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孩子,不讲道理只讲气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8 14:17 1

摘要:可惜真相往往是,他是真的不想学。不是装的,不是逆反,不是懒,也不是坏,而是——“根本没意识到这事重要到值得我现在就投入一切去干”。

初一,很多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是:

他不是学不会,就是不用心。

可惜真相往往是,他是真的不想学。不是装的,不是逆反,不是懒,也不是坏,而是——“根本没意识到这事重要到值得我现在就投入一切去干”。

青春期的脑子,是一台被情绪接管的设备。

前脚老师刚讲完“考试对未来有多重要”,后脚转头就在小卖部用两块钱换了包辣条,边吃边想:人活着嘛,图个快乐。

你跟他说“未来”,他理解成“明天不上体育课”;你说“责任”,他觉得是“你又要我做家务”;你提“目标”,他点点头,然后去打了三小时游戏。

你看他像个“人形摆烂机器”,他看你像个“碎碎念播报站”。

听起来好笑?

但很多家庭,就是这样把自己熬成了“鸡飞狗跳”的样板间。

进入初中,好像突然掉进了难度升级的副本。课本厚了、知识多了、作业重了、老师凶了,唯一没变的是——孩子还觉得自己是个宝宝。

家长一脸认真,孩子一脸放空。

老师讲函数,他在想球鞋;讲文言文,他在脑补“王者峡谷”地形图;讲化学,他干脆睡了。不是没智商,也不是没好奇心,就是觉得没意思。

住校以后情况更“精彩”:没人盯、没人管,作息全靠自己,手机偶尔能偷摸用,试卷也能塞进抽屉忘掉。前两个月还能装模作样地写作业,到了期中一看成绩,整个人直接原地断电。

这一阶段的关键词叫“迷茫”。

不太想学,又不知道不学会怎样;想试试努力,又坚持不过三天;明明知道考试重要,可就是提不起劲。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放空”,像拿着地图却不想出发。

有时候你说一句“你要对自己负责”,他会看着你,欲言又止,最后默默走开。

那一刻你才会意识到,孩子不是真的叛逆,是他脑子里那扇通往责任感的大门,暂时还没安装好门把手。

等孩子升到初二,家长心里其实是有点“指望”的——希望熬过初一,懂事点了,能收心了。

结果刚松口气,发现剧情又变了。

以前你让他写作业,他会磨蹭。现在他直接说“你别烦我”;以前你说两句他低头认错,现在你一开口他就翻白眼;以前说谎是怕被骂,现在是张嘴就来,理由比作文还丰富。

这阶段的关键词叫“顶撞”。

你越想掌控,他越要挣脱。你想讲道理,他怼你不讲逻辑。你说他不负责任,他反问你“小时候你不是也没好好学”。

很多家长会在这一年彻底崩溃。上学的时候,跟老师道歉;回家的时候,和孩子对吼;深夜的时候,自己哭。

你觉得“我这都是为你好”,孩子却觉得“你根本不懂我”。

可问题就在这,初二不是“走歪了”,而是“往前长了”。他的身体在变、荷尔蒙在飙、自我意识像开了外挂一样膨胀。

说白了,就是灵魂开始装进骨架,试图长成一个完整的人。

他开始有想法、有情绪、有主张,只是表达方式还像个“披着中学生校服的小混球”。你看的是“他越来越不可理喻”,他感受到的是“我终于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判断”。

当然,这阶段学习也没好到哪去。你可能会发现,语文还行,数学已崩,英语似懂非懂,历史地理死记硬背,理化像在听天书。他也想学好,但学不懂、跟不上,负反馈一来,干脆破罐子破摔。

你越抓成绩,他越不学;你越盯细节,他越躲着你。

因为在他眼里,你关心的从来不是“他是谁”,而是“他考了几分”。

转机往往出现在初三的某个清晨。

没人逼,没人吼,他会在六点半起床,默默洗漱、吃饭、背书。以前说“我要玩”,现在说“我得冲刺”;以前说“你别说了”,现在主动问“我这个知识点是不是搞错了”。

这时候家长常常感动得想落泪,觉得孩子“终于长大了”。

但其实不是“突然懂事”,也不是“良心发现”。他只是终于发现,倒计时表是真的,人生是有门槛的。身边那些早早努力的同学,已经开始报名志愿、定下目标,而他还在原地打转。

他开始焦虑,也开始自我调节。他不会说什么“梦想”,但会告诉你“我想考那个学校”;他不会说“我要奋斗”,但会开始订正每一张试卷。

从贪玩到上进,不靠讲道理,也不靠逼迫,而是靠——成长的时间差,把他敲醒。

前面两年,你说破嘴,他都不听;后面这一年,他像突然装上了“人生GPS”,一边修路一边加速。你只需要做两件事:少说话,别添乱。

别打听成绩、别问太多、别老叨叨未来。把饭做好、把衣服洗了、把灯留着。

孩子在路上,不需要你扶,只希望你别拽。

所以这三年,很吵,也很苦。

初一磨合,初二对抗,初三冲刺。每一段都像是感情中的“冷战期”,你不理他,他更不想看你;你想靠近,他直接炸。

但成长本来就不是一场协商,它是一场拉扯。孩子在挣扎找出口,你在努力不放手。

有时候你会怀疑自己到底做得对不对,甚至开始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可你忘了,那些看起来顺风顺水的孩子,也曾在某个角落里哭着写作业,也曾在家长不理解的夜晚咬着牙坚持。

教育是场马拉松,不靠爆发,靠陪跑。孩子不是非要变得完美,而是要在跌倒中学会爬起,在迟钝里慢慢清醒,在父母不离不弃的陪伴中,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你以为他不懂事,他以为你不理解,其实你们都在慢慢学着爱彼此,只是节奏不一样而已。

来源:教育思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