行者变成制定者,进入政坛的他很快与老战友贝京走到了一起。
1970年沙米尔加入贝京领导的右翼政党-加哈尔集团-,1973年推动多个右翼党派合并成立-利库德集团-,成为工党主要竞争对手。
1977年利库德首次胜选后,沙米尔任议长,1980年出任外交部长。
直至1983年,沙米尔接替辞职的贝京,任总理兼外长。
在之后以色列政坛中,工党和利库德集团交替执政,直到1992年工党再次获胜。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利库德竞选失败后,沙米尔力推本杰明·内塔尼亚胡成为接班人,为其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
02
突尼斯
那你说阿拉法特通过挪威外交官建立这个秘密渠道,联系以色列促成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会收到什么答复?答复就是滚蛋。
当以色列总理沙米尔上任后,他的利库德集团就提出了-三不政策-:不撤出1967年占领的阿拉伯领土(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不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不承认耶路撒冷为阿拉伯领土。
无奈之下,第五次中东战争之后,1982年9月,巴解领导人阿拉法特被迫撤离贝鲁特,前往突尼斯。
突尼斯,大家如果看地图的话会发现它位于非洲北端,北与意大利隔海相望,总面积为162,000平方公里,远大于黎巴嫩的面积。
它的位置正好是北非大陆在地中海伸出来的那个尖儿上,它的海岸线最北端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南端最近的地方,也就200多公里。
突尼斯曾经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地盘,1881年法国出兵突尼斯,签订《巴尔杜条约》,突尼斯沦为法国殖民国。
因此突尼斯有很多人都会说法语,到今天该国讲法语的人口差不多百分之六十以上。
突尼斯肯定不愿意成为下一个约旦或是下一个黎巴嫩,之所以接受巴解组织的请求,背后的直接原因是迫于美国的要求和压力——美国里根总统的国务卿舒尔茨,要求突尼斯接受阿拉法特的巴解组织。
无奈之下,突尼斯只能要求巴解组织成员和本地居民隔离,不允许招募突尼斯人加入巴解组织。
总算有个落脚的地方,受到以色列的打击后巴解组织肯定需要一段时间休整,于是在一开始的前两年还算是相安无事,两年后以色列1984年正在进行大选。
在这次选举中,由于黎巴嫩战争的影响,以及利库德集团内部矛盾激化,这就给了当时处于弱势的以色列工党一个翻身的机会,最终工党联盟实际以44席(占比40.1%)对利库德集团的41席(占比31.9%)微弱胜出,但因均未过半,导致了以色列议会的僵局。
面对这样的僵局,工党联盟和利库德集团再次组成了-民族团结政府-,这是一个相互妥协的产物。
而其特性是轮替(佩雷斯与沙米尔交替担任总理),就是他们之间签了一个轮换协议,先是工党执政两年,然后由利库德集团再执政两年。
所以我们看到工党领导人西蒙·佩雷斯于1984年9月正式就任总理,其任期从1984年至1986年。
就在西蒙·佩雷斯成为总理的一年之后,1985年9月,巴解组织第17部队在塞浦路斯杀害3名以色列平民,以色列与巴解组织之间的关系再次激化。
、
03
木腿行动
1985年9月25日,三名以色列人在塞浦路斯岛附近海域的私人游艇上遇害。
以色列指控此事由巴解组织下属的-法塔赫第十七纵队-策划,并称其目标是报复以色列国防军的军事行动。
巴解组织发言人未直接否认指控,反称受害者实为摩萨德间谍。
对此,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批准了以色列的报复计划,行动代号为-木腿(Operation Wooden Leg)-。
由于突尼斯与以色列相隔约3000公里,以色列空军改装两架波音707加油机,提前部署至地中海上空,为执行任务的10架F-15提供空中加油支持。
为确保行动安全,以色列还在马耳他岛附近部署了搜救船和直升机。
1985年10月1日上午8时,F-15机群从以色列起飞,经两次空中加油后,于当地时间10时抵达突尼斯。
