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中环科创集聚带:从“规划图”到“创新雨林”的蝶变 | 解读虹口“十四五”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4:15 1

摘要:“科创回归都市”,正成为重塑中心城区发展动能的关键变量。“十四五”期间,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从一幅宏伟的“规划图”演变为一片生机盎然的“实景画”。这里发生的不仅是高楼与园区的拔节生长,更是一场从“载体建设”到“生态构建”的深刻变革。

“科创回归都市”,正成为重塑中心城区发展动能的关键变量。“十四五”期间,北中环科创产业集聚带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从一幅宏伟的“规划图”演变为一片生机盎然的“实景画”。这里发生的不仅是高楼与园区的拔节生长,更是一场从“载体建设”到“生态构建”的深刻变革。

01

聚链:从“物理相加”到“化学相融”的产业生态

北中环的蜕变,始于载体,成于生态。曾经,这里承载着老工业区的记忆。如今,一批高能级载体相继落成,为新兴产业提供了“金窝窝”。

“十四五”以来,北中环区域建成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一期、二期)、北中环国际创新中心等6 处合计24.6万平方米的优质载体,为区域内 60 个产业园及商务楼宇提供了近128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成为布局生物技术、空间信息、金融科技等新兴产业和特色赛道的主阵地。

但虹口的雄心不止于此。真正的突破在于“破壁”,让创新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化学反应。通过深化与上海材料所、同济大学等“大院大所大校”的协同创新,虹口将顶尖的研发“基因”直接嫁接到产业土壤中。天工开物创新孵化中心、新业坊LAB·中科技物联创中心等平台,正是“产学研”无缝衔接的结晶。

更值得一提的是“北中环科创产业联盟”的成立。依托北科创集团引领在地企业成立北中环科创产业联盟,吸纳了花园坊、 明珠园、中图蓝桥、大柏树 930 园区等16家联盟成员,可控产业载体总面积已达96.05万平方米,占北中环区域产业载体面积近 80%,服务近3000 家企业。

在北中环区域形成了一个“创新共同体”。这标志着北中环的发展模式,从各自为战的“单打独斗”,升级为共建共治、连点成片的“集团作战”。

02

成势:从“嵌入式集聚”到“雨林式繁茂”的发展动能

精心的“聚链”,最终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成势”。一组组硬核数据,是生态活力的最佳证明:

能级跃升。截至2025年6月底,虹口北中环区域已集聚175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区的38%。汇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家,占全区的51.1%。亿元税收园区增长到9个,晟柏科技园成为虹口北部首个“亿元楼”,曲阳街道科技服务类企业密度位居中心城区各街道前列。

企业奔腾。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在此“嵌入式集聚”,蓝晶微生物成长为生物制造独角兽企业,维安电子等获评创新型企业总部,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赛道突破。在合成生物等新赛道上,虹口成功点燃“核爆点”。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已形成三大产业板块,模融空间挂牌全市金融领域大模型应用中试基地,集成电路设计、空间信息等特色园区齐头并进。

这一切,都源于一个“雨林型”创新生态的构建。这里有阳光雨露——总体规模20亿元的北科创产业基金和精准的政策供给;有肥沃土壤——“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更有活跃的种群——通过北科创会客厅举办的各类科创活动,让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在此碰撞思想、促成合作。

03

赋能:从“产业孤岛”到“产城融合”的未来之城

北中环的科创故事,是一部充满温度的“人民城市”生动实践。科创的繁荣,最终是为了赋能美好的城市生活。

在这里,“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让优质服务触手可及,江湾会客厅、凉城会客厅等成为社区活力的新支点。人才公寓供应增至4500套,广粤路绿道、近铁虹馨园等“金边银角”被巧妙激活,为创新人才提供了宜居宜业的温暖港湾。

一条主线、一个联盟、一个品牌、一站服务的 “四个一”机制,如同精密的操作系统,保障着这片创新雨林的高效运转,让北中环不仅成为产业高地,更成为治理创新的样板。

北中环科创集聚带已“聚链成势”。它生动诠释了中心城区如何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在有限物理空间内释放无限发展潜能,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出独特的“虹口方案”。

依托这样的科技创新格局,2024年,全区科技支出17.77亿元,各项核心指标基本实现。“十四五”时期,授权专利数平均每年2100余件,较“十三五”末提高10%;新增各类研发中心和创新型平台5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末的12.53亿元增长到2024年末的98.17亿元,增长超6倍。

在虹口,一个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中心新高地正加速崛起。

来源:上海虹口官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