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打开手机刷到“玻利维亚总统提前当选”的爆炸新闻,你会不会随手转发?可真相是,投票日还没到,所谓“获胜者”只是地方议员,连全国知名度都没有。这种离谱的乌龙,正是当下拉美政坛“后真相”乱象的缩影,不是没有真相,而是谎言跑得太快,情绪比事实更先占领大脑。
打开手机刷到“玻利维亚总统提前当选”的爆炸新闻,你会不会随手转发?可真相是,投票日还没到,所谓“获胜者”只是地方议员,连全国知名度都没有。这种离谱的乌龙,正是当下拉美政坛“后真相”乱象的缩影,不是没有真相,而是谎言跑得太快,情绪比事实更先占领大脑。
拉美选举谣言的玩法其实特别好懂,本质就是 “低成本造梦,高流量变现”。
第一步是搭一个“模糊的框架”,找一个你可能听过名字,但具体情况一知半解的国家,比如玻利维亚。你知道它可能和“锂矿”有点关系,或者听说它是“左翼执政”,这些模糊的标签就足够了。然后,再编造一个“总统当选”或者“候选人退选”之类的劲爆剧情。反正,你对这些遥远国度的政治人物和具体情况不熟悉,只要关键词够吸引人,就很容易上钩。
二是“精心的包装”,他们会配上一些似是而非的图片,比如旧的选民排队照片,再标注上看似精确的“开票时间”,甚至刻意模仿正规媒体的行文风格。乍一看,这些“新闻”比真新闻还要真,迷惑性极强。它利用的是我们对权威信息的信任,以及对细节的疏忽。
三是“算法的助推”。一旦这些谣言被发布到社交媒体上,只要带上“总统”、“选举”、“获胜”这些能引发关注的关键词,社交媒体的算法就会像一个放大器,精准地把它推送到那些关心时政的用户面前。就算内容本身年份不对、候选人身份造假,在信息茧房里,它也能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开来,形成一种假象的“共识”。
我们回顾一下,巴西大选前疯传的“卢拉突发心脏病退选”,智利修宪投票的“提前剧透”,这些都是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套路。这些谣言,目的从来不是为了长久地存活,它们只追求在被戳穿之前,尽可能地赚取点击量和转发量。
因为在算法的世界里,只有热度,没有真假。而对于普通选民来说,反复接触这些混乱的信息,慢慢地就会对选举本身产生怀疑:“到底谁在说真话?”“选举结果真的算数吗?”这种普遍的疑虑,恰恰是谣言制造者最想看到的结果,因为它可以瓦解社会信任,制造混乱。
为什么拉美地区会成为这种“后真相”乱象的重灾区?这背后其实是两大因素的碰撞:一是社会情绪的普遍焦虑,二是社交媒体算法的固有缺陷。
近年来,拉美多国经济持续低迷,阿根廷深陷恶性通胀泥潭,玻利维亚面临美元短缺困境,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巨大。这种长期积累的不满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传统政治精英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政客不再专注于提出具体的政策方案,而是转向利用激进的言论、人身攻击来煽动民意。他们将“仇恨”、“恐惧”这些强烈的情绪,变成了凝聚支持者的工具。因为在普遍焦虑的氛围里,一句“我能彻底改变一切”的口号,往往比“逐步改善经济状况”的务实承诺更能打动人心。
而社交媒体的算法,给这种情绪政治火上浇油。算法的逻辑很简单:能够激发强烈情绪的内容,无论是愤怒、焦虑还是兴奋,都能获得更高的曝光量。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政客为了获取关注和流量,不断发表极端言论,算法则推波助澜,将这些言论迅速扩散,结果是,理性的政策辩论被边缘化,极端观点反而占据了主导地位。
更糟糕的是,算法的运作方式就像一个“黑箱”,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它如何筛选和推荐内容。但它的确能够精准地识别我们的偏好,然后不断推送我们喜欢看、喜欢听的信息,让我们逐渐陷入一个由同质化信息构筑的“信息茧房”。
在这个茧房里,我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认知被固化,社会共识也因此难以形成。智利和哥伦比亚的案例已经清晰地表明,这种技术驱动的传播模式,正在加剧社会的分裂。
要打破“后真相”的迷局,仅仅依靠事后辟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从平台和个人两个层面,共同努力。
首先,社交媒体平台不能再做“甩手掌柜”。它们作为信息传播的关键渠道,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巴西有92个民间组织已经联合发声,要求平台加强内容审核,禁止那些毫无根据地指控选举舞弊的言论,对政客也不能搞特殊对待,同时还应公开政治广告的付费者信息,增加透明度。
目前,Meta、谷歌等一些大型平台也开始采取行动,建立了监测中心,推出了广告透明工具。虽然这些措施的效果仍需时间检验,但这至少是向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其次,也是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个普通公民都应该学会“三秒停顿法则”。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玻利维亚的乌龙谣言,当你看到一条“惊爆”新闻时,不妨先停顿三秒,问自己两个简单的问题:第一,这新闻里的事件时间点对不对?比如,投票日真的到了吗?第二,除了中文转述,我能不能找到这条消息的原始出处?有没有其他语言,比如西班牙语或英语的正规媒体报道来交叉验证?
通过这样的简单思考,很多谣言就能瞬间被识破。阿根廷的《号角报》、墨西哥的《宇宙报》等当地主流媒体,都有即时更新的报道,即便你不懂当地语言,用翻译软件简单查阅一下,也能避免踩坑。
这种“清醒”并非简单的较真,而是对自己手中选票负责的态度。我们投出的不是一个情绪标签,而是对关乎自己饭碗、孩子教育、国家未来等实际生活的选择。
当拉美国家的选民走进投票站,他们手中的每一张选票,都承载着比简单的胜负更深远的意义。这对抗“后真相”的战争,本质上是民主制度与信息操纵之间的较量。唯有平台守住底线,个人保持清醒,才能让谣言无处遁形,让选举回归其本身的意义。
毕竟,民主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看谁的口号喊得更响亮,而是看谁能真正解决老百姓的问题。而我们每个人,无论身处何地,学会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伪,都是保护自我、维护理性社会运转的基本能力。
来源:奇闻观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