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的报告显示,这地方每年因为极端降雨和洪水丧命的人就有2300到2700人,占了整个季风季节死亡人数的8%还多。
印度金融中心孟买,每年季风季节一来就堪比“渡劫”。
普林斯顿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杂志发的报告显示,这地方每年因为极端降雨和洪水丧命的人就有2300到2700人,占了整个季风季节死亡人数的8%还多。
这个数字看着就触目惊心,而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些死亡案例里,超过八成都是贫民窟的居民,妇女和孩子面临的风险更是比其他人高得多。
孟买这城市有意思,人口超2000万,其中差不多40%都挤在贫民窟里。
本来居住环境就差,遇上季风季节的极端降雨,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研究团队分析了2006到2015年这十年的数据,发现只要单日降雨量达到150毫米,接下来五周里,城市总死亡率就会往上走2.2个百分点。
本来想以为暴雨过后水退了就安全了,但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积水退去后,登革热、疟疾、伤寒这些水媒疾病会跟着冒出来。
积水给蚊子这些病媒生物提供了绝佳的繁殖场地,加上暴雨冲坏了本就简陋的卫生设施,病原体传播起来毫无阻碍。
这种延迟性的健康冲击,比暴雨本身更让人防不胜防。
在这场危机里,最脆弱的还是孩子和妇女。
五岁以下的小朋友,在极端降雨后的死亡风险会大幅上升,免疫力弱、营养跟不上,再加上经常接触污染的水源,这些都是他们容易中招的原因。
女性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去,风险比男性高出一倍还多。
这背后其实是南亚社会的老问题了,灾害期间女性要承担更多家庭照料工作,接触污染水源和食物的机会更多,想看病还会遇到各种阻碍,传统文化也限制了她们的行动,紧急情况下想自保都难。
贫民窟居民怕是最有体会这种绝望了,超过八成的相关死亡都发生在这儿,这些地方大多建在低洼地带或者填海造出来的区域,一下雨就容易被淹。
排水设施基本没有,清洁饮用水不够用,卫生条件差到离谱,人口还特别密集,简直是为疾病传播量身定做的环境。
2017年库尔拉贫民窟那场洪水,积水堵了两周才退,登革热病例一下多了300多个,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孩子,想想都觉得心疼。
孟买的排水系统,说出来可能没人信,大多还是英国殖民时期建的。
那时候城市人口才50万,哪想到现在会挤进来2000万人。
如此看来,这套老旧系统根本扛不住现在的降雨强度,更别说极端天气越来越多了。
更麻烦的是孟买靠海,潮汐对排水影响特别大。
高潮的时候遇到暴雨,海水会倒灌进排水管道,排水能力直接大打折扣,死亡率也会跟着飙升。
2022年7月就出过这么一次事,高潮叠加暴雨,南部城区积水最深的地方都到1.2米了,不少居民被困在屋里好几天才被救出来。
城市发展太快也不是好事,孟买这些年盖了太多房子,大片土地被混凝土覆盖,土壤没法像以前那样吸水了。
湿地和绿地也越来越少,比1990年的时候少了快一半,自然排水的能力差了很多。
无奈之下,很多人只能在非正规的区域建房,这些地方往往占了自然排水通道,下雨的时候积水更难排出去。
2006到2015年这十年,孟买靠填海造地弄出来的贫民窟就多了32处,这些地方全是洪水高发区。
不光是孟买,全球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都有这问题。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全球68%的人都会住在城市里,大部分增长都在亚洲和非洲。
这些快速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都跟不上,遇上极端天气根本没辙。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说了,南亚地区的极端降雨以后只会越来越多,加上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的日子只会更难。
很显然,孟买的危机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是气候变化、基础设施滞后和社会不平等凑到一起的结果。
研究主要作者汤姆・贝尔帕克说得很对,气候变化不只是环境问题,更是社会公正问题,最没抵抗力的群体,反而要承受最大的风险。
要解决这问题,得从根上入手。
城市排水、卫生这些基础设施必须升级,不能再靠殖民时期的老古董撑着了。
孟买2020年启动的“智能排水计划”就挺不错,覆盖了12个贫民窟区域,积水滞留时间缩短了60%,这就是个好开始。
贫民窟的条件也得优先改善,清洁水、卫生设施、医疗服务这些基本保障得跟上,不能再让他们处于无保护的状态。
早期预警也很重要,天气预报和健康监测系统升级了,才能让大家提前做好准备。
2021年孟买上线的“暴雨健康风险预警平台”,就让贫民窟的应急响应快了不少,这办法值得推广。
更何况,这不是孟买一个城市能解决的事,需要国际社会搭把手。
发达国家有技术有资金,应该多帮衬帮衬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发展中国家之间也能互相学习,比如印度和巴西就分享过贫民窟灾害治理的经验,里约热内卢的一些做法,孟买就能借鉴。
孟买的经历给全球城市都提了个醒,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从来都不是公平的。
只有把弱势群体的保护放在核心位置,多管齐下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市规划、强化应急能力,才能真正应对这种危机。
希望更多城市能从孟买的教训里学到东西,别等到灾难发生了才想起补救,那时候就太晚了。
来源:念寒尘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