战机在6分钟内完成对巴解总部的轰炸,投掷了多枚精确制导炸弹,随后返航。
此次轰炸造成包括平民在内的75人死亡、120人受伤,巴解组织总部建筑被彻底摧毁。
虽然1985年以色列的-木腿行动-非常成功,以色列没有遭受任何地面袭击,没有任何人员损失,当然也没有干掉阿拉法特。
但此次行动给以色列在国际上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遭到了联合国安理会的谴责(安理会573号决议),更糟糕的是,巴解组织迅速展开报复行动:原法塔赫成员、极端派别领导人阿布·尼达尔组织人员于1985年12月27日同时在罗马和维也纳机场发动袭击,造成19人死亡、120人受伤。
此外,美国里根政府虽对以色列行动表达-强烈不满-,在安理会573号决议中弃权(1985年10月10日通过),向以色列传递了警告信号,并通过逮捕波拉德分析师向以色列施压——该分析师向以色列泄露的卫星情报直接助力了木腿行动。
以色列知道这些后果吗?当然知道,但以色列为什么这么做呢?突尼斯隔这么远,首先不用担心巴解组织在以色列本土进行报复,其次埃及也不可能撕毁《戴维营协议》,最后更重要的是,这是经过佩雷斯政府精密计算的-政治投资-,其国内政治回报是巨大的——因为短短两年任期的政策,迫使双方必须持续输出强硬政策以取悦核心选民。
什么选民呢?就是工党与利库德争夺的-中间派-,就是那些在六日战争期间在以色列新兴犹太宗教民族主义群体,因此对巴解组织的军事行动成为最直接的政绩筹码,不仅能凝聚本党基本盘,还可以吸引中间派浮动选民。
1986年10月,根据政党轮替协议,工党佩雷斯政府下台,利库德集团领导人伊扎克·沙米尔接任总理。
佩雷斯转任副总理兼外交部长,佩雷斯对巴勒斯坦就不再那么强硬了,甚至尝试避开官方机构,探索与巴解组织的秘密接触渠道,主张推进与阿拉伯国家的和平谈判,尝试以领土换和平。
但是,沙米尔在1986年10月接任总理后,立即叫停了佩雷斯所谓的-和平倡议-。
本来以色列工党成员很多为世俗化的犹太人,他们的政治目标没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最初也是同意在加沙、在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人建国,因此一旦工党不是执政党了,就立马来了个360°的大转变,可是利库德集团的沙米尔不同意,因为-土地换和平-会得罪-中间派-,而这个锅,必然是执政党利库德集团来背。
此时,美国里根政府也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美国人的想法是将阿拉伯和以色列的利益互相绑定,然后以和平来遏制苏联,压缩苏联在中东的战略空间。
在美国的推动下,1987年4月,以色列工党领袖佩雷斯(时任外长)与约旦国王侯赛因秘密达成《伦敦协议》,提议召开国际会议解决巴以问题。
为什么是约旦呢?首先巴解组织已经被视为恐怖组织,官方合作暂时不行,其次约旦境内巴勒斯坦难民及其后裔占总人口60%以上,约旦国王长期自视为巴勒斯坦问题的合法代表,最后就是美国的首肯。
然而,时任总理沙米尔以-危害以色列主权-为由断然拒绝,因为从国内政治上考虑,这协议必然会被选民视为-出卖国土-,而且沙米尔更是坚信以色列可通过军事压制和扩建定居点,最终消解巴勒斯坦抵抗。
因此,沙米尔反对任何-以土地换和平-的任何框架。
04
大起义
沙米尔的否决彻底关闭了短期政治解决通道。
与此同时,西岸与加沙的巴勒斯坦人历经二十年占领下,犹太人在占领区已经建立144个定居点,居住人口达7.8万,不断挤压巴勒斯坦人生存空间,巴勒斯坦人的反抗情绪已达临界点。
1987年12月9日,一辆以色列卡车在加沙北部埃雷兹检查站附近,撞倒两辆载有巴勒斯坦工人的面包车,导致4人死亡、7人受伤。
巴勒斯坦人指责这是以色列军人的蓄意谋杀,而以色列军方声称这是普通交通事故。
次日,数千名巴勒斯坦人参加死者葬礼后,抗议活动迅速演变为大规模示威。
以色列军队用实弹镇压,导致更多人员伤亡,双方进一步激化矛盾。
随后这场抗议就演变成巴勒斯坦人民大起义,史称-第一次大起义-, 催化了巴勒斯坦民族意识的觉醒,标志着巴勒斯坦抵抗从武装组织斗争转向了全民斗争。
举报-反馈
来源:国际上那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