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圈刷屏的不是谁家孩子考了第一,也不是哪部剧又爆了,而是一条来自加沙的突发新闻——以色列代号“基甸战车”的地面行动正式启动。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朋友圈刷屏的不是谁家孩子考了第一,也不是哪部剧又爆了,而是一条来自加沙的突发新闻——以色列代号“基甸战车”的地面行动正式启动。
与此同时,央视的画面里,一位母亲抱着裹尸布里的孩子哭到失声。2025年5月18日微博热搜上,“巴勒斯坦儿童48小时死亡45人”让人泪目,评论区却意外地涌现出“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字眼。
千里之外的战火,怎么就烧进了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而更诡异的,是阿拉伯世界的沉默与观望。谁被打醒了?谁还在装睡?——这场冲突,不仅撕开了中东的裂缝,也悄悄唤醒了国人对“和平”二字的重新审视。
这次巴以冲突,说白了,阿拉伯兄弟们的表现,真不争气。
我们先从沙特说起。2023年那会儿,在北京的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居然握了手,笑着拍了合影。彼时很多人都说,这是中东要变天的信号。然而才过两年,一场战火就把这种“和解”打回了原形。
沙特允许美军用其基地拦截伊朗导弹,阿联酋更是直接向美国和以色列提供军事情报。
你说这算啥?兄弟被打了,结果你把自家后门借给打人的?可笑的是,阿拉伯国家联盟峰会还在高喊“巴勒斯坦是首要议题”。喊归喊,真要动手——没人敢。
再看约旦,表面上谴责以色列,背地里却干得一套:击落伊朗的无人机,收容从加沙逃出来的难民。外交部长甚至直言不讳:“我们最重要的任务,是防止战火蔓延到自己家。”
一句话:你打你家的,我守好我的门。
这种“自保式介入”,和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那些“骂以色列骂得比谁都狠”的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嘴炮谁不会打?关键是,有没有实际动作。
当然,不能全怪他们。沙特60%的原油出口靠东亚,阿联酋跟以色列年贸易额已经飙到25亿美元。你说,要是真拼命支持巴勒斯坦,那这笔账怎么算?
他们在道义和利益之间,左右为难。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世界。兄弟情谊,敌我立场,在金钱和地缘面前,有时候就像沙堡,海一冲就没了。
而就在那边打得昏天黑地、这边看得揪心不已的时候,中国人,却在一场“遥远的战争”中,集体掉进了历史的回忆里。
央视《新闻联播》,连续7天播加沙平民伤亡;人民日报新开的《加沙日记》,把医院断粮的场景和“重庆大轰炸”并列放。
那一刻,屏幕上的黑白影像,仿佛穿越了时空。不是谁教我们要共情,而是那种痛感,我们太熟了。
外交部也没闲着,12次表态,几乎句句都提到“反对伤害平民”,还强调“中国曾饱受战乱之苦”。听着耳熟?是的,这话不是第一次说了,但这次,听进去了。
而在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玩起了“历史混剪”。
比如B站UP主“历史望远镜”那支视频——《如果1937年的中国有TikTok》,把南京保卫战和加沙巷战混在一起剪。炮火、哭声、弹幕,一起炸出来。
播放量破千万,评论区刷屏的是“这集我看过”。
当然,情感共鸣是一回事,现实焦虑又是另一回事。
2024年,红海又出事了。胡塞武装袭击商船,搞得中欧班列的货运量猛增了40%。这一来,很多人突然意识到:我们靠海太多了,马六甲要真被人卡脖子了,谁来救?
知乎上那条“若台海有事,我们会被封锁吗?”的问题,居然被讨论了12万次。
有点后脊梁发凉的感觉,对吧?
而另一边,军工圈热闹得不行。福建舰刚海试,微博上就开始对比歼20和加沙的无人机。有人还拉出以色列“铁穹”和中国“红旗”系列的拦截效率做对比。
抖音上一支《从铁穹看国土防御》的视频,用3D建模讲得头头是道,居然被军方账号转发了。
你说这还只是“中年油腻男”的兴趣?错了,年轻人也走进来了。甚至有人说:“我原来只关心明星八卦,现在开始看军工科技。”
这股风,吹得还挺猛。
特别是2025年3月,《国防动员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的时候,微博上好几条热评都在说:“看看加沙,就知道全民皆兵多重要。”
不是喊口号,是认真的。
中国国防白皮书还透露,近三年民兵训练人次数年均增长15%。这说明什么?说明越来越多人,把“和平”当成一种需要守护的现实,而不是理所当然的状态。
当加沙的废墟映入眼帘,南京的旧照也一并浮现。中国人的觉醒,不只是情绪的涌动,更是一次深层的反思。
从沙特利雅得到深圳前海,从铁穹到红旗,从弹幕到快闪,这代中国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和平”。
或许和平,并不只是“没有战争”,而是背后有力量,有责任,有智慧。
正如网友@钢铁长城2025说的那样:“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但中国人的剑,永远为守护生命出鞘。”
今日互动话题:如果历史会说话,你想对80年前的抗日先辈说些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信息核实说明:本稿所有数据、事件节点均引自人民日报、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官媒报道及清华大学等权威机构调研,确保来源可靠,时间精确。
参考资料:热情的逗狐狸2015-05-19以色列没有打醒阿拉伯人。却打醒了中国人!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悠闲松鼠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