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历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本文探讨了红色文化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逻辑层面,红色文化通过夯实历史根基赋予青少年文化自信“底气”、锚定价值内核注入“骨气”、构建思想屏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百年历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本文探讨了红色文化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逻辑层面,红色文化通过夯实历史根基赋予青少年文化自信“底气”、锚定价值内核注入“骨气”、构建思想屏障涵养“正气”,形成根基、价值、屏障三重支撑;实践层面,需要通过深化课程融合、创新实践体验、赋能科技手段、构建协同机制,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成长全过程,实现文化自信从认知认同到行动自觉的转化,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精神基础。
下载文献
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文化自信不仅关乎个体精神世界的建构,还会影响民族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理想和信念的凝结。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升华,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活水。从井冈山的星火到长征的足迹,从“两弹一星”的攻坚到脱贫攻坚的决胜,红色文化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在培育青少年文化自信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面对多元思潮的冲击与数智化的传播变革,厘清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文化自信之间的内在关联,探索切实有效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逻辑理路
红色文化与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契合,并非表层的符号关联,而是深层次的精神同构,呈现为历史根基—价值内核—思想屏障的三重逻辑闭环,为青少年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夯实历史根基:让文化自信有“底气”
红色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并创新了“民为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精神基因,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青少年借助红色文化理解历史,既能明确“我们从哪里来”,也能领会“我们为何出发”。李大钊展现的革命担当精神、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体现的自力更生精神,都将抽象的精神传统具象化为可感可知的历史实践,为青少年文化认同提供了坚实坐标。同时,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表达。从井冈山精神到脱贫攻坚精神,红色文化始终以中国话语阐释真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钱学森等先进人物的报国事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又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为青少年文化自信奠定了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根基。
(二)锚定价值内核:让文化自信有“骨气”
文化自信的本质在于价值自信。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正契合了青少年精神成长的内在诉求,为其文化自信构筑了坚实的价值支柱。其中,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方志敏、焦裕禄等先辈的实践,将崇高追求具象为精神灯塔,引导青少年超越功利、融入大我,铸就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梁。爱国情怀则通过“半床棉被”、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等真实事迹,以情感共鸣深化了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使爱国从理念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认同。奋斗精神贯穿于长征途中的坚韧不拔与航天探月的攻坚克难,经由黄文秀等新时代典型的传承,推动青少年在实践担当中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具体行动。以上三者共同夯实了青少年文化自信的价值根基。
(三)构建思想屏障:让文化自信有“正气”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与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对青少年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红色文化凭借其真实的历史叙事与崇高的精神追求,成为抵御侵蚀、筑牢思想屏障的重要力量。面对歪曲历史、质疑英雄的论调,红色资源以其不容置疑的真实性作出了有力回应。张思德的烧炭工具印证着“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底色;湘江战役遗物无声诉说着红军的牺牲精神。这些实物与史实有助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同时,红色文化所弘扬的集体主义与奉献精神,通过雷锋、王进喜等典范的感人事迹,与精致利己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推动青少年在志愿服务等实践中体认集体价值,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倾向,从而筑牢文化自信的思想屏障。
二、红色文化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实践进路
要将红色文化的育人优势转化为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实际成效,需要立足青少年的认知规律与数智化时代特征,构建精准化、情境化、智能化、协同化的实践体系。
(一)深化课程融合:让红色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课程是开展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应系统推进红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构建分层分类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开发与之适配的教材与资源。小学阶段,可借助绘本、动画等形式讲述英雄人物故事;中学阶段,可结合历史课程深化对重大革命事件的理解;大学阶段则可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实现理论阐释与价值传导的深度融合。
在教学方法上,应突破单向灌输模式,积极采用专题讲授与互动研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典型案例解析引导学生在思辨中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同时,推动跨学科协同教学,在理工科教学中融入科学家的报国事迹,在艺术课程中引导学生开展红色主题创作,使红色文化教育贯穿各个学科领域,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创新实践体验:让红色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可践行”
红色文化育人需要超越课堂认知,构建沉浸式的实践体系,实现从知识接受到价值认同的深层转化。一方面,应打造“行走的红色课堂”,依托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实体资源,组织青少年在历史现场开展研学活动。通过情境还原、仪式教育与角色体验,使其在亲身参与中“触摸”历史脉络,增强情感共鸣与精神认同。
另一方面,应搭建多元实践平台,推动青少年基于学科专长参与红色文化传承。鼓励人文学科学生开展口述史整理与红色叙事创作,理工科学生运用数智技术进行文物“复原”与场景建模,艺术类学生通过视觉与表演形式再现红色历史等。实现红色文化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助力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文化内化与价值自觉。
(三)赋能科技手段: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传得开、影响广”
在数智化背景下,红色文化传播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内容呈现与传播范式的创新。一方面,应积极构建红色文化数字平台,通过虚拟展馆、沉浸式体验和智能交互系统,突破时空限制,使青少年能够随时随地“云端”访问革命历史场景,增强红色教育的可及性与感染力。
另一方面,要善用新媒体传播矩阵,在短视频、社交平台等青少年聚集的场域发起主题传播活动,促进用户参与内容创作与共享。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内容精准投放,推动传播从“千人一面”到“一人一策”升级。技术赋能不仅要推动红色文化表达方式向年轻化、互动化转型,更要促使青少年从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传播主体,在参与式传播中深化价值认同与文化自信。
(四)构建协同机制:让家校社“齐发力、共参与、同育人”
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联动的育人机制。学校应发挥主导功能,通过将红色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教学、团学活动和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浸润式的教育氛围。家庭则需要在日常互动中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通过生活化叙事、实践体验与共同观影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青少年的红色文化认同。社会层面要整合资源,加强红色场馆建设,推动文化机构创作优质内容,并鼓励社区、企业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拓展青少年接触红色文化的多元渠道。唯有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才能构建起贯穿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的红色文化教育生态,使文化自信真正内化为其精神品质,为培养自信自强的新时代青年提供强大支撑。
结语
红色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也是筑牢青少年文化自信的优质资源。从逻辑层面来看,红色文化为青少年文化自信夯实了历史根基、锚定了价值内核、构建了思想屏障。从实践路径来看,需要通过课程融合、实践体验、科技赋能、协同共育,让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唯有持续深化红色文化育人实践,才能引导青少年在红色精神的滋养下坚定“强国有我”的信念,让文化自信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22006);赣州市社科规划课题(2025年)“新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5-JYZX39-1372)]
作者:黄志兴
审核专家:武云
关键词:红色文化;青少年;文化自信;逻辑理路;实践进路
所在单位:井冈山大学
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西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Z222006);赣州市社科规划课题(2025年)“新时代中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5-JYZX39-1372)
参考文献
[1]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2]张琛媛,韩涛.唤醒地方感知:云南剑川乡村美育的“反思性实践”及其“否定性生成”[J].美术研究,2025(5):21-28.
[3]吴智军.新时代红色文化数字传播的价值、特点与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4(8):122-127.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
