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社区小巷、乡村院落,一场场带着温度、冒着热气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正悄然融入百姓日常。没有高谈阔论,不说空话套话,这里的人们用淳朴的乡音传递政策,用真实的改变打动人心,用一点一滴的务实行动,书写党群连心、共建美好的生
11月18日
人民网推介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用百姓语言讲好党的故事 以民生实事温暖万千人心》
全文如下
↓↓↓
呼伦贝尔南路街道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主题宣讲活动
在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社区小巷、乡村院落,一场场带着温度、冒着热气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正悄然融入百姓日常。没有高谈阔论,不说空话套话,这里的人们用淳朴的乡音传递政策,用真实的改变打动人心,用一点一滴的务实行动,书写党群连心、共建美好的生动故事。
“我们不是来讲大道理的,是来帮大家解决问题、一起过好日子的。”惠民政策宣讲队队员李银莲在黄合少镇石人湾村宣讲时,总是边发“明白卡”边唠家常。她用地道的方言讲解养老、医保政策,老乡们听得进、也记得牢。像她这样的宣讲员,赛罕区已组建起多支队伍——政策解读队、民生服务队、帮扶工作队队等,他们穿梭在基层一线,累计开展800余场宣讲,7万余群众参与。
“变化不是说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巴彦街道腾家营村党支部书记刘永岗在“书记讲给书记听”活动中坦言。他通过建设果蔬保鲜库、食品加工园区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土地流转助农增收,“大家腰包鼓了,心也更齐了”。在这些活动中,社区书记、企业模范、三八红旗手、青年代表等纷纷走上讲台,用“亲历者”的视角,讲述发展中的点滴历程。截至目前,已举办139场这样的分享,真正实现党员讲给群众听、群众愿意跟着走。
赛罕区乌兰牧骑走进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北疆文化进校园 同心共育石榴红”文艺演出活动
如何让政策传播更接地气、更入人心?赛罕区不断探索新方式:AI智能问答随时响应民生咨询,“明白卡”入户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乌兰牧骑巡演把舞台搭在百姓家门口。“唱支山歌给党听,不光要唱,还要唱进人心里。”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创排《刘洪雄》《北疆儿女心向党》等作品,让革命故事焕发新的感染力。
与此同时,全媒体传播矩阵悄然发力。“微宣讲”“宣讲+”等线上形式已开展510余场,覆盖超2万人次;四批次“网络媒体赛罕行”中,23位本地网络达人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多角度展现赛罕新貌,推送优质内容37篇,点击突破12万次,让区域发展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政策宣讲的根本,是让群众得实惠、真满意。赛罕区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与民生实事紧密结合,整合帮办代办、信访代办、接诉即办机制,推行“访温暖、问困难、询需求”工作法,线上线下齐发力,主动收集群众诉求。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理民生实事5821件,收到意见建议1.7万余条。
党员干部也在实践中践行初心。1.5万名在职党员主动到社区报到,开展服务1960次。在学府花园路社区,钻机队小区商铺附近地沟突然出现不明积水,不仅散发异味还对商铺用电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社区依托“铁三角”治理体系,快速响应并解决积水问题。“社区办事又快又靠谱!”商铺店主们连连称赞。此外,赛罕区格外关注新就业群体,127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36个“红蜂驿站”、5个工会服务站免费开放,提供热水、休息等“暖新”服务,夏天送清凉,假期办夏令营,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们感受到组织的浓浓关怀。
赛罕区用百姓语言讲述家国变迁,用民生实事点亮万家灯火,让“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真正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融得进的生活日常。(任小燕)
来源:新赛罕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