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东:京东外卖独立App上线!硬刚美团阿里,京东凭的是什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6:49 1

摘要:锅里的卷饼尖椒小鱼滋滋作响,酱豆炒蛋的香气混着五粮液的酒香飘满宴会厅——这是他三个月内第三次在公开场合掌勺,上次是北京直播间里的宿迁名菜“黄狗猪头肉”,这次又添了两道家乡菜。

11月的三亚保利瑰丽酒店里,穿绿色“京东小厨”围裙的刘强东正颠着锅铲。

锅里的卷饼尖椒小鱼滋滋作响,酱豆炒蛋的香气混着五粮液的酒香飘满宴会厅——这是他三个月内第三次在公开场合掌勺,上次是北京直播间里的宿迁名菜“黄狗猪头肉”,这次又添了两道家乡菜。

围观的媒体记者们举着相机,镜头里的互联网大佬额角渗着汗,手腕翻转间,锅里的小鱼被炒得金黄焦脆,“小时候河里抓的小鱼,就得这么煎才香”,他笑着朝台下喊,像极了村口摆宴席的大厨。

没人会真把这当成普通的厨艺秀。

毕竟上一次他炒猪头肉时,京东刚宣布进军酒旅业务;这次和五粮液合作的品酒会,主角是刚出炉的京东外卖独立APP、京东点评和京东真榜。

连他身上的围裙都藏着玄机——“七鲜小厨”四个大字,正是京东外卖主推的自营餐饮品牌。

有员工后来偷偷说,老板为了练这两道菜,前一周在公司食堂后厨试了不下二十遍,“连切尖椒的手势都要和老家厨师视频确认”。

这种“灶台即讲台”的打法,正在成为刘强东的新标签。今年4月他化身外卖骑手送餐,5月穿外卖T恤现身日本街头,9月直播炒菜带火“黄狗猪头肉”,如今又在三亚完成“厨房三连秀”。

有人说这是企业家IP营销的新套路,但熟悉他的老员工知道,这背后藏着他对“人间烟火”的执念——“京东所有业务都绕不开供应链”,他在酒会后的小范围交流里说,“炒菜和做供应链一样,火候、食材、调味,缺一样都出不来好味道”。

经常用京东点外卖的小伙伴估计都有过同款烦恼:想在京东上点个午饭或者下午茶,打开主App翻半天,才能在“秒送”频道里找到外卖入口,跟玩“大家来找茬”似的。

有时候着急下单,越找越心急,最后干脆换别的App了——这可不是瞎说,之前就有不少用户吐槽“入口藏太深,跟捉迷藏一样”。

现在好了,京东直接把外卖做成了独立App!打开新App,首页就是外卖、即时零售这些高频服务,再也不用在主App里“寻宝”。

而且不止外卖,里面还整合了酒旅预订、本地购物这些生活服务,等于把平时需要开好几个软件才能搞定的事,都归到一个“生活小助手”里。

以后想点个奶茶顺便买包纸巾,或者订完酒店直接看附近景点,打开一个App就行,这不比来回切换软件方便多了?

“之前用户搜‘京东外卖’,结果跳出来全是京东超市的零食,你说气人不气人?”酒会上,刘强东半开玩笑地吐槽。

台下哄笑时,他话锋一转:“今天,京东外卖独立APP终于来了。”这句话背后,是一场持续了大半年的流量焦虑。

时间拉回今年3月,京东外卖刚上线时,刘强东拍板把业务塞进主APP的“秒送”频道。当时团队觉得,7亿年活用户的流量池足够大,没必要单独做APP。

第三方数据显示,超六成用户不知道京东有外卖服务,有人在社交平台发帖“找京东外卖找了半小时,原来藏在秒送里”。

“不能让供应链优势死在流量入口上。”今年6月的战略会上,刘强东拍了板。团队紧急启动独立APP开发,连UI设计都改了五版,就为了让图标在手机屏幕上“一眼就能认出来”。

上线前夜,他还拉着技术团队试运营,“从下单到收餐,每个环节都要比竞品快10秒”。如今数据已经给出反馈:独立APP内测期间,新用户转化率提升47%,老用户复购频次增加2.3次,连带着“秒送”频道的流量都反增了15%。

这步棋走得不算早,但够狠。截至三季度末,京东外卖已吸引超200万家餐厅入驻,双11期间头部品牌日均订单量较上线首月涨了13倍。

有餐饮老板透露,京东给的扣点比行业平均低2个百分点,“还帮我们优化供应链,食材损耗率从15%降到了8%”。

当被问起是否担心和美团、饿了么正面刚,刘强东举着刚炒好的菜反问:“你觉得用户是想要更多选择,还是被一家平台绑着?”

“点评要是敢收钱,我刘强东第一个不答应!”三亚酒会上,这句话让全场安静了三秒。他说的是刚上线的京东点评——一个号称“用AI扒光行业底裤”的新物种。

大家平时想周末出去玩订个酒店,或者晚上聚餐选个馆子,打开手机一看各种排行榜,是不是总忍不住嘀咕:“这排名靠谱吗?会不会是商家花钱买的?”

之前就有朋友吐槽,跟着某平台“必吃榜”去吃饭,结果排了两小时队,菜端上来跟图片差了十万八千里——这种“踩雷”的经历,谁不想躲得远远的?

