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关系文化自身繁荣,也关系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凝聚力,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张博林 陈明辉
社会主义文化是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关系文化自身繁荣,也关系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仅有助于提升文化自信和国家凝聚力,也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以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推动创新创造
文化自信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释放的精神源泉。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审美基因,这些资源在现代语境中既需被尊重保存,更需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价值再造。文化自信并非简单的怀古或排外,而是在对传统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继承,使之与时代问题对话、与现实需求相适应。价值认同通过日常文化实践和公共话语而形成,当公众在教育、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与社会生活中不断感受到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时,文化创造的内在动力便能在广泛人群中涌现。社会对文化价值的制度性确认和公共传播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巩固这种认同,使文化自觉成为推动创新的稳定力量。
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是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教育既需传承文化知识,也要培养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使受教育者具备文化理解与文化表达的双重能力。公共文化服务要向创作支持转型,使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成为创作的空间而非仅为展示提供场所。政策层面应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多元化的文化市场,同时保障公益文化供给,使文化创新既具有活力又有公平性。在媒介生态中,要提升主流文化话语的解释力与吸引力,通过高质量内容和有效传播增强公众的文化认同。各级政府与社会组织在资源配置上要做到精准发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为文化创新提供制度化保障。
社会参与是文化自信转化为创造力的重要抓手,文化创新需要动员基层、社区与民间的积极性,使文化创造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青年群体在数字平台上的创新表达,都是文化创造的重要来源。鼓励社区艺术实践、扶持草根文化工作者、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网络,可以扩大文化参与的社会基础。文化体制改革应继续释放创作主体的能动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评价机制,使原创得到尊重与激励。只有在全民参与和制度保障并重的条件下,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持久动力。
构建现代文化创新体系提升文化发展效能
文化创新体系是实现文化资源向社会价值转化的组织框架,对文化供给的质量和影响力产生着重要影响。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梳理与科学化管理,是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应推动文献、口述、影像与物质遗产的数字化整理,建设开放共享的文化数据库,促进跨学科研究与产业化转化。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需要在尊重地方特色的同时实现协同开发,通过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推动资源互补,使文化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产生集聚效应。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还要求公共平台与市场主体形成良性互补,公共投入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资源激活与创新孵化。长期性的战略规划能够避免短期政策波动对文化项目的不利影响,提升创新体系的可持续性。
文化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科技给文化生产带来了新的技术支持和呈现方式。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分析受众需求、辅助创作等方面都很有潜力,沉浸式技术能为体验型文化产品开辟新空间,而数据管理和平台规则会影响文化生产的分工和价值实现。鼓励文化与科技、设计、教育等领域深度合作,支持试验性项目和跨界联动,既能催生更多原创内容,又能提升文化产品的体验感和传播效果。同时要注意保护创作的多样性和独立性,避免技术对艺术判断的单一化影响,守住内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搭建面向未来的研发试验平台,助力中小文化企业和独立创作者发展,是提高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保障。
文化影响力范围的大小,离不开传播结构与产业生态的支撑,传播不只是信息传递,更是文化价值的表达过程。现代传播体系要求内容有场景感、会讲故事、能引发情感共鸣,让受众在不同媒介和场景里都能获得连贯又有深度的文化体验。国际传播要以观念交流和情感沟通为首要,注重本土化表达、贴合受众需求,让中华文化在国际上更容易被理解、更有吸引力。优化文化产业,需要打造从版权保护、原创培育、品牌建设到投融资支持的完整链条,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融合,形成多种收益模式和就业增长点。制度创新和市场机制的良性配合,能为文化创新体系提供稳定支撑。还要重视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优势互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多层次的创新链条和合作网络。
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国家文化动力
全民文化创造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源,其培育依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机制与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教育体系要注重文化素养与创造力并重,艺术教育与美育应贯穿基础教育并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形成衔接,鼓励实践型课程与跨学科项目,提升学生的文化表达能力与创新潜质。终身学习体系能为不同年龄段提供持续的文化成长机会,社区学院、在线平台与公共讲座等都是重要载体。通过教育扩大文化参与的底层人口,能够为文化创新提供稳定的人才基础。培养具有文化理解与文化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保障文化生态长期繁荣的关键。
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性直接影响文化创造的广度与深度,应将文化设施功能延展为创作支撑与社会协作空间,使基层群众能够在本地就近参与文化生产。数字技术可以弥补地域性限制,通过线上课程、数字博物馆与创作工具让偏远地区获得更多参与机会。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网络在动员公众参与、组织文化活动与传播优秀作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政策层面应通过财政扶持、项目资助与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文化参与门槛,鼓励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创造。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了新的动能。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体验方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不仅丰富了艺术表现手段,也拓展了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使文化产品更具参与性和互动性,推动文化创造在更大范围内激发活力。同时,数字化工具为创意人才提供了高效平台,使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跨学科创新更加便捷,在线教育和开放式创作工具让更多年轻人参与文化创新,形成文化创新的良性循环。此外,科技赋能还优化了文化治理和资源管理方式,智慧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和在线展览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保护,大数据分析帮助科学决策和产业布局优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与多样性。这种技术支持不仅增强了文化创新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也为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坚实支撑,推动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释放。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