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东坡在担任杭州通判期间,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疏浚运河河道。在中国古代,作为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代表,水利工程是极为关键的技术支撑。从当时中国的水利状况来看,长江流域是最为理想的农业耕作区域,也是农业文明发展的绝佳之地。
乙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高端访谈
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与长江文明(三)
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的特使
本期嘉宾: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郦波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方勤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易德生
1
长江文明在中古之后成为了
华夏文明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核心
郦波:在中国古代,官员们有诸多政绩,其中修建水利工程、疏浚河道堪称最大的政绩之一,只是这一点常被人们忽视。
苏东坡在担任杭州通判期间,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疏浚运河河道。在中国古代,作为人类农业文明的巅峰代表,水利工程是极为关键的技术支撑。从当时中国的水利状况来看,长江流域是最为理想的农业耕作区域,也是农业文明发展的绝佳之地。
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在20世纪70年代撰写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根据他的研究可知,黄河文明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向长江文明过渡。这背后有着诸多原因,长江相较于黄河,水流更加稳定,更适宜农业文明的发展。尽管黄河与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稳定性上,长江明显更胜一筹。
此外,经济发展起来后,天下运输和商业贸易变得至关重要。即便在当今时代,全球贸易的80%依然主要依赖海运和水运。以武汉为例,其作为重要的码头,充分体现了水运的重要性。长江航运的稳定性远高于黄河航运。李白曾在南京创作《长干行》,将商贾儿女的爱情描绘到了古代爱情描写的极高境界。他之所以选择南京的长干里进行创作,正是因为长江是古中国最重要的黄金水道。长江上分布着多个重要节点,如上游的成都、四川地区,中游的武汉,还有安徽的安庆。李白诗中提到的 “相逢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其中的长风沙就在安徽安庆,是一个重要的码头节点。九江之下最重要的码头则是南京的长干里,这里相当于当时中国的物流中心。
由此可见,中古之后,长江文明逐渐成为华夏文明经济、文化发展的核心,这与长江流域的山川地理以及气候条件相契合。根据竺可桢先生的研究,黄河文明不断向南迁徙至长江文明,这是由东亚的地理和文化大势所决定的。
长江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在农业、交通、贸易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究和弘扬长江文明,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方勤:北纬三十度区域是文明高度发达之地,长江文明便是典型代表。长江中游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在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与上游、下游均有着密切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换,还推动了不同地域间文化与思想的碰撞融合,使长江中游成为多元文化汇聚的关键区域。
在长江文明中,楚文化极具代表性。楚国强盛时期,势力范围不断扩张,影响力远及大海。近期武王墩的发掘,引发了人们对楚国地域分布的探讨。有人疑惑,楚国核心区域在湖北,为何在安徽也有重要考古发现。实际上,在楚国繁荣阶段,特别是楚庄王时期,对淮河流域进行了大力开发,这使得楚国与淮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当时,楚国通过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与淮河流域的贸易往来,文化也随之传播交融,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共同发展 。武王墩所在的安徽淮南地区,在战国晚期是楚国的重要区域,武王墩一号墓被确认为楚考烈王墓,这进一步证明了楚国在这一地区的深远影响 。
易德生: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均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孕育出的文化却各具特色。这种文化差异的形成,源于看似相似的地理条件下存在的细微差别。
长江上游的巴蜀地区,四周高山环绕,多山多丘陵的地形形成相对封闭的地理空间。这种独特的地形条件,既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也促使巴蜀先民发展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与平原广布地区的文化风貌截然不同。
长江中游以湖北、湖南为核心区域,北连中原河南。在先秦时期,楚文化得以繁荣发展,得益于其既保留自身文化特色,又与中原地区保持频繁交流互动。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推动楚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且灿烂的文化成果。
吴越地区的地理条件与长江中游相似,却因地处长江以南、面向大海,且与中原距离较远,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大海带来的开放性与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融入海洋文化元素,在与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中游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质。
2
长江文明中的青铜文化特别突出
郦波: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青铜文明独树一帜;而在中国内部,长江流域的青铜文化更是独具特色。长江流域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辉煌的青铜文明,与该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密不可分。
长江沿线分布着大量铜矿,湖北大冶、江西德兴(江西铜业所在地)、安徽铜陵等地均是重要的铜矿产地。其中,大冶铜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铜料来源地;江西铜业如今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其背后深厚的铜矿资源积累不容忽视;安徽铜陵因铜得名,至今仍保留着与铜相关的地名印记。南京同样有着深厚的青铜冶炼底蕴,其最早的城池冶城,便是吴王的兵工厂。春秋时期,南京还曾是著名铸剑师干将莫邪的铸剑之地,尽管其作品未能流传至今,但从侧面印证了当地精湛的青铜铸造技艺。江宁区的铜井镇,也因铜得名,与铜陵、大冶等地的地名共同见证了长江流域铜矿资源的丰富。此外,长江流域还蕴藏着锡矿等其他重要金属资源,为青铜器铸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
在交通方面,北宋时期,苏东坡被贬黄州,选择从汴梁开封经苏北、扬州,沿长江溯流而上抵达黄州,这得益于大运河的开通。然而在大运河开通之前,荆楚地区是南北沟通的重要通道。在青铜文明兴盛的时代,自夏禹铸九州鼎开始,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原王朝的祭祀、青铜铸造活动频繁,对铜料等资源需求巨大。荆楚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成为南北物资流通,尤其是青铜文明传播的关键枢纽,在中原与南方地区的青铜文化交流、资源运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进一步促进了荆楚地区青铜文明的繁荣,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明版图中极为璀璨的一部分。
方勤:曾侯乙尊盘能够通过现代技术实现复制,但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技术为青铜器及古代文物的研究与观察提供了全新视角。由于文物极其珍贵,在保护过程中需遵循 “零干扰” 原则,避免对文物造成任何细微损伤。因此,借助数字化扫描、3D 建模等高科技手段,既能实现对曾侯乙尊盘的精准复制,又能通过虚拟展示等方式,完成对文物的深入研究与成果展示。相较于传统复制,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前提下,以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式达成了研究与展示的目的 。
3
随州曾侯乙编钟为什么这么伟大?
