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竹琴由一根底部蒙着皮膜的竹筒(渔鼓)、一对系有碰铃的竹板(简板)构成,艺人以简板渔鼓伴奏,进行说、唱,传达不同的意境。四川竹琴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湖风霜挂两鬓,简板竹琴伴一生,林涛溪水年年问,谁是绝技后来人。”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竹琴社团的同学们正在排练剧目《传承》。
该剧讲述了一位竹琴老艺人,忧心技艺无人传承,在梦境中教娃娃竹琴技艺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曾是一段真实写照。
竹琴由一根底部蒙着皮膜的竹筒(渔鼓)、一对系有碰铃的竹板(简板)构成,艺人以简板渔鼓伴奏,进行说、唱,传达不同的意境。四川竹琴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这项非遗的传承,四川竹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大春曾经十分发愁,满心希望能到学校教给学生。
“现在会竹琴的人就只剩三个了,其中一个还80多岁了!”2007年,罗大春找到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清水河分校,用这句话,打动了刚上任校长不久的段晓莉。于是,学校出场地,鼓励学生参与,罗大春利用中午时间,免费教学生。
从那时开始,罗大春创编了《传承》等剧目,带着学生四处展演。2013年,段晓莉到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任校长,罗大春又继续到该校教授学生,直到2024年,他因病离世。
如今,罗大春儿子罗航接过了班,每个周五下午,到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指导竹琴社团课程。
“竹琴涉及打、说、唱、演,对小学同学来说并不容易。”罗航介绍,目前社团从三年级选人,经过两学期的综合训练,到四年级时,学生能够比较娴熟地登台演出,五年级后再逐步退出,如此形成梯队育人体系。
从2013年至今,该校从竹琴开始,还逐步引入川剧、清音、变脸等多项非遗,系统实施非遗传承教育。
“我们希望培养的孩子既要有世界眼光,也要有家国情怀。”段晓莉说。正是凭着这一份初心,学校坚持以非遗为抓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孩子们未必会以此为职业,但都能从非遗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对传统文化感到亲近,从而成长为‘有根’的中国人。”(本报记者 葛仁鑫)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