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通告全球,F-35战机成功进行核弹飞行试验!这是在威慑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6:51 1

摘要:虽然用的炸弹是惰性模拟品,但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这事发生在今年8月19日到21日,实验室说测试证实了飞机在执行任务时投放核武器的可靠性和武器系统的整体表现。

编辑:欣阅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布“已下令启动核试验计划”,而就在同一周,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公开了F-35A隐身战机投掷B61-12核重力炸弹的测试画面。

这场8月在内华达州沙漠进行的试验,看似是技术验证,实则撕开了核军备竞赛的隐秘一角。

虽然用的炸弹是惰性模拟品,但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这事发生在今年8月19日到21日,实验室说测试证实了飞机在执行任务时投放核武器的可靠性和武器系统的整体表现。

消息一出,国际社会炸了锅,大家都在问,美国这是在干嘛?是在向谁亮核剑?

B61-12最令人恐惧的地方,并非其最大5万吨TNT的爆炸当量,而是其最低仅300吨的“微型”选项。这种威力可调的设计,赋予了它前所未有的战术灵活性,让它摆脱了传统核武那种同归于尽的沉重枷锁。

以及凭借其先进的制导系统,B61-12的命中精度被控制在10米以内。这意味着它不再需要依靠毁天灭地的冲击波,而是能像外科手术刀一样,精准剔除深埋地下的指挥中心或导弹发射井等加固目标。

而它的搭档,F-35A,是这把手术刀最完美的持有者。作为第五代战机的翘楚,其强大的隐身突防能力和高机动性,使其能够悄无声息地穿透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防空体系,抵达任何它想去的地方。当一把如此锋利的手术刀,掌握在一个可以隐形的刺客手中时,整个游戏规则都被改写了。

更何况,这款战机早已被美国广泛出售给其全球盟友,从欧洲平原到亚太前沿,处处可见其身影。

消息一出,全球的反应迅速而激烈。特朗普在10月30日高调地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他已下令启动核试验,以应对其他大国的挑战,并附上了“美国第一,核力量无敌”的标志性口号。这无异于公开宣告,华盛顿正准备放弃长久以来的战略克制。

克里姆林宫立即给出了强硬的回应。俄外长拉夫罗夫警告称,任何核大国若敢恢复核试验,俄罗斯必将奉陪到底。与之相呼应的,是俄罗斯近期频繁举行的核力量演习,以及“萨尔马特”等新型战略导弹的加速列装。

在东方,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反对任何破坏核不扩散体系的行径。但在美方的一些叙事中,恰恰是中国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包括日益壮大的航母舰队和东风系列导弹,成为了美国发展此类武器的理由。

国际社会的忧虑也在蔓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担忧此举将重启全球军备竞赛,而欧盟外交负责人博雷利则直接提出了批评。在德黑兰和平壤,美国的行为被毫不客气地指责为典型的“双重标准”。

这套武器系统带来的最大梦魇,在于它制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当一架F-35战机出现在对手的雷达屏幕上时,谁也无法判断它携带的是常规弹药,还是那枚威力可调的B61-12核弹。

这种“猜疑链”是致命的。

在剑拔弩张的危机时刻,防守方为了避免遭受毁灭性的第一次核打击,很可能会被迫采取最坏的打算,即假定对方来袭即是核攻击,从而触发核反击。这种误判的风险,让常规冲突滑向核战争的门槛被极大地降低了。

核武器与常规武器之间那条曾经清晰的界限,正在变得模糊。过去那种基于“相互确保摧毁”(MAD)的恐怖平衡,正在被一种看似“可控”且更具诱惑力的“有限核战争”理论所取代。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让核武器从威慑的终极工具,变成了可以在战场上实际使用的“选项”。

对于美国的盟友来说,这套系统的部署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F-35与核共享计划的结合,无疑延伸了美国的“核保护伞”。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欧洲的北约成员国,这种部署被视为美国安全承诺的体现。

但另一方面,这也将这些国家推向了对抗的最前沿,使其在本国领土上直接面对核风险,无形中成为了大国博弈中的“核人质”。

这种部署在地缘政治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亚太,大量具备核打击能力的F-35被部署在中国周边,这被广泛解读为美国意图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核包围网”。在欧洲,尤其是在乌克兰冲突的紧张背景下,此举被视为对俄罗斯的一种赤裸裸的核威慑,让本已脆弱的地区安全局势雪上加霜。

美国的举动背后,是复杂的国内政治考量,包括选举年的政治需求、鹰派势力的持续施压,以及像F-35制造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这类军工复合体的巨大利益驱动。

自1992年以来,全球主要核大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禁试默契。这份默契,是维系了近三十年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基石。然而今天,这块基石正随着F-35与B61-12的结合而出现裂痕。

我们正在目睹一个危险的轮回。当一个国家试图通过技术优势追求绝对安全时,往往会激发其他国家的极度不安全感,最终导致所有人陷入更不安全的境地。一场由小型化、精确化核武器驱动的新一轮全球军备竞赛,似乎已在酝酿之中。

将核武器包装成“干净”、“可用”的战术工具,是21世纪最危险的战略迷思。它让人类产生了可以控制核火焰的错觉,却忽略了星星之火足以燎原的古老智慧。在通往毁灭的道路上,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对风险本身的轻视。

来源:影史奇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