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深入推进双“小”融合课堂改革——沉浸体验催生课堂“主角”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5:50 1

摘要:“怎么算武汉黄鹤楼的模型用了多少材料?”在湖北省武汉市小班化教学共同体硚口区行知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罗艳的问题刚抛出,教室里立刻就热闹起来。

“怎么算武汉黄鹤楼的模型用了多少材料?”在湖北省武汉市小班化教学共同体硚口区行知小学的数学课堂上,教师罗艳的问题刚抛出,教室里立刻就热闹起来。

“我来设计建筑图纸!”“我用‘围圈乐’量边长!”……有的学生用AI工具生成提问清单,有的学生打开百度搜索建筑数据,大家兴奋地认领任务、分工协作,站在讲台上的是被推选为“小先生”的李泽芃同学。

如今,这样的课堂情景,在武汉已不鲜见。一场以“小先生制”与“小班化教学”深度融合为特征的课堂变革,正在武汉各区校园不断探索推进,课堂正逐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共进的成长空间。

素养导向:

每个孩子都能当“小先生”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小先生制”,倡导人人都将自己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在我们学校,每个人都有当‘小先生’的机会。”罗艳说,“上学期还不敢举手的孩子,现在都能自信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样的变化,背后藏着武汉推进素养导向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作为“求真共同体”的牵头学校,行知小学正携手汉正街小学、崇仁路小学汉正校区、红旗村小学、星火小学等成员校,一起探索双“小”融合的新路径。

在汉正街小学的语文课上,《跳水》一课的教学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们通过抽取“角色盲盒”,分别扮演心理侧写师、船长智囊团等角色,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而然地成为课堂的“主角”。“以前我总是怕说错,现在在小组里当‘小老师’,大家都认真听我讲!”五年级学生夏紫洋笑着说。

个性化学习:

每种差异都能被看到

“看,这是我设计的武汉长江大桥模型!”在星火小学的科创教室里,任思蝶向同伴展示着他的作品。AI助手正在为他标注设计图中的改进空间,而老师则在旁边进行个性化指导。

这种“教师+小先生+AI智能师”的三师课堂模式,星火小学将它命名为“研途星光”,正是武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生动体现。这种教学模式很快在共同体内得到推广。

崇仁路小学汉正校区的教师彭翔展示了课堂上的“智能应答系统”:通过颜色牌实时反馈,红色表示未掌握、绿色表示掌握,教师能立即知道哪些知识点需要再讲解。红色牌多,就换种方式;绿色牌多,就继续推进。

如今,在“求真共同体”的学校中,各类个性化学习手段竞相绽放。行知小学的“小先生”求真课堂、崇仁汉正小学的“智能应答系统”、星火小学的“研途星光”模式,虽然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

多元评价:

每次进步都能被记录

在红旗村小学,每个孩子都有一本独特的“成长档案”。翻开小宇的档案,从开学初羞涩的发言视频,到如今自信的课堂展示,点滴进步都被细心记录。

“我不再害怕数学了!”二年级学生陈昊宇指着自己获得的“进步小标兵”勋章说,“这学期我已经当了三次‘小先生’了!”

行知小学的“三级五星”作业设计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挑战。“我会先完成基础题,再尝试挑战题,就像闯关游戏一样!”六年级学生任柯蓉说。

这种分层评价体系正是武汉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求的具体落实,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赛道上获得认可。

“我们班有个孩子,平时不太爱说话,但在‘传统游戏改编’项目中,他编写的剧本让所有老师惊叹。”星火小学教师刘紫婕说,“找到适合的舞台,每个孩子都能发光。”

在武汉,这场以学校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践正释放出蓬勃生机,这些探索既为学生提供了适切的成长空间,也为区域教育改革的深化破题筑基。(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杨丹 尚紫荆)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