易德生:编钟的铸造难度远高于青铜鼎,其制作过程对工艺和技术的要求极为严苛。编钟的尺寸、厚度与音准、音阶及音乐性能紧密相关,在铸造前必须进行通盘考量与精确设计;而铸造青铜鼎对尺寸和厚度的要求相对宽松,造型确定后,细微的厚薄差异不会对其功能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编钟对铜、锡、铅合金比例的把控要求极高。青铜器主要由铜、锡、铅组成,其中铜是主要成分,锡和铅作为添加元素,其比例直接决定编钟的音质。优质编钟的锡含量通常控制在13%——16%,若锡含量低于13%,编钟音色尖锐刺耳;超过16%,合金中的杂质增多,会降低编钟的音乐性能。由此可见,古代工匠已能精准掌握合金比例与音乐性能之间的关系。
在编钟铸造完成后,还需对侧鼓和正鼓内的音梁进行精细磋磨,通过调整不同部位的厚度来优化音乐性能。观察编钟内壁高低起伏的凹槽,便能看到工匠们为校准音准付出的精湛技艺。正是这种将高超铸造技术与卓越音乐性能完美融合的能力,成就了青铜编钟的伟大之处,展现出古代工匠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
方勤: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以其复杂的精神内涵令人惊叹,这些青铜器是研究青铜时代复杂观念与意识的重要窗口,为我们揭开古代社会精神世界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而曾侯乙编钟,从综合性角度来看,堪称人类轴心时代最伟大的艺术与科技结晶之一。随着对曾侯乙编钟研究的不断深入,其蕴含的古代高科技逐渐被世人所认知。曾侯乙编钟虽铸造于曾国,却集中展现了曾、楚等国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与音乐文化的巅峰成就。它不仅是乐器,更是集冶金、铸造、声学、艺术等多领域智慧于一体的杰作,承载着古人对音律的深刻理解、对工艺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礼乐制度的尊崇 ,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文明。
郦波:曾侯乙编钟被誉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其伟大之处体现在铸造工艺、音乐科技与礼乐文化等多个层面,堪称科技与文明共生的典范。
在铸造工艺上,曾侯乙编钟代表了当时人类铸造技术的巅峰水准。整套编钟重达五吨多,其复杂的结构与精美的纹饰,展现出古代工匠超凡的技艺与智慧。通过范铸工艺,工匠们成功克服了大型青铜器铸造的诸多难题,将设计构想完美转化为实物,其工艺之精湛,在同时期的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
音乐科技领域,曾侯乙编钟同样达到了当时的顶峰。编钟铭文标注的五声系统涵盖五个八度,其十二平均律理论比西方早出现两千多年。这一音律体系不仅彰显了古人对乐音规律的深刻理解,更体现出在声学研究与乐器制作上的卓越成就。编钟各部件精准的尺寸与厚度设计,确保了每个钟体都能发出准确且悦耳的乐音,展现出古代中国在音乐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
曾侯乙编钟还是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儒家文化强调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诗歌与音乐相通,最终都要回归到 “律”。十二平均律作为音乐科技的巅峰成果,与礼乐文化紧密相连。儒家倡导音乐能触动人心,追求 “和” 的境界,而 “和” 的本字 “龢”,源于龢管排列演奏形成的和声,寓意个体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因共同的文化血脉与价值追求凝聚为和谐整体。曾侯乙编钟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其演奏出的和谐音律,正是礼乐文化 “和” 之精神的生动诠释。
无论是铸造工艺、音乐科技,还是礼乐文化,曾侯乙编钟都达到了时代的极致,将科技与文明完美融合,当之无愧地成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4
青铜文明在长江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郦波: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最为突出的代表,是轴心时代思想呈现的载体,也是薪火相传的历史符号,传递着和合的理念。文明相传最重要的是薪火相传,文化工作者要像“萤火虫”一样,让文物、文字走近大众,让博物馆的文物、广袤大地上的古迹、古籍中的文字真正“活”起来,点亮每一代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要讲好每一件青铜器的文化故事,让它变成一只“萤火虫”,合起来就能形成华夏民族的精神火炬。
方勤:青铜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个挑战、一个浪潮、一个高峰。在历史上我们成功迎接了青铜制造技艺的挑战和飞跃,才为如今璀璨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下,仍需通过多学科的研究、高科技的应用,进一步揭示文物所承载的科技、历史、人文等信息,持续把长江文明研究好、传承好。
易德生:青铜文明是长江文明高科技的代表,推动着技术、人才、文化的交流。
来源:随州日报
来源:一点资讯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