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体育赛事,为啥全运会各省抢着办,而奥运会却无人问津呢?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4:36 1

摘要:一边是湖南苦等 十几年才抢到 2029 年全运会承办权,安徽、湖北还在排队候场,一边是 2036 年奥运会没人接盘,国际奥委会主席亲自上门 “推销”。

一边是湖南苦等 十几年才抢到 2029 年全运会承办权,安徽、湖北还在排队候场,一边是 2036 年奥运会没人接盘,国际奥委会主席亲自上门 “推销”。

同样是顶级体育赛事,为啥境遇差这么多?

放在 20 年前,奥运会绝对是 “全球顶流”,2008 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时10 各城市群雄逐鹿,赢了那可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但现在不一样了,互联网让各国交流零障碍,想展示文化、提升知名度,拍几部爆款纪录片、办几场国际展会就搞定,根本不用花几百亿办奥运。

反观全运会,那可是实打实的 “发展红利机”,广州 2010 年办亚运会,直接把 GDP 从预估的 7660 亿冲到 1 万亿,成为全国第三个万亿 GDP 城市。

现在的全运会更会 “借势”,粤港澳十五运会就把 “赛事 + 文旅” 玩得明明白白。

吉祥物 “大湾鸡” 火出圈后,周边文创产品卖得脱销,赛事期间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商场、餐饮街区客流量平均涨了 20%,旅游收入同比飙升 35%。

更意外的是,这场全运会还成了粤港澳申办 2036 年奥运会的 “试金石”—,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巴赫亲自到场考察,看完比赛直夸 “湾区具备申办奥运的一切条件”。

而看奥运会的吸引力却在持续下滑,2026 年米兰冬奥会的全球社交媒体讨论量,还不到同期全运会的三分之一。

年轻人现在更爱刷短视频看小众体育、玩线上运动,谁还愿意定时定点守在屏幕前看冗长的奥运直播。

而办赛最核心的问题,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钱。

要知道全运会为啥抢着办,因为它能 “以赛兴城”,花出去的钱能实实在在收回来。

湖南为 2029 年全运会建的长沙奥体中心公园,总投资 68 亿,包含 6.5 万座主体育场、1.8 万座体育馆等设施,看着投入大,但赛后既能做全民健身场地,又能搞体育产业园区,根本不会浪费。

而且湖南采用 “主赛区 + 全省布局” 模式,14 个市州都能分到比赛项目,相当于用一场赛事带动全省体育设施升级,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再看奥运会可就是另一回事了,堪称 “吞金兽” 中的天花板。

更可怕的是 “奥运魔咒”,1976 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留下 24 亿美元债务,市民被迫交了 30 年 “奥运特别税” 才还清。

东京奥运会赛后 30% 的场馆闲置,光是每年维护费就超 5 亿美元,雅典的废弃场馆甚至成了流浪动物的栖息地,还要额外花钱治理环境。

现在全球经济波动大,各国都把钱花在民生改善、产业升级上,谁愿意为一场 15 天的赛事赌上财政未来。

如果说钱是硬门槛,那规则和环境就是奥运会的 “软枷锁”。

国际奥委会的双重标准早就不是秘密,龙舟、武术这种有数十亿群众基础的东方项目,却迟迟进不了奥运大家庭。

更让人无语的是竞赛不公,英国自行车手故意摔倒能重赛,中国选手夺冠却遭无端判罚,这样的操作直接砸了 “更快、更高、更强 、更团结” 的招牌。

再加上体育政治化越来越严重,有些国家把奥运会当成地缘博弈的工具,让主办国平白多了很多风险。

德国、加拿大原本有申办 2036 年奥运会的意向,最后都因为怕被政治裹挟而中途退出。

反观全运会,项目设置全贴合国内群众基础,乒乓球、跳水这些 “国球级” 项目自带热度,裁判体系本土化,争议判罚极少,观众看得过瘾自然愿意支持。

还有社会环境的变化,也让奥运会申办更难了,以前有些国家能靠 “国家意志” 拍板办奥运,但现在民众的监督意识强了,花纳税人的钱必须经过同意。

里约奥运会时,巴西政府斥巨资办赛却忽视民生直接引发街头抗议,东京奥运会的巨额亏损,也让日本民众纷纷质疑政府决策。

而全运会的举办,往往和城市更新、民生改善绑定,比如西安借全运会改造老城区,广州借亚运会完善地铁网络,办赛成果能长期惠及市民,自然没人反对。

不过现在奥运会也在自救,巴黎奥运会就搞了 “瘦身计划”,砍掉 3 个传统项目,新增霹雳舞等年轻化项目,场馆复用率高达 95%,就是想降低成本、吸引年轻人。

但想真正走出困境,还得向全运会学 “本土化适配”。

全运会的成功核心是 “办赛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申办 2036 年奥运会的思路就很聪明,依托十五运会现有的 80 多个场馆,不用大规模新建,香港智库测算净收入有望超 300 亿港元,还能吸引 200 万国际游客。

如果能让国际奥委会放宽项目限制,把更多亚洲特色项目加进去,再剥离体育的政治附加属性,或许能让奥运会重获新生。

现在 2036 年奥运会已有印度、印尼、卡塔尔等 10 多个国家申办,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思路很务实。

卡塔尔办过世界杯,印尼办过亚运会,都有 “低成本办赛” 经验,它们更看重赛事的长期收益,而不是短期的面子工程。

如果奥运会能放下 “霸权思维”,跟着时代调整规则,未必不能再成 “香饽饽”。

说到底不管是全运会还是奥运会,民众想看的从来不是铺张浪费的 “奢侈派对”,而是精彩的比赛、务实的收益。

极目新闻的报道

全运会的火爆,在于它找准了 “赛事服务城市发展” 的定位,奥运会的遇冷,在于它还停留在 “主办国讨好全球” 的旧模式里。

来源:芸汐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