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U研支团丨木铎金声,滋兰树蕙,我们的支教回忆——宋欣竹:不是每一阵风,都吹过库尔勒的夜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6:36 1

摘要:27年风雨支教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努力培育一批“四有”好老师、壮大“强师工程”队伍,一届届志愿者奔赴祖国各地,助力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与服务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这一年留给宋欣竹…

滋兰树蕙,初心不渝。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首批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组建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至今已向各支教地输送了27届320名支教教师。27年风雨支教路,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努力培育一批“四有”好老师、壮大“强师工程”队伍,一届届志愿者奔赴祖国各地,助力中西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与服务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为进一步传承师大精神,凝聚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力量,校团委面向历届研支团成员设置“木铎金声,滋兰树蕙,我们的支教回忆”专栏,挖掘支教教师的青春故事与感人事迹。

在成风化人中讲好西部支教故事,在薪火相传中聆听先行者的足音,感受他们投身祖国中西部崇高支教事业的火热青春,在赓续接力中汲取力量、砥砺前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

成员简介

宋欣竹,女,2002年6月生,吉林人,满族,共青团员,2024届心理学部毕业生。北京师范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于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参与支教工作,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成员故事

01

启程·初心

“欣竹,支教条件可能很艰苦,你不一定能适应得了,还是要去吗?”

选择这条路前,宋欣竹的家人和朋友都曾这样问过她。在这些问题面前,宋欣竹脑中闪过的,是大二暑假在湖南江华一所职中支教的画面。课堂上,是求知的眼睛;操场上,是欢脱的身影;离别时,那句拽着她衣袖轻声的问话——“宋老师,我们还会再见面吗?”——则成为宋欣竹心中最柔软的烙印。她逐渐明白,有些承诺,不能只依靠言语实现,自己踏上支教之路的初心,早已在此前与孩子们的接触中逐渐坚定。

湖南江华暑期支教

出发前,宋欣竹每次都会在培训会上努力学习,练习发声技巧,学习如何在讲台上自信发言,并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非暴力沟通》等书籍,学习能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式……在教育实习中,她实地观摩真实课堂情境,学习班级管理经验……踏上讲台的信心也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磨练中逐渐增强。

北师大三附中教育实习

02

课堂·突破

第一次站上讲台,宋欣竹就体会到“老师”两个字的分量。八月末的库尔勒,胡杨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作响,叶片边缘已渐渐染上秋天的印记。她抱着教案走进高一10班的教室,50多双眼睛齐刷刷望过来——有好奇,有试探,还有藏不住的调皮。当她清了清嗓子,喊出那句反复练习过的“上课!”时,全班学生刷地站起来喊:“老师好!”。那一瞬间,她才意识到“老师”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

录制巴州电视台专栏节目

作为一名新教师,刚开学的两周里,宋欣竹每次站上讲台心脏总止不住地急速跳动。为了呈现出自己心目中更完美的课堂,她会在课余时间反复播放幻灯片并配合模拟讲练,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密密麻麻地记录在课本上。

宋欣竹的备课笔记

尽管宋欣竹认为自己已经做了万全的准备,所带班级第一次月考成绩不够理想的事实还是给了她不小的打击,一时间,失落、难过、自我怀疑占据着她的内心。同组的老师们向她伸来援手,耐心细致地教她如何分析成绩表,如何通过成绩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宋欣竹在三附中教育实习时的带教老师也告诉她:“教学不能光靠输出,要学会引导学生主动吸收知识,尝试自己回答问题。”她逐渐意识到,授课效果的好坏不只在于老师是否做足了准备,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真正吸收好、整合好知识。因此,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宋欣竹调整了策略,从“让老师讲”变成“让学生说”,反复让学生大声回答重点问题,引导他们融会贯通,拓展思维。期末考试中,班级同学的成绩有了一定进步,同学们都形容宋老师上课非常“带感”,这让宋欣竹倍感欣慰。

秋季学期第一次实验课

宋欣竹为学生课后培优

03

土地·印记

初到新疆,宋欣竹就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干燥热烈,而当地人民的热情则如甘霖滋润了她的心田。开学正值九月,整个城市弥漫着香梨成熟的甘甜。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给她塞去库尔勒香梨,骄傲地说:“老师,我们家乡的香梨,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梨!”

与同学们合照

课余时间,办公室的老师们也会热情邀请她品尝新疆美食,办公桌上也常有学生们随机掉落的小瓜果、小零食等“惊喜”。一年来,这些美食让宋欣竹作为一位异乡人也感受到宾至如归的热情,新疆人民淳朴厚实的民风让她对这片土地有了更多的牵挂和思念。

元旦与四中老师团建

04

归来·答案

离开学校前几天,宋欣竹收到了学生们的手写信。学生们在信中留言说,他们看到宋老师为了教学工作所做的努力,也越来越喜欢这种上课氛围。这些话使得宋欣竹更深切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道理。

学生为宋欣竹送生日祝福

一年前,当有人问宋欣竹为什么选择支教时,她会回答:“我想为教育均衡发展贡献力量”。如今,经过365个日日夜夜的浸润,她的答案变得更简单、更真切:“因为在那里,我在孩子们眼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支教的真谛,或许就是一场双向奔赴——老师用知识启迪学生,学生用纯真治愈老师。

这一年留给宋欣竹的回忆,如库尔勒的香梨一般,清甜中带着回甘。她知道,这段经历将成为自己人生永远的底色,而她也将在不同的地方,与库尔勒的孩子们同赏一片日月,不忘初心,继续向前。

志愿寄语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自1998年至今

薪火相传27年

忠诚践行“有理想信念 有道德情操

有扎实学识 有仁爱之心”嘱托

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

青春投身乡村振兴

接力筑梦支教强师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校团委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心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