现在京东推出的“京东真榜”,就是想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保证真?京东点评的解法是“AI+盲测”双保险。

一方面,用大模型扫全网数据,从几十万条评论里提炼关键词,比如“辣度”“分量”“排队时长”,生成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报告;

另一方面,全国招募10万名“求真官”,搞“买吃分离”盲测——工作人员随机买样,求真官不知道品牌,只凭口味打分

比如一家餐厅排第几,是看大家实际吃了之后怎么说的;

一个酒店好不好,是住过的人真觉得舒服才往前排。

以后咱们选地方,不用再对着一堆真假难辨的推荐头疼,直接看这个“真榜”,心里不就踏实多了?这不就是咱们想要的“消费指南针”嘛。

这招直接戳中行业痛点。要知道,美团大众点评靠“必吃榜”一年能赚几十亿广告费,高德扫街榜刚上线就被质疑“为阿里生态导流”。

京东点评的“永不商业化”,相当于在行业里扔了颗炸弹。有分析师算过账:如果京东真能守住承诺,未来三年可能会分流美团30%的到店流量。

但刘强东似乎不在乎短期收益,他在酒会上举着酒杯说:“赚钱的事交给外卖和电商,点评要做用户心里的那杆秤。”

以前咱们过日子,手机里总得装一堆App:点外卖用一个,买日用品用一个,订酒店用一个,看评价还得再换一个。

有时候想点个外卖顺便买瓶酱油,得先在A软件下单外卖,再切到B软件买酱油;订完酒店想看看附近景点评价,又得打开C软件——来回切换不说,信息还不互通,真是麻烦透了。

现在京东外卖独立App把这些都整合到一块儿了:外卖、即时零售(就是那种半小时送到家的超市购物)、酒旅预订、本地购物,再加上点评和真榜,等于把“吃饭、购物、住店、玩景点”这些生活场景都串了起来。

想点个火锅,发现家里没有香油,直接在App里下单即时零售,外卖和香油一起送到;订完酒店,顺手看看住客对酒店的真实评价,觉得不错再看看周边景点的“真榜”排名,不用再切来切去。

这种“一站式”的服务,可不就是咱们平时念叨的“省事儿”嘛。

这些年点外卖、逛本地生活,大家最担心的就是“被套路”:要么是入口难找,要么是评价掺假,要么是排行榜被商家“承包”了。

结果呢?想花钱的时候总有点犹豫,怕踩雷、怕吃亏,最后干脆“算了,还是老样子吧”。

这次京东搞的这些新动作,不管是独立App解决“找不着”的问题,还是点评“永不商业化”保证真实,又或者真榜给个靠谱的参考,其实都是在帮咱们打消这些顾虑。

入口方便了,评价可信了,排名真实了,咱们花钱的时候心里就更有底了——毕竟谁不想明明白白消费,舒舒服服生活呢?要是真能做到“不套路”,说不定以后咱们点外卖、订酒店,就真的敢大胆尝试新地方了。

“七鲜咖啡只用鲜奶,不好喝你找我!”品酒会的茶歇区,刘强东端着刚冲好的拿铁递给记者。杯子上的“七鲜咖啡”logo还带着油墨香——这个刚上线的品牌,正以每周3-5家店的速度在北京扩张,年底就要覆盖主要城区。

很少有人注意到,这杯咖啡里藏着京东的供应链密码。咖啡豆来自京东自营的云南庄园,鲜奶由京东冷链直送门店,连纸杯都是京东包装厂定制的可降解材料。“成本比同行低15%,但我们卖得更便宜”,刘强东说,这就是供应链的威力。

这种威力正在向更多领域渗透。酒旅业务里,京东和瑰丽酒店合作,不仅帮酒店采购日用品,还打通会员体系——京东PLUS会员住店能打8折;家政服务中,阿姨的清洁工具由京东统一配送,连抹布都是定制的“不掉毛款”。最狠的是七鲜小厨,明厨亮灶直播、公开食材供应商名单,甚至把后厨温度实时显示在APP上,“传统外卖不敢干的事,我们全干了”。

数据不会说谎:三季度京东服务收入增长30.8%,占比达24.4%,创历史新高。这意味着,京东不再只是卖3C家电的电商,而是手握“商品+服务”两张牌的本地生活玩家。刘强东在酒会后的沙滩上散步时说:“别人做本地生活是烧钱抢市场,我们是用供应链慢慢熬。就像我炒那道酱豆炒蛋,火候到了,味道自然就出来了。”

从宿迁河里的小鱼到三亚酒桌的咖啡,刘强东的“厨房经济学”其实很简单:用最实在的食材,最稳的火候,炒出别人不敢想的味道。现在的他,左手握着供应链这口“大锅”,右手颠着本地生活的“铲子”,锅里的菜正冒着热气——至于能不能炒成满汉全席,或许就像他说的:“做菜和做企业一样,急不得,得等。”

澎湃新闻:《刘强东宣布京东外卖独立App上线,京东点评“永不商业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刘强东宣布京东外卖独立App上线,承诺京东点评“永不商业化”》

蓝鲸新闻:《刘强东:京东正式推出京东外卖独立APP》

来源:市场洞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